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农场的水产养殖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75
颗粒名称: 西山农场的水产养殖业
分类号: F326.4
页数: 2
页码: 230-23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诏安县西山农场在改革开放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传统的水稻种植改为鱼虾养殖的经历。文章详细描述了西山农场在引进外资合作、养鳗业经营和虾池承包经营中的情况,以及这些改革对农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的显著变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场获得了明显的盈利,提高了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工资福利,成为当地最大的水产品基地。最后,文章指出农场计划继续发展养殖业,展望未来经济效益更好。
关键词: 诏安县 西山农场 水产养殖业

内容

西山农场以农业为主,但水利设施不够完善,每遇涝灾,农作物常歉收,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政府支持集体、个体养殖业,因而在1987年该场大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水稻种植改为鱼虾养殖。建起虾池1000多亩,淡水池450亩。
  1980年台胞张正光(香港籍)与诏安西山农场合资创办“诏安县诏正水产联合有限公司”。双方各投资人民币50万元(农场以出租土地的租金10年35万元,交现金15万元;张正光交现金19万元,其余款项用于购置一部日野五十铃大货车,一部A·14德胜小车,一部日产五十铃冷冻车,作为生产经营交通工具)。建起大片鳗池(黑子鳗池和成鳗池)进行养鳗生产经营。后因经营管理不当出现诸多差错而亏损,张正光返回台湾,外方资金不能继续到位,生产资金缺乏,鳗场停办。虽然如此,这家公司在当时是全国二十八家同类企业之一,也是福建最早的外资养殖业之一,在诏安的养鳗业中起了龙头作用,因而在客观上推动了诏安养鳗业的发展。
  西山农场随后独资办了一个鳗场,租给本县沈木和经营,第一年就赢利100多万元。
  1990年台胞李建华(欧林饲料厂董事长)在西山农场承包虾池898亩,承包期5年,双方签订合同,承包金每亩每年470元,管理费每亩每年10元。承包期内可以使用现有虾池,包括进排水渠道、涵洞、闸板、网框和原管理房屋两座。
  经营期间由李建华的女婿晴野俊招(日本人)当总业务负责人,其他杂工和保卫人员全部雇用诏安人。由于管理经营不善,经营2年亏本200多万元而告终。虾池另转租他人经营。
  西山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后,农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1991年社会总产值500万元,是体改前1985年28万元的17.8倍,位居全省农垦系统的榜首。年上缴国家税利10万元以上,是体改前1985年6000元的18倍,固定资产增值近400万元,体改后农场年年出现盈利,平均年盈利10万元。职工退休人员的工资福利大有改善,在职人员的工资由体改前的20多元上升到500元左右,退休人员工资提高了5倍,现农场的养老保险己纳入全省统筹,还解决了100多人的劳力出路。
  农场自从专营养殖业以来,年年受到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奖励,成为我县最大的水产品基地。
  1995年农场投入68万元(自筹49万元)对2公里长的外海堤进行加固达标,以保障农场养殖业的巩固和发展,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现在农场没有一分地种植水稻,全部可用地.都建成虾池。每个专业户都在自己的池岸畔建一间房屋,安装电灯,配备厨具,供管理人员住宿管理虾池。
  虾池建有2车道主路,运载饲料、设备和水产品的车辆络绎不绝,连片虾池通宵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宛如海上闹市。
  时代即将进入新世纪。尝到多方位发展养殖业、经济效益可观甜头的西山农场人正满怀信心,认真贯彻十五大精神,坚持科教兴场,进一步发展养殖业,西山农场的经济效益将会更上一层楼。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何济武
责任者
沈木柱
责任者
张正光
相关人物
李建华
相关人物
晴野俊招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西山农场
相关机构
欧林饲料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