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他们的足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68
颗粒名称: 这里,有他们的足迹
其他题名: 记闽南公学诏安工作队的同志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3
页码: 211-213
摘要: 这篇文章描述了闽南公学诏安工作队的发展历程。1949年底,工作队成员从各地汇聚到龙溪师范学校参加培训,随后分为16个工作队前往诏安县。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队成员勇敢地跋涉山林,最终到达诏安县。他们的到来为该县提供了宝贵的干部资源,帮助推动了当地的发展。在五十年的时光中,工作队的成员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变故,有的受到错误处理,有的受到重用提拔。然而,随着党的政策调整,多数同志又得到了恢复和落实。这篇文章通过记述他们的个人经历,展示了他们的奋斗与坚持,并且突出了其中一些同志的成功故事。
关键词: 诏安县 闽南公学诏安工作队 教员

内容

1949年12月底,漳州市炮仔街省立龙溪师范学校内一片欢腾,抗大式的闽南公学在这里举行结业典礼,505位来自漳属各县的学员,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在这里学习近两个月后,编成16个工作队,即将分赴龙溪专区各地。他们依依惜别,互赠相片或题词题字留念。
  我原是上海南下服务团成员,在闽南公学担任第五中队副中队长。学习结业后,接受校部委派,于1950年1月3日,率领4个工作队奔赴浦,云、诏、东(其中:漳浦15名,云霄36名,诏安53名,东山26名)。
  解放初期的浦、云、诏、东,没有公路,不通汽车,只靠两条腿走路。尤其是到诏安,二三百华里路程中,要翻越九龙、盘陀、油柑三座大山岭和云霄的十里埔草地,在崇山峻岭、羊肠小道、茫茫林海草原中,虎狼出没,土匪如麻。为了安全,校部发给我一杆只有3发子弹、“赤膊”的(无枪套可装,无皮带可背)日本造三号驳壳枪。我以解放军的打扮,头戴军帽,身穿草绿色军装,在腰皮带上插短枪,一路上时刻警惕戒备,子弹上膛,大机头扳起,保险闸卡住,处于临战状态。一百几十人的队伍,专人携背档案,民夫挑运行李,轻装简从,晓行夜宿。到达漳浦县城,移交了该县的工作队和档案,住了一晚。到达云霄县城,移交了该县和东山县(尚未解放)的工作队和档案,住了一晚,便向诏安方向前进。
  1950年1月5日下午,我们闽南公学诏安工作队53位同志,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首尾被切断的通济桥,进入诏安县的中山路,一时锣鼓喧天、鞭炮阵阵,诏安县的干部、群众对我们夹道欢迎。到了中山路西段,被迎进东城九户祠堂暂住。县委书记武克、副书记李亚伟和主持县人民政府工作的副县长李振经,都来看望和接见我们。先期到达诏安的上海南下服务团三大队四中队的战友刘辛仁、毛元洪、王果义也来欢聚一堂。丹诏小学青年女教师谢再欣带领七、八个小学生,负责对我们的招待,她们端茶送水、嘘寒问暖,十分热情。
  诏安县城是1949年12月12日解放的。解放伊始,百废待举,干部缺乏,闽南公学诏安工作队的到来,可说是给诏安县委、县人民政府雪中送炭。这批干部的特点:一是熟悉民情,懂本地方言,可成为南下的北方干部的“千里眼,顺风耳”和左右手;二是除个别外,都不是本县人,同地方势力少有瓜葛(其中云霄人43人、平和7人、东山人2名,只有吴倔冷是本县人);三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大学5名,高中或普师25名,初中或简师22名,高小1名);四是政治觉悟较高,革命自觉性较强,有6名在解放前参加过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活动,有8名在学习期间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五是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和党的政策,聆听地委领导的报告,认清形势,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因此,诏安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在工作队的同志休息了几天后,即给这批新生力量分配工作,一部分安排在县直机关单位,大部分安排到各个区公所。从此,这些同志就在机关和基层第一线,参与指导各个政治运动,在火热的群众运动中考验和锻炼自己。
  现将诏安工作队53名队员录列于下。张金宽、方炎生、林福源、林接发、张填、何延辉、方华荣、张火珠、施仁睦、汤日瑞、张自宗、张建义、吴成章、朱泗宣、张清福、汤义民、高乃操、蔡凤山、张福裕、张瑞成、陈光华、柳正哲、陈宏海、蔡守己、吴南中、朱藏鼎、关玉如、吴扶之、陈宗海、郭春迪、陈玉清、张进金、林友邻、许荣华、林联长、吴倔冷、唐添茂、柳成泉、张锡福、方振东、方崇仁、周友声、吴茂己、黄水纯、林进生、张木水、张大远、陈壁辉、高士超、汤钟杰、汤树林、张满红、张纪瑞。
  寒暑交替,岁月流逝,弹指之间,已经五十个春秋。半个世纪中,人生变幻,世事沧桑,原闽南公学诏安工作队的同志,也都各自经历了波涛起伏的风风雨雨,有着酸甜苦辣的人生历程。
  五十年代初期,这些同志由于勤勤恳恳,认真工作,相当一部分被重用提拔或上调深造。1951年土改以后,柳正哲、陈宗海先后分别被提拔为城关和二区的副区长,郭春迪、高乃操、张福裕、朱藏鼎、吴南中、汤钟杰等陆续被分别提拔为粮食、法院、工商、供销等部门的副科长,方华荣、张火珠、吴茂己、张金宽、方炎生、林福源等则上调或外调。这些同志中,方华荣是佼佼者。他起初分配在二区,后调县委宣传部,由于对党忠诚,敬业拼搏,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县级领导岗位。1952年入党,1954年调任地委宣传部科长,后任龙海县委宣传部长,“文化大革命”后任漳州市(县级市)委副书记,1980至1984年任诏安县长、县委书记,后为漳州市(地级市)委统战部长,退休后任漳州市计生协会副会长,继续发挥余热,被推选为闽南公学同学会会长。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的人生道路是坎坷的,个别同志则是短暂的。最可悲的是汤树林,工作不到半年,在1950年夏天,即被人在装卸枪机时不慎“走火”,而被夺走了年仅19岁的生命。陈宏海、陈光华则因所谓“家庭、社会关系”问题,工作了一两年便蒙冤被处理“回家”。以后,随着极左路线的发展,受到不明不白错误处理的不断增多。郭春迪、陈宗海被“张冠李戴”,别人的反革命帽子飞到他们的头上,被开除公职贬遣回家。林友邻、吴倔冷、张清福、高士超、汤钟杰、吴南中、朱泗宣等,也都受到家庭成份和社会关系的牵累,离开革命队伍,或调离行政单位。还有林联长因一杆驳壳枪触怒区领导,蔡守己因被视为“自高自大,目无组织”而被开除公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蒙冤受屈的同志通过落实政策,有如枯木逢春,得到新生。陈宗海、郭春迪首先获救,在理顺原职务后调回云霄家乡。其他同志经过三波四折,也都一一得到落实,但多数因年龄问题,办理退休,个别的则办了退职。原任县供销合作总社生产资科经理,后被清洗回家的汤钟杰,在诏安办了落实政策手续后回到云霄老家峛屿,在哈哈大笑中猝死。吴倔冷解放初期在《龙溪农民报》社当记者,后因家庭成份问题调任小学教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一面开办晚上辅导班,一面笔耕不辍。同时,多次写了入党申请书,迫切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1997年,在市委组织部张绳华部长的重视下,解决了离休问题和入党问题,使他重新焕发了革命的青春。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傅必放
责任者
张金宽
相关人物
方炎生
相关人物
林福源
相关人物
林接发
相关人物
张填
相关人物
何延辉
相关人物
方华荣
相关人物
张火珠
相关人物
施仁睦
相关人物
汤日瑞
相关人物
张自宗
相关人物
张建义
相关人物
吴成章
相关人物
朱泗宣
相关人物
张清福
相关人物
汤义民
相关人物
高乃操
相关人物
蔡凤山
相关人物
张福裕
相关人物
张瑞成
相关人物
陈光华
相关人物
柳正哲
相关人物
陈宏海
相关人物
蔡守己
相关人物
吴南中
相关人物
朱藏鼎
相关人物
关玉如
相关人物
吴扶之
相关人物
陈宗海
相关人物
郭春迪
相关人物
陈玉清
相关人物
张进金
相关人物
林友邻
相关人物
许荣华
相关人物
林联长
相关人物
吴倔冷
相关人物
唐添茂
相关人物
柳成泉
相关人物
张锡福
相关人物
方振东
相关人物
方崇仁
相关人物
周友声
相关人物
吴茂己
相关人物
黄水纯
相关人物
林进生
相关人物
张木水
相关人物
张大远
相关人物
陈壁辉
相关人物
高士超
相关人物
汤钟杰
相关人物
汤树林
相关人物
张满红
相关人物
张纪瑞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