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建国50年来林家巷村的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69
颗粒名称:
建国50年来林家巷村的变化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3
页码:
214-216
摘要:
本文描述了林家巷村在建国50年来的巨大变化。文章从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居住环境、医药保健和商企经济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诏安县
林家巷村
自然村
内容
桥东镇林家巷自然村(分林家、林巷、桥头三个行政村)位于诏县城东郊,离县城一公里半。地处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建国初期废除原尊化乡林家巷前、中、后三个保,改建为林家乡,1957年改为“东方红高级农业社林家生产队”,隶属第一区。1958年合并高级社,成立桥东人民公社,林家巷村称为林家生产大队。改革开放时解散人民公社,建立桥东乡人民政府,后来改称桥东镇人民政府,林家生产大队分割为林家、林巷、桥头三个行政村。全村村民以农为主,耕地(田地、农地)约1100亩,山地1500亩。1950年全村约265户,1300人口。现在约1300户,5000人口。
笔者世代居住林家巷村,现就五十年来我村的巨大变化,分几方面阐述。
农业生产1950年以前土地私有,各户独自耕种,部份土地为县城和本村有钱人占有。本村无土地或少土地的农民只得向业主承佃租耕,交纳土地租谷。正常年景一般每亩水田一年约交业主租谷400市斤(占总产一半)。土地改革时将全村土地(包括外村业主的土地)按全村人口平均分配,每人分得田地0.55亩,园地0.3亩,发给土地证,让农户自耕自收。农民除向政府交纳农业税外,免除了一切苛捐杂税。正常年景每亩水稻产量约800市斤。1966年起各农户结合成互助小组,又逐步组成“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社”,至1958年成立桥东人民公社,本村称为林家生产大队。全村土地、劳力、粮食生产等全部由生产队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分配,原有个体经营转为集体经营管理,限制个体发展。公社发动农民大办农业,平整土地,兴修水利。1958年冬季在三个月时间内,将“桥东洋”(包括桥园村、溪澳村和甲洲村的一部份)万亩农田统一平整。铲除原有田间的阡陌水沟,重新统一规划测量,拓宽道路,排灌分流,排水沟主渠可以通船,万亩水田可以自流灌溉。重新把土地规格化划分,每丘4至6亩,既美观又方便耕作。当时曾成为全国农田水利规格化典型之一。1975年文化革命后期,桥东公社干部又将这万亩土地重新规划,本想搞得更美观,结果弄巧成拙,反而破坏了自流灌溉。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又实行分田到户承包耕种管理,山地承包给个人开荒、种果、植林。鼓励农民兼营其他产业,农副业同时发展,取得连年丰收。水稻每年亩产可达1800市斤,比建国初期翻一番。
文化教育解放初期全村只有一所初级小学,利用一间700平方米的旧祠堂为校舍,学生数只有100左右人。现在发展为两所完全小学(林家小学和林巷小学),新建校舍两座总面积6000平方米,学生共有600人左右。1992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在本村创办“桥东培训部”,招收书法爱好者学习,培养书法大专人才。建国初期林家村有大专毕业生1人,中专毕业生2人,初中毕业生不满20人。现在书法研修生毕业1人,书法大专毕业4人,其他大、中专毕业已不计其数,初中毕业遍于各户。学龄儿童全部入学,大大提高文化素质。
居住环境、医药保健建国初期全村绝大部份为老式平房,二层楼的极少。村内巷路狭窄,又是泥路。现在村民住房多为二层楼房,三、四层楼也不少。巷路多为水泥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新建、改建楼房成风,竞相比美。在旧国道(虎蹄桥至通济桥)两旁兴建商业街,楼房林立,与桥园村连成街道。由商业街入村的两条大道也建成两条横街。村内建设3000平方米的水泥广场,广场南边建一戏台,北边建一市场。村内有专职清洁人员十多人,清理全村环境卫生。五十年前,村内只有一两个“青草医生”,没有药店。公社化时才建立一所医疗保健站。现在全村除原来的保健站外,还有五所有营业执照的诊所,七、八个村医,方便村民就医看病。
商企经济建国初期,村民的生活基本依靠农业收入,少数农户兼做些小生意,捕些小鱼虾,养些母鸭为副业。公社化时期“割资本主义尾巴”,人民生活、经济、土地、劳力等全部由生产队集中,统一安排支配,不准个人搞副业,更谈不上做生意和发展个体经济。农户依靠在生产队所得工分款(大约一般劳力每年约250工至300工,工值每工约0.15元至0.30元)向生产队买口粮。口粮标准:按生产队全年实收稻谷扣除公粮、牛粮、种籽及其他需要用粮食外,按全队总人口平均,大约全年每人可得稻谷250至300市斤,每百市斤约10至12元(地瓜、杂粮除外)。剩余工分款年终“分红”。如人口多劳力少所得工分款不够买口粮的叫缺粮户,就要补交口粮款或少买口粮。改革开放以后,集体经营改为个体承包经营,大力发动开荒山种果植林,鼓励农民兼营工、商,发展其他产业,城乡流通,繁荣市场。随着形势的发展,村内广场边建起了市场,有店铺20多间,有卖鱼10多摊,卖猪肉7摊,蔬菜、日用品及临时摊贩布满市场。临时摊贩多从外村和县城前来赶集。村民日常生活用品在村内都能购到。
其它方面建国初期全村都没有电话、电视机、电灯及一切电器设备。日常照明用小煤油灯,吃水从溪河用肩挑,磨谷用土砻,舂米用碓,燃料是从10公里甚至30公里外的大山割草、砍柴,肩挑或船运来烧火煮饭菜,走路不论多远都是靠两条腿,运输用两个肩膀挑。全村自行车不上3辆,更谈不上摩托车、机动车。开放20年来,由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全村已装上电话700多部,手提、寻呼机也很普遍,电视机基本遍及各户,燃料由柴、草改为煤炭,现在又多用液化气。全村各户都用上自来水,碾稻谷用碾米机。许多农户一家数辆自行车、摩托车、机动车也不希罕。
以上所述的变化,不但是笔者亲闻、亲见,而是亲历的事实,回忆过去,对照现在,感慨良多。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永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林家巷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