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回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82
颗粒名称: 史事回眸
分类号: K295.7
页数: 17
页码: 241-2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重要纪事、三十年代的短期师资训练班、世纪回眸丹诏沧桑等内容。
关键词: 诏安县 史事 修志记略

内容

诏安县重要纪事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
  傅崇毅辑录
  1949年10月-12月
  △南北会师。10月6日,北方南下的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五大队一中队,46名干部,抵达金溪圆林村,同坚持在乌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共云和诏县委和地方人民武装人员会合。
  △成立党政领导机关。10月20日,在金溪坪林村宣布成立中共诏安县委员会(书记武克,副书记李亚伟)、诏安县人民政府(县长张振福,副县长李振经)。中共云和诏县委同时撤销。11月20日,在进水村召开干部大会,部署解放全县和进城接管工作。
  △全县解放。10月4日,官陂的国民党人员起义,首先解放。12月3日,秀篆“和平解放”谈判不成,9日,进军走马塘,12日,解放县城及附近乡村;13日,县委、县人民政府机关进城工作。翌年1月11日,解放秀篆、霞葛,全县解放。
  △接管国民党各种机构。12月15日,开始接管,计有:县政府及各科室、参议会、国民党县党部、三青团分团部、警察局、自卫队总部、财务委员会、税捐处、银行、救济院及其基金会、民众教育馆、文化服务社、地方卫生院、青年印务公司、青年书店,以及14个乡镇公所。19日,建立7个区的区委会和区公所。
  1950年
  △举办旧人员训练班。1月4日至25日,在许氏大宗祠(纶恩堂),原国民党的党政军警机关、团体、企事业人员319名参加,训练后录用103名。
  △召开农民代表会。1月8日至14日,在东城九户祠堂(飨保堂),部署建立基层人民政权,恢复工农业生产,支援前线,开展剿匪肃特斗争。
  △建立基层人民政权。1月下旬,撤销原有保甲制度。城关区设8个街,农村一至六区设89个乡,各建立人民政府,同时,组织农会、妇女会、民兵等人民团体。
  △举办小学教员训练班。2月,在诏安初级中学校舍(考棚),为时1个月,参训418名,结业后录用281名,分配于88所小学任教。3月,学校全面开学。
  △开展剿匪肃特。解放全县时,消灭国民党武装人员(包括起义、击溃、俘虏、投降)约700名,仍有盘踞山区或隐蔽地下的土匪特务在疯狂破坏。2月成立剿匪指挥部,之后,先后剿灭胡玉光、吴锡伍、李焕三、张起凤等土匪6股,破获特务情报站7处,破获抢劫案25起,肃清公开的和隐蔽的土匪特务800多名,缴获枪枝2000多杆。
  △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届第一次会议于5月7日至13日,在城内宪伯第祠堂开会:这一届共召开8次会议。
  △支援解放东山岛。5月上旬,组织船工876名、船300艘、民工数千名,支援解放东山岛。12日全岛解放。
  △开展反霸减租。6、7月,城乡基层有25个乡召开斗争会,4万多人参加,斗争欺压群众、阻挠革命的恶霸。有95个乡街实行减租,农民租佃土地减交租额25-30%。同时查出漏征粮的“黑地”1万多亩。
  △开展和平签名运动。根据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通知,9月间组织各界人民17万人在《斯德哥尔摩宣言》上签名。
  1951年
  △实行土地改革。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土地改革法》,上年11月组织工作队在一区含英乡搞试点。本年1月3日至17日集训工作队后,于1月18日至7月14日分两批进行。全县没收地主、征收富农和公产土地12万多亩,房屋6000多间(座),分配给无地少地、无房少房的贫农、雇农和其他劳动者14万多人,实行“耕者有其田”。后期进行民主建政,由村民选举乡镇人民政府成员。12月6日,召开渔盐民代表会,部署进行渔盐业改革,发展渔盐业生产。
  △镇压反革命。根据中共中央《严厉镇压反革命的指示》,上年12月成立镇压反革命工作委员会。而后,配合土地改革,按照中央人民政府《惩治反革命条例》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原则,对一批反革命分子,根据其罪恶重轻、民愤大小、态度好坏,分别予以杀、判、管制或开释。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全国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运动。进行反对崇美、恐美的宣传教育,开展爱国生产劳动竞赛,制定爱国公约,青年踊跃参军。1951年4月21日,召开抗美援朝代表会,动员群众“捐献飞机大炮”,全县集资旧人民币17亿多元,捐献“诏安号”战斗机1架支援朝鲜前线。
  △漳汕公路修复通车。抗日战争期间被破坏的漳汕公路诏安路段,于1950年9月动工修复。1951年7月全面修复,诏安至漳州开始通车。
  1952年
  △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精神,引导组织互助合作。年底全县有常年互助组591个、临时互助组499个。同时,开始发展供销合作。
  △开展爱国丰产竞赛。以抗美援朝为动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7.16万吨,比1949年增产51%,超过抗战前水平。
  △进行“三反”“五反”。5月,成立县节约检查委员会,6-7月间,县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560多名,集中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查出贪污总额旧人民币7.215亿元,处分14名贪污分子。之后,在工商界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开展爱国卫生防疫。1月,县各人民团体发表声明,声讨美国在朝鲜进行细菌战争。2月,成立爱国卫生防疫委员会。之后,组织城乡群众进行大规模的爱国卫生防疫,广泛疏通沟渠,清理垃圾,改良和消毒水井,消灭蚊、蝇、鼠、虱和其他传染病的寄生虫。
  △小学教员思想改造。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9月7日至10月9日,在丹诏小学举办训练班,参加学习的小学教员465名。
  △进行整党建党。下半年,在“三反”的基础上,组织县,区、乡干部1000多名开展整党建党学习,而后,首批发展积极分子144名人党,并在城乡基层新组建18个党支部。
  △进行山林改革。10月下旬,60个有山林的乡完成山林改革工作。
  △召开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1月12日至18日,举行笫二次会议,选举县人民政府委员会(县长杨寿仙,副县长姚金孝)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主席李振经,副主席杨寿仙、林仲姚)。
  △大办民校。冬季城乡共办277所,学生19456名,推行“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短期内基本扫除文盲1万多名。
  1953年
  △重点试办初级农业社。上年12月,县委派出工作组,到双港乡后林村、含英乡、景路乡试办4个以“土地入股,劳动分红相结合”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首次人口普查。7月1日为人口普查登记日,普查结果,全县常住人口224989人,其中男性110419人,女性114570人。
  △首次基层普选。6月至11月,经过林家乡试点,分两批进行。县和乡镇成立选举委吴会,选举乡镇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县人大代表。经过普选,全县成立1个区(城关)、5个镇、84个乡人民政府委员会。
  △支援东山县消灭袭扰的台湾国民党军队。7月16日,台湾国民党军队袭扰邻近的东山县。我县在四都设立支前指挥所,组织民兵、担架、船只、民工、医疗救护小组、汽车、以及大批物资,支援前线。
  1954年
  △宣传贯彻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组织万人宣传大军,在城乡掀起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
  △实行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统购统销。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向农村余粮户统购粮食,对城镇非农业人口实行粮食定量供应。之后,又分别对油料、蔗糖,进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生猪统一收购,棉布计划供应。
  △多点试办初级农业社。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去冬今春,每个区试办1-2个初级农业社,全县办了21个。同时,开展信用合作,并开始组织手工业和小商贩的合作。
  △正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月21日至24日,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55年
  △发行新的人民币。3月1日开始,每元新的人民币折换旧的人民币1万元,旧币逐步折换收回,停止流通。
  △开始内部肃反审干。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干部内部开展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和审查干部,成立专门机构,下设办公室。
  △整顿“自发社”。多点试办初级农业社成功,调动了农民办社入社积极性,到上年底,全县经批准的初级社213个,入社农户6882户。春季抗旱,部分农民自发办社。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县委在春耕后夏收前,派出工作组,整顿“自发社”,解散了一批。
  △支援国防建设。3月至10月,分3批组织202名干部、12245名民工,外出建设“3613工地”(漳州飞机场)、“05线”(漳州市内通机场公路)、“7962工地”(连城飞机场)等国防建设和鹰厦铁路。
  △实行粮食“三定”。根据国务院命令公布的《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办法》和《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我县在城乡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当年统购粮食1526万公斤。
  △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9月,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批判在合作化问题上的所谓“小脚女人”,全县迅速掀起办社高潮。到年底,初级社发展到948个,入社31174户,占总农户71.4%。
  △召开一届人大二次会议。12月21日至22日开会,选举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县长姚金孝,副县长沈奇善、何瑶波,林克治。
  1956年
  △实现农业高级合作化。在农业合作化高潮和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即农业四十条)推动下,年初开始,初级农业社纷纷合并升级为以按劳分配为特征的高级农业社。春季全县办了高级社79个,入社的占总农户70.2%。到年底,发展到136个,入社47078户,占总农户95.5%。
  △实现对私营工商业的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业高级合作化带动下,私营工商业者和小商贩,纷纷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过渡为国营或公私合营,或者组织合作商店、合作小组。个体手工业者有1643人(占总数93.2%)参加生产合作社或生产合作小组。
  △成立县政协。1月15日,政协诏安县委员会成立,址设县城南门内陈厝厝公厅,首届主席刘秉仁,副主席林仲姚、许秀峰。
  △召开首次知识分子代表会。2月28日开会,参加的代表270多名,贯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作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兴建港口渡堵港工程。3月6日动工,集中4000多名民工和480名石工,奋战一年,投入49.61万个劳动日和人民币53万元,建成600米长的土石混凝坝和4座14孔排灌闸,可蓄淡水1000万立方米,
  △召开中共诏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5月18日至23日开会,出席代表161名,选举第一届县委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和出席省第一次党代会代表。刘秉仁当选为县委书记,王满元、吴章喜,姚景玉当选为县委副书记。
  △召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12月12日至17日举行第一次会议,选举第二届县人民委员会,县长姚金孝,副县长沈奇善,何瑶波、林克治、陈镇川。
  △发展地方国营工业。新建糖、油、酒、化肥、农械、青果加工等小型工厂11座。
  △农业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8.525万吨,创历史纪录,比1952年增产19%。其他农作物也普获丰收。
  诏安县修志记略
  黄家祥
  县志记述一县自然、社会、政治、经济、人文之沿革,使人们“前有所稽,后有所鉴”,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诏安自置县至今468年,其间历代皆有倡修。
  本县首修县志,据清人叶观海在《嘉庆县志序》中所记,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但他也仅见其说于家族谱牒,言其从祖乔峰“尝与修辑”,书成未刊,久而失之。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知县刘祖泗曾主修《诏安县事迹》,文本早佚,书名载《明内阁书目》。明崇祯十年(1637年),知县胡学鸿再修县志,进士沈起津主纂,“今亦遂无其本”。
  清代两次修志。康熙三十年(1691年),知县秦炯修,贡生戴冠主纂,是年刻印刊行,三十三年又出翻刻本。国内不少图书馆藏有这部县志的刻本,旧钞本则存于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本县“文化大革命”前有刻本数部,今仅存残本。对是书,后人有过评论,认为其“笔法议论尚属古雅”,然而“义例之错杂,见闻之孤陋,挂漏谬误,多至数百条”。县中拔贡生叶观海因“恐讹传既久,考信无凭”,决心重修。为此,“每出必携旧本置箧”,所见所闻,有与相关涉者,随手校录。嘉庆七年(1802年),他于主讲丹诏书院之余,“发凡起例,次第裁笔”。次年,“家居无事,又取未竟之稿卒业之”。叶氏不辞劳苦,日夜搜辑,“矢公矢慎,考诸群书,稽诸公牍,质诸大夫”,三教九流,见必咨访。对秦修戴纂的县志,“是者仍之,谬者纠之,阙者补之”,并续上后卅年的地方史料。嘉庆八年秋,志书完稿后,未予刊行。缮本原在上营叶家,后为东关林仲姚所得,“文革”抄家,从此下落不明。
  民国6年(1917年),国民党中央政府饬令各县增修县志,限建邑至民国5年。当时县知事委前清贡生吴梦沂主纂。正当吴为此犯难时,幸得叶氏所藏遗稿,使之“有资料可采,有途径可循”,得以在民国10年修成。当时志稿没有付印。民国28年,省政府为修典考献,责各县续编。时刚莅任的县长陈荫祖便出面组织,不久因地方战事耽搁,延至民国30年,县志纂修委员会方告成立,县长兼任主任委员,吴梦沂的族人吴名世任总纂,李绍光、徐鹂协纂,还有总务、采访、测绘、文牍、录事一干人等。该志于民国31年修竣,分上、下两篇。上篇系依吴(梦沂)志略加删补,断限至清终,原志中民国初5年间的材料析出,纳入下篇,续修至民国30年止。《诏安县志(上篇)》于民国38年交付县青年印务公司铅印,印毕恰值诏安解放,第12册没来得及装订,后来才有人将第17册的散页与前11册合成一套,《诏安县志(下篇)》只有手稿,解放时没有移交。县档案馆今有上篇完整的铅印本、手抄本以及下篇的《政权》《人物》等卷。
  1960年,中共诏安县委办公室主持成立县志编辑委员会,着手编辑新县志(资料本),县政协林仲姚、沈聪慧等20多人,积极提供有关情况并参与资料的采访、摘录,傅崇毅、许慕辉、郭荣修、谢腾山等负责撰写《基本概况》《诏安五十年大事记》《诏安人民革命斗争史》,有关部门编写《丰产志》《气象志》等卷。体例虽不合志书要求,内容也不够全面,但却保存了若干史料,曾打印供内部参考。
  之后,鉴于民国版《诏安县志》上篇系文言文,不便阅读,下篇又仅存残卷,县委决定,由县政协副主席林仲姚主持,抽调一些人组成编译组,进行今译(执笔许沙洛、谢继东),并收集民国时期的资料。1964年前后,今译稿和资料本相继完成,未刊印,文稿存县档案馆。
  1984年,遵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诏安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主任由县长兼),7月,又发出《关于编纂新〈诏安县志〉的决定》,召开修志工作会议。会后,负有修志任务的56个部门、单位成立编写组,县志委组织有关人员到地区参加培训,并创办《诏安乡谭》的内部刊物及《编志简讯》,以加强指导,互通信息。
  1985年起,修志人员在县内县外广泛征集档案资料和口碑资料,一些部门也着手编写部门志,为县志提供了基础资料。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度不一,有的部门数年未动。1994年,在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上诏安被列为后进县,引起县领导的重视,把修志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行政督促与业务指导双管齐下,并从人力、财力上给予保证。省、市方志委领导也亲临诏安,听取汇报,提出改进措施,全县修志进度得以加快。1996年,全志分卷初稿基本完成。5月29-31日,中共诏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诏安县志》稿三级评审会,省、市、兄弟县地方志编委会领导专家参加。参评人员对志稿的总体设计、篇目结构及观点、体例、资料、特点、文风等方面进行评议。会后,根据各方意见,县拟定修改方案。充实加强了编辑力量,对编辑人员实行“定卷、定人、定时间、定质量”的责任制,有关部门、单位也组织对资料进行核实、补充。1997年8月,成立新编《诏安县志》编辑室,由县长周跃红任主编,沈耀喜、许瑞章、林幼云任副主编,林幼云(兼)、许国松、黄家祥任统稿编辑,许杰武、许柳德、许慕辉、沈达开、沈金耀、陈汝武、郑舜清、傅芹、傅崇毅、谢春盛、谢继东、蒲云西、蒲福钦任编辑(以姓氏笔划为序)。之后,对志稿又认真进行补漏、纠偏、加工,并开展全志统纂工作,志书质量明显提高。1998年11月,编辑室因周跃红、许瑞章调市任职。主任改由陈宝钧县长兼任,增补游建兴副县长为副主编。新编《诏安县志》通过省、市复审、终审后,于1999年6月,交出版社审编出版,可望年内出书。
  新编《诏安县志》“横分门类,纵述历史”,主要记载诏安建治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全志近150万字,分概述、大事记和38卷专业分志以及附录、彩照、地图等。志书凝集了许许多多采编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其征集资料之丰富,涉及内容之全面,编纂工程之浩大,为诏安历来所仅见,堪称诏安县情的百科全书。
  世纪回眸 丹诏沧桑(上)
  1900-1949年
  吴友元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一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转瞬之间,而对于人类来说,则是几代人的漫漫历程。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受了太多的苦难,同时,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中国人民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挣扎了出来,历尽艰难曲折走向自由解放、走向繁荣富强。这一百年,人类在知识、科技方面有了飞跃的进步,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见一管而窥全豹。我们从《诏安县志》《诏安文史资料》等书籍中撷取一些有代表的资料,编写成篇,使读者对我县本世纪的沧桑变化,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建置
  明嘉靖九年(1530),南诏地方从漳浦析出建县,定名为诏安县。清朝末年,县行政区有4个都、22个图、109个保、597个村。
  1914年,从诏安县析出南澳建县,1916年析出东山岛设东山县。
  人口查编
  1921年,全县人口约150000人。1975年,全县人口查编,计38226户,195821人。
  辛丑赔款
  1901年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应赔款4亿5千万两银元。分配诏安县应负担筹措赔款额1万多两银元。
  教会
  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传入我县。陆续建立教堂10多处。
  废科举
  光绪乙巳年(1905年)废科举,取消县学。
  1907年创办官立丹诏高等小学堂。1922年创办县立中学。
  口岸与出口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闽海关把铜山总口改为常关,诏安宫口设分局。出口商品以土特产品、手工业品为主、如红糖、花生油等。1909-1914年,铜山常关征收税银199271元。
  邮政
  1900年,我县始建邮政,寄柜于萃亨号商店。
  1910年成立诏安电报局。
  洋货
  清末,洋货开始输入本县,杂货、百货店兼营“舶来品”,诸如“番仔腊”(肥皂)、“番仔油”(煤油)、“番仔火”(火柴)等。
  丁未起义
  1907年,白石、五斗村一带参加“三点会”的民众300多人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黄岗“丁未起义”。
  议事会
  1910年,成立县议事会,作为收集和反映民意的机构。
  辛亥革命
  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11月,诏安同盟会会员策动林仲姚等革命青年与驻军管带,胁迫知县反正,宣布诏安光复,成立共和政府。
  械斗
  民国时期,乡村之间经常因宗族矛盾、田产、风水地、引水灌溉等问题发生械斗,还有“红白旗”两派系的械斗。1912年,农村共发生5起械斗事件,伤亡680多人。
  县长如“走马灯”
  民国初,军阀拉锯战,社会动荡,县知事(县长)如走马灯似地变换,1911年至1927年更换了36任县长,任期最短的仅有数天。
  西医
  民国初,西医开始传入,但发展很慢,至四十年代,全县仅有西医师10多人。
  书画、诗词
  清末民初期间,书画家有林壬、马徽祥、韩希琦、谢锡铭等。
  诗词方面,有吴梦沂、陈熙昶、陈泽、钟国珍、吴晋湘等名重一时。
  吴世奇(1854-1909)
  吴世奇幼赴新加坡承父业,成巨富。好行善事,多次捐款赈国内灾民,被清朝廷赐知府衔,署新加坡总领事,闽粤二省侨民共推为侨领。
  过洋1900-1937年是本县籍人出洋的一个高峰期。军阀混战加上自然灾害,民不聊生,纷纷出洋另谋生路。这期间出洋的有数万人之多,大多居留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一带,远者至欧美诸国。
  私营企业、手工业作坊
  民国初期,全县有粮油行厂商105家,酿酒作坊10余家,还有染布、陶瓷、打铁、制糖、铸铁、织布、农具、蜜饯等多种作坊。至1949年,统计全县有私营手工业作坊940家,从业人员1800人。
  国民党入诏活动
  1912年,国民党派员入诏活动,酝酿成立基层组织。
  当铺
  清末民初,当铺遍及城乡,最盛时有50多家。
  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的形式有借“谷青”、“甘蔗青”,还有“横行债”(高利贷)和“标会”等。
  自行车
  民国初,有华侨带回自行车,大多为英国造,自行车成了本世纪重要的交通工具。
  抗捐斗争
  1916年秀篆群众持械抗捐,捉士兵100多名活埋。1918年后港村民抗捐,死伤数十人。
  地震
  1918年2月13日,地大震,震中在南澳,震级7.25级,毁屋9千多间,死伤187人。
  “五四”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我县一些进步人士和学生2000多人组织宣传队上街下乡宣传、揭露军阀和帝国主义罪行,成立反日救国联合会。
  戏曲
  清末至民国期间,是潮剧在诏安的全盛时期,有顺盛班、永乐香、赛桃源等20多个戏班。
  汉剧(外江戏)有楚南、醉玉等戏班常赛演。
  铁枝木偶戏也盛极一时,有万年春、乐天香等40多个戏班。
  女学
  “五四”运动后,始倡男女平等。1921年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校毓英女子小学,1923年创办县立平化女子小学。
  幼儿园
  1925年,教会创办私立幼儿园。
  东湖抗捐事件
  1925年,东湖地区几个乡村农民持械抗捐,县知事提乾元和士绅陈熙台派兵镇压,血洗10个村庄,枪杀70人,毁屋480间。
  中共支部
  1926年11月,成立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党员5名。1938年,诏安城关建立中共支部。
  国民党首次党代会
  1926年冬,县国民党召开首次代表大会,选举执、监委。国民党县党部正式成立。
  农会
  1926年,诏安农民运动考察团到海陆丰考察,归来后组织诏安农会,会员达2000多人。
  总工会
  1927,由泥水、木匠、裁衣、理发等行业工会推选代表成立县总工会。
  革命活动
  1928年,中共闽粤临时工委成立,饶平、大埔、平和革命根据地部份工委人员陆续转移入诏安西北山区隐蔽,开展革命活动。
  电影
  1928年,港商引进手摇式电影机,放映黑白无声电影《东湖女侠》。1933年,天主教堂引入电影放映设备,放映《关东大侠》《卓别林》等影片。
  报刊
  1929年,诏安第一份报纸《壁报》创刊。此后,尚有《画报》《青年正报》《诏安新报》《诏安民报》等报刊先后出版发行,但大多维持时间不长。
  赶圩
  农村人到圩场买卖商品叫“赶圩”。我县主要圩场有四都圩、太平圩、官陂圩,霞葛圩等。
  兵灾
  清末到民国时期,兵灾不断,入据驻扎诏安的军队有清兵、新军、沈之光武装集团,福建靖国军(滇系)、赣军、粤军、桂军、北军、浙军、南军、十九路军、国民党军、日军和伪军等。
  轿馆
  清末民初,旅人出入多步行或乘船坐轿,城东有4家大轿馆,每家有轿6至20顶。
  第一批留学生
  二三十年代,诏安有了第一批留学生,留学日本的有沈琼、谢俊、林若潮、吴秋山、林林等。留学美国的有李凤澜、林德平等。
  中山公园
  1930年,中山公园动工兴建,历时一年竣工。
  中山路、三民路
  1930年,在城东南商业区,改造拓宽为东西走向的中山东路、中山西路,长约780米,路面宽12米。又拆建南北走向的三民南路和三民北路,长约560米。
  店铺
  三十年代初,是诏安商业繁荣时期,店铺众多,县城私营商号达百余家。
  韩希琦(1873-1933)
  曾任《爪哇公报》主笔、印尼中华总商会座办兼文教委员会主席,后任暨南大学和复旦大学校董。当选上海华侨联合会会长和福建旅沪同乡会会长。
  书店
  三十年代,有私营“宜宜书店”、“新观书店”和“老连元”等经营簿籍、图书、文具。
  食品
  城镇居民以大米为主食,辅以杂粮。农民以薯、麦、芋等杂粮为主食。
  衣著
  群众多穿土布汉装、机织布中山装。衣服多染兰,青、黑色。脚着布鞋、木屐。
  燃料、照明
  燃料以柴草、稻草为主,配以蔗渣、牛屎等。
  照明多以火油灯和煤油灯。穷苦人家有的仅燃一柱香。
  照相馆
  1931年诏安开设第一家照相馆——容雅照相馆。
  汽车
  1933年,云霄至诏安、诏安至黄岗和诏安至平和公路建成,部份士绅合股成立诏和公司,购进汽车经营客运。
  体育运动会
  1933年举办县第一次中小学体育运动会。
  闽变
  1933年9月,“闽变”后成立的“福建省人民政府”派杨伯凯任诏安县长,县政府改称“诏安县人民政府”,竖“中华共和国”国旗。年底,闽变告败。
  司法、警察
  民国初期,司法与行政合一,由县知事主管司法。1934年,始设司法公署,后改司法处。
  1933年设诏安城厢警察所,1939年设诏安警察局。
  税收
  民国时期,地方经费靠苛捐杂税收入。国家税有田税、盐税等17种,地方税有商税等20种。1935年诏安地方收入97264元(国币)。
  金融机构
  1928年地方人士组办“诏安道益有限银公司”。
  1937年福建省银行在诏安设立分理处。
  中共云和诏县委
  1935年,中共云和诏县委有100多个支部,党员500多人,在我县红星、建设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大同事件
  1935年,沈桐浦、郑捷先创办“大同报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36年,县府当局派保安队搜捕被列为“政治嫌疑犯”的知识分子。
  月港事件
  1937年,国民党保安队包围正在月港召开的中共云和诏县委扩大会,枪杀了包括闽粤边特委书记张敏在内的12位县、区委领导人。
  瘟疫
  1902-1949年城乡发生63次鼠疫、霍乱、天花等瘟疫。1919年山区鼠疫死400多人;1933年四都等地天花流行,死600多人,1943年霍乱死亡800多人。
  风雨灾
  解放前,较大的风雨灾有13次。狂风暴雨、山洪爆发、屋毁人亡。1904年台风暴雨,溪岸多处塌毁,淹死30多人。1944年后园村溪岸冲毁,倒屋334间,死7人,高坑村沉船6艘,淹死10人。
  旱灾、冰雹,霜冻
  解放前,较严重的旱灾、龙卷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连年不断,使老百姓雪上加霜。1943年连续8个月干旱,3000多灾民外出逃荒,1700多人饿死。
  张贞(1884-1963)
  张贞曾参加北伐和反袁护国斗争。1930年任四十九师师长兼福建“剿匪”司令。抗战后授国民党上将军衔。
  林仲姚(1888-1980)
  辛亥革命时林仲姚等革命青年宣传发动群众,协同同盟会员胁迫知县反正,宣布诏安脱离清政府。1919年组织学生成立反日救国联合会。抗战期间参与抗日救亡运动。解放后担任一至四届政协副主席。
  拆城
  诏安建城始于元代,石砌,围645丈,高1.2丈。有十字街通四门,历代几经毁建。1936年拆毁。
  国民党员
  1937年,全县国民党员发展到650余名。1946年有1500多名。
  日军暴行
  1939年至1945年,日机入侵我县153架次,投弹217枚,炸死炸伤百姓100多名,毁屋260间。日伪军三次入侵诏安,杀人放火,奸淫虏掠。
  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卢沟桥事件后,诏安成立“抗敌后援会分会”,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冬,中共学生支部组织“抗日救国宣传队”。日寇入侵我县,诏安军民奋起反抗。
  反“圈剿”
  三十年代至解放前夕,共产党游击队在山区建立起四个武装大队,粉碎国民党多次“围剿”。
  国民党参议会
  1945年,国民党参议会成立,沈淮山,吴名世任正副议长,参议员18名。
  三青团
  1945年,召开三青团诏安县第一届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诏安分团。
  货币贬值
  1942年使用黄金券,1948年发行金元券,诏安县银行还曾用牛皮纸印“金单”。货币不断贬值,几同废纸。
  革命烈士
  革命斗争期间,许多革命志士为诏安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涂屏南、沈明白、余丁仁、张崇、温仰春、刘锡三、谢卓元、张华云、许其伟、罗时元、李和尚、赖洪洋、张敏、许大贵、许辉星、张牛眼、文永视、张火瑞,沈万五、张振财、沈秋香等。
  人民政权建立
  1949年10月20日,宣告成立中共诏安县委员会和诏安县人民政府。武克任县委书记,张振福任县长。
  诏安解放
  1949年12月12日,诏安宣告解放。
  三十年代的短期师资训练班
  陈士培
  1935年7月,本县举办了一期短期师资训练班。这个训练班还是颇有影响的。办学地点在中山纪念堂,校长由县长朱耀焜兼任,副校长郑炳臻,教导主任由督学赖芹芳担任并兼教学。聘请了诏安中学校长黄慕周等为教师。在知识青年中招考30名学员,经受训一个月后,这些学员即派到农村的小学担任校长,教员。如陈文平到上湖村任校长兼教员,谢世杰任西关学校校长兼教员,本人也被派到七华学校任校长兼教员。陈文平只工作了两个月,就离校到乌山参加闽粤边区游击队。谢世杰工作了一年后,即投身到新四军去。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