金涛银浪唱渔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94
颗粒名称: 金涛银浪唱渔歌
分类号: F326.4
页数: 5
页码: 273-27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福建省诏安县的渔业发展历程。文章从诏安县地理位置的优势、海洋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包括了唐代至明清时期的渔业发展情况,以及现代化的捕捞技术和水产养殖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文章还提到了渔民在经历了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后,通过党和政府的支持和重视,逐渐恢复了渔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发展势头。最后,文章强调了渔业对诏安县经济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渔业一直以来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
关键词: 福建省 诏安县 渔业发展

内容

(一)
  诏安县地临东海、南海交汇的诏安湾,海岸线长达65.6公里,梅岭半岛的宫口、赤石湾、田厝村等有良好的避风港,从事海洋捕捞与海上运输的条件十分优越。唐光化元年(公元898年),梅岭半岛的梅岭港辟为贸易港,至明代,已是漳州重要的外贸口岸,置安边馆。清乾隆、同治年间,诏安的海上运输业十分兴旺,最盛时全县有顺庆堂、永垂堂、堂泰行、建昌行等商行的三桅船(大驳船)近百艘,北上宁波、上海、天津等地。海洋捕捞是诏安渔业的主体,广大渔民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明代时,渔网已由闸箔小网改进为搬山网;清代时,更发明了延绳钓的钩钓和〓钓,用来捕捞鲨鱼、鳗鱼、鲂鱼,并开始有小型拖网等作业。渔业生产规模的促进了造船业、织网业和各种渔具的生产、鱼行、鱼市应运而生。同时,海水养殖业也逐步发展起来,渔民利用浅滩涂和海湾,垒堤筑闸围成“咸水埭”,起潮时各种鱼、虾、蟹随海水进入埭内,潮落时把好闸门,安好网具,埭内鱼、虾、蟹随流水出闸时,便一一落入网内。此法省本多利,有谚语说:“闸门打开,钱银进来”。海底“龙宫”,让渔民有取之不尽的宝藏,其中以诏安湾渔场所产的马鲛、赤鲸、带鱼、红蟳、海蚌(西施舌)、江瑶贝等海味,最负盛名。
  县境内有93.03公里长的东溪和17.4公里长的西溪,还有庵下溪、金溪、长田溪、赤水溪、梅洲溪、石飒溪等诸多小溪流,为近陆浅海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是多种鱼、虾、贝、藻类繁殖的好场所,捕捞作业终年不衰,普遍发展。到民国时期,诏安名优特海产品大梧蚝、仙塘膏蟳、鸡母埭大虾、玄钟埭乌鱼、甲洲乌耳鳗都名闻遐迩,而人工管养的海蚌,更名扬海内外。
  清顺治十八年,清政府为切断郑成功与沿海居民的联系采用迁界政策,把海边渔民尽驱内地,设烟墩、置炮楼,不准渔民下海。清康熙二十三年,渔民才获准返回家乡,艰辛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年景较好的1935年(民国24年)全县有木帆船180艘、竹排420只,从渔劳力1650人,年产水产品750吨。此段期间,牵风船、竹桁、搬山网等生产资料,大都集中在少数渔业主的手里,广大贫苦渔民,充当其雇工。少数有能力自置车缯、竹排等渔具,独自生产的渔民,水产品也不得不交到渔业主开设的渔行,横遭多种盘剥,日子过得沉重。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飞机轰炸,诏安渔船被炸沉近百艘,渔民死伤多人,渔区人民不敢出海捕捞,断了生产门路,长期在饥寒交迫中受煎熬。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只顾到渔区抓壮丁,派“戡乱捐”,全不问渔业生产。1949年全县水产品只有665吨,比1935年还减少85吨。渔业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2.10%。渔民出海,常被海盗洗劫,生计艰难,无法更新船只和渔具,破船烂网,全靠人工操作,狂风恶浪袭来,海难频仍。真是“行船走马三分命”!渔民生活每况愈下,“孤子、寡母、草寮、破衫裤”成了渔区的写照。破落的渔村,流传着一首血泪凝成的民谣:
  “大海浪滔滔,
  烂网照日头;
  破船做厝挡风雨,
  几粒盐〓仔摆桌头;
  讨来鱼虾食不得,
  米袋仔吊裤头;
  有脚无路走,
  渔民目汁流!”
  (二)
  1949年12月12日,诏安解放,渔民跳出苦海,获得新生。人民政府有步骤地带领渔区人民,建立了渔业工会、渔民协会,取缔了鱼行,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渔业主占有的滩涂,分给贫雇农。甲洲、大梧等村,把蚝埕同耕地一样分配给贫雇农。继而组织渔民开展生产合作,及时发放贷款,扶持渔民修造船只,添置渔具,建设渔港。1952年宫口建立台风警报站,加强安全生产。在城关及下河、宫口等重点渔区建立水产品交易所、组,办起渔民供销合作社,便利渔民出售水产品,购买生活、生产必需品,大大地鼓舞了渔民生产积极性,渔业生产得到了恢复。1952年全县水产总量2270吨,比1949年增长241%。
  1955年,县政府设立水产科,成立水产技术推广站、水产科学研究所、水产供销公司。这些部门同心协力、深入渔区、支持渔业生产,开展了“一船多具、一人多艺”“多出海、勤下网”“南征北战找鱼群”“迎鱼头、追鱼尾”等生产竞赛,不断为渔民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据1957年统计,全县木帆船增加到417艘,机帆船从无到有发展到24艘,水产养殖发展到3500亩。退潮时的蚝埕,蚝石嶙峋起伏,方圆横亘数里,蔚为壮观。全县从事渔业劳动增加到6500多人,生产的发展,促进渔民生活的改善,家家有了温饱和住房。渔村教育蓬勃发展,使出海渔民大都由文盲、半文盲提高到普遍具有高小、初中水平,适应了操作无线电讯、导航仪、探鱼器、灯艇电光等机帆船配备的先进设施的需要。
  诏安渔区,出现了喜人的变化:
  “草寮变成新楼房,
  破木船换机帆船;
  渔家娃娃换新装,
  喜气洋洋上学堂;
  众口都夸渔村好,
  姑娘爱找打渔郎!”
  (三)
  1958年,不切实际的“大跃进”逐步升级——宫口、大梧、洪洲等渔村的海防高级渔业社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口号下,草率地进入人民公社,强令渔民“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公社随意平调渔民的劳力、工具、资金、产品。渔民出海所捕捞的产品,由生产队集体处理,渔民以记“工分”的形式分配,每天所记工分价值平均约为3角人民币。渔民捕捞失去积极性,渔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58年全县渔业产量1450吨,比1957年减少440吨。此后,从1960年起的三年困难时期及1966年起的十年动乱,诏安的渔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至“四人帮”倒台时,已处崩溃边缘。
  在这段天灾人祸严相逼的日子里,有关部门也做了一些努力:1959年石码航标站在宫口航道上建造外屿灯桩和牛母石灯桩两座,发挥了导航作用;同年,县水产技术推广从广东引进罗非鱼苗种2万多尾,试养成功,为诏安淡水养殖辟开新路;1960年水产科人员与宫口、田厝等村渔民一道,改革传统苧麻编织的单层单重流刺网,试用尼龙线、塑料线编织绫网,轻便耐用,又增加产量,促进全县捕捞网线、锚索向化纤化、大规格化革新;1961年县水产人员和集美水产学校联手在溪雅村试验青、草、鲢鱼人工繁殖成功,促进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使苗种充裕供应本县及外县的需求;1962年全县禁绝“敲鮕”作业,保护海洋水产资源,但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产品产量,1966年至1978年,全县水产产量在2500吨至3430吨之间徘徊,渔业生产值只占大农业总产值的3.44%-5.37%。
  (四)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诏安的渔业,进入了大发展的新阶段。诏安县水产部门又在上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深入渔区,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全面促进了渔业生产。在发展海洋捕捞业方面,1978年赤石湾、南门等渔村首先进行生产责任制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县渔村,使广大渔民在生产经营上获得自主权。1984年允许渔民私人进行海洋捕捞,鼓励渔民自筹资金,进行流刺、钓鱼等作业,建成赤石湾冷冻厂和200吨级天桥式水产码头(有四个泊位)并投入使用,便利捕捞产品的加工和外运。1985年全而取消水产品派购,渔民可自主处理渔产品;水产局组建了8艘探捕信息船,为渔民传递渔汛、风情、警报。1987年4月宫口港被省府定为台胞渔船停泊点和避风港,同年10月,赤石湾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定为重点渔港。1995年全县拥有木质机动船686艘,是1975年的28倍,还逐步配备了现代化的垂直探鱼仪131台、RV-680型卫星助渔导航仪101台、定位仪80台、雷达15部、SSB-1型超短波单边带电台6部、对讲机384部,这些科技设备,使焕发海洋捕捞积极性的渔民,如虎添翼。1998年林头村32艘大马力拖网船转场到广西北海部湾,拖捕巴非蛤等贝类6500吨,带动了新渔场的拓展热。渔民大胆改革悬浮拖、定置网、白姑绫等接近淘汰的落后作业,改变捕捞方式,使这三种传统作业焕发新的活力。调整好结构,发展新优海捕作业,到1998年,全县灯捕船有52组,产量3.4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灯光围捕县份。铁笼诱捕新作业,也发展到185艘,成为我县海洋捕捞业的第二主力军。
  水产养殖得到快速发展。1984年认真落实了自留滩的划分,实行了“以户经营”的生产责任制,同时妥善解决了过去纷争的海界34处,为3588亩责任滩发放了使用证。1985年9月,县派出9名科技人员,到青岛市参加全国对虾育苗、养成培训班,结业后为含英、大梧和西山农场培训了50名养虾骨干。1986年春试养对虾2090亩,亩产对虾65公斤,当年亩纯利550元,“对虾热”从此在诏安掀起。在省水产厅的支持下,凭着世界银行贷款600多万元,县财政、农行贷款300多万元,虾农自筹400多万元,硬是把十多年围垦未成的梧西、田朴围垦工程的3000多亩滩涂改建成虾池,并在当年受益。1987年全县养殖对虾猛增到10415亩,养虾的技术由放养一季改进为放养两季、三季,均获成功。1990年2月,全省海水养殖工作经验交流会在诏安召开,与会者参观了三季对虾、日本对虾的养殖及人工育苗、土池养石斑鱼、海蚌暂养的科研成果。1992年诏安县荣获农业部“七五”期间全国渔业生产先进县,县水产局多年被省市评为水产工作先进单位。1999年,全县对虾养殖发展到2万多亩,不断探索对虾与蟹、贝、鱼、蚶混养新技术,对虾养殖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海水养殖业方兴未艾。
  欧鳗养殖始于1981年,西山农场与香港正光食品有限公司合资开发养殖,1982年投产成功,从此,欧鳗养殖成了诏安淡水养殖的一个重头戏。高峰时,养殖面积达3500亩,产鳗3300吨,其间,受市场诸多因素影响,曾一度跌入低谷。1998年外资企业高富瑞烤鳗厂在诏安落户后,情况有了好转,该公司1998年、1999年各烤鳗7000吨,产值7000万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
  贝类养殖试验,屡获佳绩。1987年下傅村渔民在石斑鱼池试验筏式垂下立体养殖日本牡蛎,由于省去石料,生长期又缩短,大受渔民喜爱。1988年扩展到全县,养殖面积达2万亩。田厝港连片3000亩,亩产创8吨以上的高产。1999年全县牡蛎吊养面积达22100亩,收获8.5万吨,成为渔业生产新的增长点。更有寮雅村渔民,试用毛竹搭架法,养殖翡翠贻贝10亩,获得成功;再用木麻黄树杆插桩养殖翡翠贻贝150亩,也如愿以偿,亩纯利4000元以上,由此,全县掀起了“海上田园”养殖热,成为诏安改革开放以来,养殖业数量与质量的一次飞跃。
  1999年起,为保护渔业资源,国家实行伏季休渔,一定程度影响诏安的海洋捕捞,但全县渔业产品总产量仍有增无减,达20.5万吨,比1998年同期增长12.63%,全县的渔业总产值按90年不变价可达7.5亿元,占大农业总产值56%,成为农业的“半壁江山”。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倔冷
责任者
沈东生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