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回眸 丹诏沧桑(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85
颗粒名称: 世纪回眸 丹诏沧桑(上)
其他题名: 1900-1949年
分类号: K295.7
页数: 8
页码: 253-26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中国福建省诏安县在 20 世纪初至 1949 年间的历史沧桑变化。文章从城市建置、人口变化、教育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社会状况等多个方面对诏安县在这段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变化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和记录,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迁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 诏安县 沧桑变化 教会

内容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一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转瞬之间,而对于人类来说,则是几代人的漫漫历程。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受了太多的苦难,同时,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中国人民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挣扎了出来,历尽艰难曲折走向自由解放、走向繁荣富强。这一百年,人类在知识、科技方面有了飞跃的进步,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见一管而窥全豹。我们从《诏安县志》《诏安文史资料》等书籍中撷取一些有代表的资料,编写成篇,使读者对我县本世纪的沧桑变化,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建置
  明嘉靖九年(1530),南诏地方从漳浦析出建县,定名为诏安县。清朝末年,县行政区有4个都、22个图、109个保、597个村。
  1914年,从诏安县析出南澳建县,1916年析出东山岛设东山县。
  人口查编
  1921年,全县人口约150000人。1975年,全县人口查编,计38226户,195821人。
  辛丑赔款
  1901年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应赔款4亿5千万两银元。分配诏安县应负担筹措赔款额1万多两银元。
  教会
  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传入我县。陆续建立教堂10多处。
  废科举
  光绪乙巳年(1905年)废科举,取消县学。
  1907年创办官立丹诏高等小学堂。1922年创办县立中学。
  口岸与出口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闽海关把铜山总口改为常关,诏安宫口设分局。出口商品以土特产品、手工业品为主、如红糖、花生油等。1909-1914年,铜山常关征收税银199271元。
  邮政
  1900年,我县始建邮政,寄柜于萃亨号商店。
  1910年成立诏安电报局。
  洋货
  清末,洋货开始输入本县,杂货、百货店兼营“舶来品”,诸如“番仔腊”(肥皂)、“番仔油”(煤油)、“番仔火”(火柴)等。
  丁未起义
  1907年,白石、五斗村一带参加“三点会”的民众300多人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黄岗“丁未起义”。
  议事会
  1910年,成立县议事会,作为收集和反映民意的机构。
  辛亥革命
  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11月,诏安同盟会会员策动林仲姚等革命青年与驻军管带,胁迫知县反正,宣布诏安光复,成立共和政府。
  械斗
  民国时期,乡村之间经常因宗族矛盾、田产、风水地、引水灌溉等问题发生械斗,还有“红白旗”两派系的械斗。1912年,农村共发生5起械斗事件,伤亡680多人。
  县长如“走马灯”
  民国初,军阀拉锯战,社会动荡,县知事(县长)如走马灯似地变换,1911年至1927年更换了36任县长,任期最短的仅有数天。
  西医
  民国初,西医开始传入,但发展很慢,至四十年代,全县仅有西医师10多人。
  书画、诗词
  清末民初期间,书画家有林壬、马徽祥、韩希琦、谢锡铭等。
  诗词方面,有吴梦沂、陈熙昶、陈泽、钟国珍、吴晋湘等名重一时。
  吴世奇(1854-1909)
  吴世奇幼赴新加坡承父业,成巨富。好行善事,多次捐款赈国内灾民,被清朝廷赐知府衔,署新加坡总领事,闽粤二省侨民共推为侨领。
  过洋1900-1937年是本县籍人出洋的一个高峰期。军阀混战加上自然灾害,民不聊生,纷纷出洋另谋生路。这期间出洋的有数万人之多,大多居留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一带,远者至欧美诸国。
  私营企业、手工业作坊
  民国初期,全县有粮油行厂商105家,酿酒作坊10余家,还有染布、陶瓷、打铁、制糖、铸铁、织布、农具、蜜饯等多种作坊。至1949年,统计全县有私营手工业作坊940家,从业人员1800人。
  国民党入诏活动
  1912年,国民党派员入诏活动,酝酿成立基层组织。
  当铺
  清末民初,当铺遍及城乡,最盛时有50多家。
  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的形式有借“谷青”、“甘蔗青”,还有“横行债”(高利贷)和“标会”等。
  自行车
  民国初,有华侨带回自行车,大多为英国造,自行车成了本世纪重要的交通工具。
  抗捐斗争
  1916年秀篆群众持械抗捐,捉士兵100多名活埋。1918年后港村民抗捐,死伤数十人。
  地震
  1918年2月13日,地大震,震中在南澳,震级7.25级,毁屋9千多间,死伤187人。
  “五四”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我县一些进步人士和学生2000多人组织宣传队上街下乡宣传、揭露军阀和帝国主义罪行,成立反日救国联合会。
  戏曲
  清末至民国期间,是潮剧在诏安的全盛时期,有顺盛班、永乐香、赛桃源等20多个戏班。
  汉剧(外江戏)有楚南、醉玉等戏班常赛演。
  铁枝木偶戏也盛极一时,有万年春、乐天香等40多个戏班。
  女学
  “五四”运动后,始倡男女平等。1921年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校毓英女子小学,1923年创办县立平化女子小学。
  幼儿园
  1925年,教会创办私立幼儿园。
  东湖抗捐事件
  1925年,东湖地区几个乡村农民持械抗捐,县知事提乾元和士绅陈熙台派兵镇压,血洗10个村庄,枪杀70人,毁屋480间。
  中共支部
  1926年11月,成立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党员5名。1938年,诏安城关建立中共支部。
  国民党首次党代会
  1926年冬,县国民党召开首次代表大会,选举执、监委。国民党县党部正式成立。
  农会
  1926年,诏安农民运动考察团到海陆丰考察,归来后组织诏安农会,会员达2000多人。
  总工会
  1927,由泥水、木匠、裁衣、理发等行业工会推选代表成立县总工会。
  革命活动
  1928年,中共闽粤临时工委成立,饶平、大埔、平和革命根据地部份工委人员陆续转移入诏安西北山区隐蔽,开展革命活动。
  电影
  1928年,港商引进手摇式电影机,放映黑白无声电影《东湖女侠》。1933年,天主教堂引入电影放映设备,放映《关东大侠》《卓别林》等影片。
  报刊
  1929年,诏安第一份报纸《壁报》创刊。此后,尚有《画报》《青年正报》《诏安新报》《诏安民报》等报刊先后出版发行,但大多维持时间不长。
  赶圩
  农村人到圩场买卖商品叫“赶圩”。我县主要圩场有四都圩、太平圩、官陂圩,霞葛圩等。
  兵灾
  清末到民国时期,兵灾不断,入据驻扎诏安的军队有清兵、新军、沈之光武装集团,福建靖国军(滇系)、赣军、粤军、桂军、北军、浙军、南军、十九路军、国民党军、日军和伪军等。
  轿馆
  清末民初,旅人出入多步行或乘船坐轿,城东有4家大轿馆,每家有轿6至20顶。
  第一批留学生
  二三十年代,诏安有了第一批留学生,留学日本的有沈琼、谢俊、林若潮、吴秋山、林林等。留学美国的有李凤澜、林德平等。
  中山公园
  1930年,中山公园动工兴建,历时一年竣工。
  中山路、三民路
  1930年,在城东南商业区,改造拓宽为东西走向的中山东路、中山西路,长约780米,路面宽12米。又拆建南北走向的三民南路和三民北路,长约560米。
  店铺
  三十年代初,是诏安商业繁荣时期,店铺众多,县城私营商号达百余家。
  韩希琦(1873-1933)
  曾任《爪哇公报》主笔、印尼中华总商会座办兼文教委员会主席,后任暨南大学和复旦大学校董。当选上海华侨联合会会长和福建旅沪同乡会会长。
  书店
  三十年代,有私营“宜宜书店”、“新观书店”和“老连元”等经营簿籍、图书、文具。
  食品
  城镇居民以大米为主食,辅以杂粮。农民以薯、麦、芋等杂粮为主食。
  衣著
  群众多穿土布汉装、机织布中山装。衣服多染兰,青、黑色。脚着布鞋、木屐。
  燃料、照明
  燃料以柴草、稻草为主,配以蔗渣、牛屎等。
  照明多以火油灯和煤油灯。穷苦人家有的仅燃一柱香。
  照相馆
  1931年诏安开设第一家照相馆——容雅照相馆。
  汽车
  1933年,云霄至诏安、诏安至黄岗和诏安至平和公路建成,部份士绅合股成立诏和公司,购进汽车经营客运。
  体育运动会
  1933年举办县第一次中小学体育运动会。
  闽变
  1933年9月,“闽变”后成立的“福建省人民政府”派杨伯凯任诏安县长,县政府改称“诏安县人民政府”,竖“中华共和国”国旗。年底,闽变告败。
  司法、警察
  民国初期,司法与行政合一,由县知事主管司法。1934年,始设司法公署,后改司法处。
  1933年设诏安城厢警察所,1939年设诏安警察局。
  税收
  民国时期,地方经费靠苛捐杂税收入。国家税有田税、盐税等17种,地方税有商税等20种。1935年诏安地方收入97264元(国币)。
  金融机构
  1928年地方人士组办“诏安道益有限银公司”。
  1937年福建省银行在诏安设立分理处。
  中共云和诏县委
  1935年,中共云和诏县委有100多个支部,党员500多人,在我县红星、建设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大同事件
  1935年,沈桐浦、郑捷先创办“大同报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36年,县府当局派保安队搜捕被列为“政治嫌疑犯”的知识分子。
  月港事件
  1937年,国民党保安队包围正在月港召开的中共云和诏县委扩大会,枪杀了包括闽粤边特委书记张敏在内的12位县、区委领导人。
  瘟疫
  1902-1949年城乡发生63次鼠疫、霍乱、天花等瘟疫。1919年山区鼠疫死400多人;1933年四都等地天花流行,死600多人,1943年霍乱死亡800多人。
  风雨灾
  解放前,较大的风雨灾有13次。狂风暴雨、山洪爆发、屋毁人亡。1904年台风暴雨,溪岸多处塌毁,淹死30多人。1944年后园村溪岸冲毁,倒屋334间,死7人,高坑村沉船6艘,淹死10人。
  旱灾、冰雹,霜冻
  解放前,较严重的旱灾、龙卷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连年不断,使老百姓雪上加霜。1943年连续8个月干旱,3000多灾民外出逃荒,1700多人饿死。
  张贞(1884-1963)
  张贞曾参加北伐和反袁护国斗争。1930年任四十九师师长兼福建“剿匪”司令。抗战后授国民党上将军衔。
  林仲姚(1888-1980)
  辛亥革命时林仲姚等革命青年宣传发动群众,协同同盟会员胁迫知县反正,宣布诏安脱离清政府。1919年组织学生成立反日救国联合会。抗战期间参与抗日救亡运动。解放后担任一至四届政协副主席。
  拆城
  诏安建城始于元代,石砌,围645丈,高1.2丈。有十字街通四门,历代几经毁建。1936年拆毁。
  国民党员
  1937年,全县国民党员发展到650余名。1946年有1500多名。
  日军暴行
  1939年至1945年,日机入侵我县153架次,投弹217枚,炸死炸伤百姓100多名,毁屋260间。日伪军三次入侵诏安,杀人放火,奸淫虏掠。
  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卢沟桥事件后,诏安成立“抗敌后援会分会”,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冬,中共学生支部组织“抗日救国宣传队”。日寇入侵我县,诏安军民奋起反抗。
  反“圈剿”
  三十年代至解放前夕,共产党游击队在山区建立起四个武装大队,粉碎国民党多次“围剿”。
  国民党参议会
  1945年,国民党参议会成立,沈淮山,吴名世任正副议长,参议员18名。
  三青团
  1945年,召开三青团诏安县第一届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诏安分团。
  货币贬值
  1942年使用黄金券,1948年发行金元券,诏安县银行还曾用牛皮纸印“金单”。货币不断贬值,几同废纸。
  革命烈士
  革命斗争期间,许多革命志士为诏安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涂屏南、沈明白、余丁仁、张崇、温仰春、刘锡三、谢卓元、张华云、许其伟、罗时元、李和尚、赖洪洋、张敏、许大贵、许辉星、张牛眼、文永视、张火瑞,沈万五、张振财、沈秋香等。
  人民政权建立
  1949年10月20日,宣告成立中共诏安县委员会和诏安县人民政府。武克任县委书记,张振福任县长。
  诏安解放
  1949年12月12日,诏安宣告解放。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友元
责任者
林壬
相关人物
马徽祥
相关人物
韩希琦
相关人物
谢锡铭
相关人物
吴梦沂
相关人物
陈熙昶
相关人物
陈泽
相关人物
钟国珍
相关人物
吴晋湘
相关人物
涂屏南
相关人物
沈明白
相关人物
余丁仁
相关人物
张崇
相关人物
温仰春
相关人物
刘锡三
相关人物
谢卓元
相关人物
张华云
相关人物
许其伟
相关人物
罗时元
相关人物
李和尚
相关人物
赖洪洋
相关人物
张敏
相关人物
许大贵
相关人物
许辉星
相关人物
张牛眼
相关人物
文永视
相关人物
张火瑞,沈万五
相关人物
张振财
相关人物
沈秋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