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山川果飘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92
颗粒名称: 绿染山川果飘香
分类号: F326.13
页数: 6
页码: 267-27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福建省诏安县的水果产业发展历程和水果栽培技术。从唐代开始,诏安就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品种资源享有繁盛的果业。文章详细描述了历史上诏安各种水果的栽培情况,以及明清时期漳州水果种植业的发展,对古今栽培经验进行了对比。同时,还介绍了诏安传统的良种水果以及近年来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新技术的应用,总结了遇到的困难和寒害对果树产生的影响。文章最后还提到了中国的“入世”及对水果关税的调整,给诏安水果产业带来的影响,并就未来水果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思路和计划。
关键词: 福建省 诏安县 水果产业

内容

诏安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堪称繁衍植物的“风水宝地”,就果树而言,现在人工栽培的有25科160多个品种,还有10多种野生树可资育种。果品中,既有荔枝、龙眼、柑桔、橄榄等亚热带水果,又有香蕉、菠萝、芒果等热带水果和梅、李、柿等温带水果。境内果树生长发育期长,同一种水果在省内最早成熟。从年头到岁尾,各色各样的佳果络绎应市。近15年来,由于用地制度改革,加之在传统栽培基础上,引入众多的良种良法,使我县果业空前兴盛。
  一
  据《古今图书集成》所载,唐时漳州一带已广种荔枝、龙眼、甘蔗。到宋代,南诏场(即今诏安境内)植荔之风颇盛。荔枝形美果甜,且具药用价值,时人推其为“百果之王”。每逢荔红时节,商人便竞先前来收购,除营销鲜果外,还大量予以加工。当时主要采取“日晒法”,即置鲜果于阳光下,曝晒至核干,再放进瓮内百日,让其出汗,去掉汗后,便可经年不坏,再是“红盐”和“蜜煮”等法。加工后的荔枝(也有龙眼干)多从梅岭港运出,水浮陆转,销往外埠他乡。县内明时柑桔、香蕉、菠萝,清时柿子、酸梅、橄榄,也都有所发展。
  明清两代。漳州的水果种植、加工业名声远播,这其中,不无诏安人的功劳。明之浙江衢州、福建漳州的芦柑称雄于天下,而诏产芦柑属上品;清代漳州的荔枝已超过福州地区成为主产区,而漳又以浦诏为盛。至近代诏安民间的凉果作坊星罗棋布,所产荔枝干、龙眼干、柿饼、桔饼、梅脯、咸金枣、蜜金枣、青竹梅、山枣糕的质和量,闽中诸县少有出其右者。
  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果农积累了经验,明代已知以压条、扦插繁育苗木,清代开始有嫁接方法传世。古今相比,道理一样,只不过所用的材料、手法有所不同而已。如传统的高空压条(俗称敲枝)系用陶钵包土环壅,现在则以塑料薄膜包扎含有养份的泥团于枝上。时机一般是“随花驳(圈枝)、随果落(离枝)”;传统嫁接系靠接、嵌接、劈接,以麻绳、咸草、石蜡为材,现在多用切接、舌接、合接及芽片贴接,以薄膜带(厚0.01-0.02毫米)包扎,用材少,工效高,较易成活。古时果农以壳灰、烟草、鱼藤草、除虫菊等制剂结合剪除病枝虫枝、不良花穗防治病虫害,对侵害果实的蝙蝠,人们取粗竹破开,弄出声波加以驱逐。为克服荔枝、龙眼“大小年”现象,则人为调节使其每年半生半歇。
  通过千百年的筛选培育,诏安保留下若干适应本土条件的良种。乌叶荔枝系明代由粤引入,树体高大、枝条疏长、叶大浓绿,中熟,果实中等偏大,肉软滑多汁,味甜带微香,青壳乌叶为其中佳品,核小肉厚,个粒饱满,落地不沾沙;泰兴本龙眼系清代传入,树势强壮,枝条开张,叶大稍曲,中熟,果实中等偏大,肉质酥脆味甜,鸡蛋龙眼成熟期较早,成熟后可在树上挂果近一个月,果近扁圆,肉厚质脆味甜,醮核率高,品质上等。乌叶荔枝和泰兴本龙眼为县内目前的当家品种,较高产稳产。
  我县的传统良种还有走马塘芦柑、白叶芦柑、五斗梅、圆仔梅、元宵柿等。诏安的芦柑、酸梅先后为我县最大的出口水果,在全国同类水果中,其品质有上佳的表现。1982年在全国柑桔生产区划良种鉴评会上,白叶芦柑名列第一;日本是酸梅消费量最多的国家,对诏安的酸梅可谓情有独钟。
  清末民国初,境内的果树有荔枝、龙眼、柑桔、梅、桃、李、柿、梨、柚、杨梅、杨桃、石榴、番石榴、葡萄、枣、橄榄、枇杷、香蕉、甘蔗、梧桐子、菩提果、莲雾、番荔枝(林檎)、黄弹(黄皮)、余甘(油甘)、香橼(佛手)、椎(山榛)、菠萝蜜(木菠萝)、桃金娘(倒粘子)、凤梨(菠萝)、椹(桑树籽)、〓(芒果)、莲子、菱角、荸荠等。
  民国时期,诏安栽培的果树,以荔枝、芦柑、香蕉为大宗,在一些地方呈规模化连片种植。荔枝园主要在下官、溪南、山河、华表后港一带;芦柑园主要在走马塘、白叶、彩下一带。一部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园,一部分是因当时销路好,群众为利所驱新栽的还有的水果虽在县内不算大宗,但在一个或几个地方集中种植,此则与当地的传统习惯和立地条件相关联,如科下、华表一带的龙眼园;元中、走马塘一带的柿园;太平、奇材一带的梨园和后埔的青梅、马城的碧桃、景坑的杨梅、湖美的文旦柚、寨畔的红肉李、磁窑的杨桃、西山的番石榴及峰岐的西瓜。
  民国前期,诏安的海商较为兴盛,干鲜果品、蜜饯通过汕头(居多)、厦门(居少)转输天津、宁波、香港等地,起到了以销促产的作用。抗日战争期间,外销受阻,内销不畅,种植业也随之衰落,果树一般只限于冬耕春施,其余时日任其“头吃土尾吃露”,自生自灭。民国31年(1942年),全县果树种植面积0.92万亩(其中荔枝4500亩、柑桔400亩),总产量1800吨。抗战胜利后,海陆商旅复通,生产渐次复苏。
  二
  诏安刚解放时,全县果树1.13万亩,产量2094吨。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保留着一些历尽沧桑的果树。下官寨里自然村,有5株早红品种的荔枝,树龄在300年以上;深桥埔上自然村100年左右的荔枝树有2000余株;科下的鸡蛋龙眼、上营的泰兴本龙眼、白叶的芦柑,其母树亦历经百年风雨。
  1952年,专署组织区、县技术人员,对各县柑桔、荔枝、香蕉、菠萝、龙眼、柚子的品种和栽培状况进行调查,尔后决定“普遍恢复,重点发展,奖励果树上山”。同年,诏安60个拥有山林的乡完成了山林改革,按政策将没收、征收的山林部分划归农民所有,让群众开发林果业。福建农学院院长、著名果树专家李来荣教授于这一年到走马塘考察,发现该村的芦柑大多种在坡、垅上,树势健旺,挂果累累。于是撰写《柑桔上山》专文予以介绍。在翌年召开的南方果树会议上,这一做法受到赞赏,认为是解决柑桔生产与粮食生产争地可行途径。
  在1955年的农业合作化高潮中,果树大多折价入社,合作社采取由农户包管或评工记分的分红办法,同时,政府对在非耕地开辟果茶园,实行作物收入免税政策,并发放贷款予以扶持。上述举措,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到1957年,全县面积增至1.95万亩。
  1958年公社化后,除原有的林果纳入社队林果场外,太平公社率先提出“靠山、养山、吃山”的口号,发动和组织社员向山发展,到1959年,全社共造林种果6.38万亩。“太平之风”很快吹遍全县,群众开发性生产如火如荼,十分壮观。到1962年一统计,诏安仅植果面积就达4.07万亩。
  果树是多年生植物,一旦种下,不宜移动。定植后,如该类果树的生态特性与当地的立地条件不合,生长便受影响。因此,选址和规划、开垦和择种皆有所讲究。县里组织社队干部,技术人员实地观摩并进行培训,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滥垦乱种。太平公社总结出较好的经验:公社对待开发的丘陵、山地做了规划,要求各大队在营造中注意顾及当地的地势、土质、水源、交通及种植习惯、群众意愿,尽量让林、果、竹、茶各得其所。在经营管理上,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实行果林套种、果果套种、先种粮食作物后种林果或在果园中间种瓜、豆、薯类经济作物。为保持水土,果地按等高线建水平梯田,梯田宽窄依果种、坡度而不同,并在台前筑埂,台后开沟。在劳力和时间的安排上,实行临时集中突出与日常专人整治相结合,农忙以田里为主,农闲以山上为主。1963年,由于天灾(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人祸(大割“资本主义尾巴”),果业受摧残。1964年后又加以重视,诸如提高水果收购价,肥、粮奖售挂钩,减免果园征购粮任务的措施相继出台,水果生产逐步得以恢复、发展。
  五、六十年代,水果批量出口(芦柑主要运销苏联和东欧国家,荔枝主要销往香港或内调供罐头厂加工),县内反成稀罕物,群众难得品尝。当时为适应水果外调的规格、品质要求,对果园不惜工本。当时荔枝、龙眼的病虫害有蝽蟓、果蛀虫、干溃疡;柑桔有溃疡病、疮痂病、锈壁虱、黄龙病、红蜘蛛;香蕉有叶斑病、象鼻虫等。由农技人员下乡指导社员以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药物防治,收到一定的效果。
  “文化大革命”期间,果业地位微妙,强调吧,又怕被戴上“破坏以粮为纲”的帽子,不管吧,水果上调任务又须完成;允许社员有自留果,又不准上市自由交易。政策的难以适从,导致生产起落无常。1969年,因上调任务增加,荔枝、柑桔、李树种植一度有所发展,县、社并组织林果队就栽培技术进行观摩、交流及讲课,1974年。还借鉴过外地的做法,如对初结果树扩穴改土、深翻熟化、套种绿肥、客土培园以及修高树冠,培养立体树形。
  1978年,全县果树种植面积5.15万亩(荔枝最多,1.9万亩,其次柑桔0.22万亩),总产量3055吨。之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社队集体果场(园)大都由联合体或个人承包。在栽培管理上,承包期长的较为精细,而短期承包的,则出现一些重收轻管的掠夺性行为,而对新果地开发,人们都持观望态度。全县1983年比1978年仅增加570多亩。
  当时,境内荔枝栽培品种有乌叶、兰竹、早红、猪母奶、龙眼本、小金贞、南海荔、下番枝、乌叶舅、火烧本、有谷仔、鸡奎仔;龙眼有泰兴本、鸡蛋、兰尾本;柑桔有白叶芦柑、走马塘蓬头柑、金桔、蜜桔、四季桔;菠萝有卡因、皇后、西班牙;酸梅有五斗梅、圆仔梅;香蕉有柴蕉、粉蕉;柿有元宵柿、红柿等。
  三
  1984年起,国家政策允许农地承包期在15年以上,山林10-20年,群众原先的顾虑基本得到消除。年底,县里又做出鼓励农户大力发展水果生产的决议,群众压抑已久的创业热情被激发出来。柑桔在13个乡镇普遍推开,除主栽的白叶芦柑(长源一号、河二号)外,还有蕉柑、脐橙、铁线橙,县农技部门在西潭、深桥,建设大面积推广柑桔“矮、密、早”种植,与此同时,双华李、四月李也广泛种值,起到了以短养长(套种荔枝、龙眼)的作用。1986年后,开发性生产得到世界银行贷款和各级政府扶贫资金、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
  1987年,为抓好果业规划和实施,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总结推广栽培新技术,县成立水果开发中心。之后县内除大量繁殖乌叶荔枝、泰业木龙眼和木地青梅、白梅嫁接苗外,还相继引进示范品种妃子笑、桂味、糯米糍、白糖罂、三月红、东刘一号、白蜡荔枝和福眼、乌龙岭、八一早、东壁、九月乌、油潭本、立冬本、草埔本、储良、石硖、古山二号、大乌圆、水南一号、龙优一号龙眼,并引进天宝高矮蕉、新台蕉一号、巴西香蕉和砂朥越菠萝等。提倡开大平台、挖大穴、下大肥、种大苗和合理密植的速生高产模式,但在实践中,不少果园由于密植过度,措施跟不上,过早封行,得不偿失。到1989年,全县面积13.36万亩,总产2.12万吨。其间,蜜饯、果脯加工业也创新高,6年累计产量2.6万吨。
  1990-1995年,政府按高山种树,山坡种果,山下种茶的原则,对开发山地绿化荒山进行规划。在巩固发展已有167个集体果场的同时,鼓励私人开发,国家下拨扶贫资金的分配也相应倾斜。几年间,荔枝、龙眼、香蕉、双华李仍保持较快的进展态势,酸梅种植急起直追,柑桔则逐步缩减。水果除低温、加药保鲜外运销售外,其他加工品种(如干果、蜜饯、果酒、果汁)也比过去明显增加。综观全县,开发臻于鼎盛,年均植果2.62万亩。在量的高速度大规模扩张之下,管理跟不上,市场建设滞后,品种良莠不一,中熟品种多,早迟熟少等问题逐步显现。1997年以后,如何以市场为导向,避免因盲目种植导致人力、财力的损失,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开发者的注意。新垦植的园区多种上有市场前景的青梅、白梅及桂味、妃子笑、三月红、东刘一号荔枝和乌龙岭、八一早、东壁、水南一号、古二号龙眼,其他水果也引种了一些新良种。同时,对8万多亩旧果园按园建、土壤、树冠分别制定标准,实施改造。改造中,结合推广营养诊断、配方施肥、节水灌溉、保花保果、疏花疏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1999年12月21日,诏安遇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寒害,果树大面积受冻,地势低洼,避风处的及弱质的果树为重,灾后,部分改补种酸梅,部分荔枝,龙眼则借此机会进行高位换种。
  2000年,全县种果面积37万亩,总产量11.7万吨。三大水果中,荔枝11.58万亩,2.67万吨,以官陂、霞葛、深桥、太平等乡镇为主产区;青梅7.88万亩,2.01万吨,以红星、太平、官陂、建设为主产区;龙眼6.14万亩,0.87万吨,以深桥、西潭、建设、白洋等为主产区;面积较大的还有李4.3万亩、柿2.5万亩、橄榄1.6万亩、菠萝1.1万亩。
  近10年来,县有关部门、单位每次举办果树实用技术培训,组织科技下乡,开展技术咨询、农艺交流,印发《科普知识》《农情信息》《病虫情报》等资料,民间也出现了一些水果种植、加工的研究会或协会。
  多年以来,县、乡镇众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为良种良法的示范推广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吴耀豹、沈鸿耀、蒲鸿浦、刘成金、沈龙生、叶合文、王旭东在果树的栽培管理方面有着较高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诏安的果业基地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并热心为广大果农排难解惑,传经送宝。县农业局、水果开发中心通过组织科技人员对一些影响较广的课题攻关,进行面上的指导,收到了较明显的实效,如针对荔枝、龙眼不结果或少结果的成因,总结出“一促”(促进秋梢及时抽生)、“二控”(控冬梢、控花穗)、“三保”(保雌花、保授粉、保坐果)等一套综合治理措施;及时向果农提供寒害后果树处理的可行办法(县农业局叶合文的论文《龙眼树冻害后处理及其效应》曾获省农业厅课题三等奖)。叶合文、王旭东、张耀兴、李少辉曾获’98国家农业部新植蕉栽培模式推广二等奖。酸梅是诏安较有优势和特色的水果,钟武钦在果农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较为简明适用的栽培管理技术。
  针对我县普遍存在的滥施化肥和滥用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营养剂等现象,农技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讲授、问诊开方、介绍新肥新药等服务活动。在果农中宣传施肥“四适”(适应需要、适合时机、适宜位置、适当方法),并小面积试行营养诊断、配方施肥;对有所加重的果树病虫害(荔枝、龙眼主要有霜霉病、炭疽病、爻纹细蛾、尖细蛾、尺蠖、卷叶虫、蝽蟓、亥麦蛾、角颊木虱、天牛、婴壁虱、茶材小蠢虫等;酸梅主要有黑星点病、灰霉病、褐腐病、炭疽病、流胶病、梅毛虫、蚜虫、介壳虫、天牛等)提倡综合(化学的、生物的、人工的)防治,根据病虫害发布规律施药。
  中国即将“入世”,水果关税下调(至14.5%)势在必行,在诏安果业受冲击的同时,也为我县优势水果出口和引进境外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提供便利,为适应市场的变化,我县提出突出发展酸梅(创建中国梅乡);巩固提高特色水果荔枝、龙眼;在改造传统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先进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积极开拓市场的思路。2000~2004年酸梅、荔枝、龙眼三大基地的建设规划已开始实施。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嘉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