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祖国一起走向繁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67
颗粒名称: 同祖国一起走向繁荣
其他题名: 桥东镇溪雅村巨变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4
页码: 207-21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省诏安县溪雅村的发展变迁。文章首先描述了溪雅村解放前的困境,然后详细介绍了村民在党的带领下进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通过村民们的努力和集体的合作,溪雅村在种田、鱼鳗养殖、农业产值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了从贫困到繁荣的转变。同时也展现了村两委会严格自律、精明治村的形象。
关键词: 诏安县 溪雅村 桥东镇

内容

溪雅村与诏安县城关,仅一溪之隔,村前无海,村后无山,全村二千多人口,一直耕耘着一千二百多亩水淹田地。解放前溪洪经常爆发,冲崩溪岸,淹厝吞田、卷走人畜!命大逃过“洪灾”的村民,面对洪水留下的倒厝和变成沙滩的田地无力复垦,只能流离失所,外出逃荒。村里通往城关的唯一要道通济桥,被日寇的飞机炸毁后,长期没有修建,会做点小生意的村民,日日要在溪水中往返跋涉。长期流传的一首歌谣,道出了溪雅人的苦叹:
  “溪雅田咸,溪雅沙尖(成堆);
  溪雅入“散”(穷),溪雅媳妇真艰难!”
  1949年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心连心,为溪雅人解决生存、生活、生产一系列燃眉之急:一、抢修好通济桥,便利了交通;二、疏浚了溪道,加固了溪岸,根治了溪洪灾害,为溪雅人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巢”;三、带领人民搬掉溪洪冲积的沙堆,改造了沙堆四周的沙滩,夺回了被洪水侵吞的田地。
  但是,三年的天灾,“一大二公”的人祸,特别是10年文化革命的浩劫,同共和国的命运一样,溪雅村在前进的道路上可谓历尽坎坷。文革期间,平时脑筋活络的村民,搞点家庭副业,做点小生意,常常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刈掉”。外出贩运鱼苗的,多遭没收,血本无归,弄得债台高筑,再勤劳“打拼”的村民,也难圆发展生产、提高生活的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广大人民获得第二次解放。有了土地耕种自主权,溪雅人逐渐获得了温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党的富民政策的深入民心,越来越多的村民,觉悟到要脱贫致富就必须改革“死看土面”的老习惯。有眼力的溪雅党员推选了种田能手林丽生当村支书,丽生肩负村民的期望,带领村两委会一班人,日夜寻找脱贫的道路,大胆在曲折中探索,到1992年初,终于找到国际市场上鳗鱼消费正在兴起这个“天时”,充分发挥本村傍溪活水养鳗的“地利”。但土地都分给村民了,怎么办呢?他们深入群众宣传发动,通过党支部会、村委会、村民代表会的热烈讨论,使干部村民共同认识到要解放思想,死地活用,才能使“地利”跟上“天时”,获得发展的机遇。在细致做好村民思想工作的基础上,村两委会走出第一步棋,做出三条决议。一、每个村民抽出一分多地,由村集体统一开发经营,每个村民保留三分四厘地,作为口粮田给村民自主经营;二、全村土地进行科学规划,把低产量的低洼田150亩开发为鱼鳗养殖场,由村集体开发经营,负责上缴全村税费;三、集体经营的地,由村理顺路、水、电,再公开向社会转让经营权,不分本村、外村,不论个体、集体,一视同仁,公平招商。这决议不仅赢得村民的支持,而且得到想要开发鱼鳗养殖业又找不到理想场地的外村人的欢迎。村干部的廉洁,保证了鱼鳗场招商的成功。16个鱼鳗场当年创办,当年投产,这一招为村财增收60万元。村两委并不就此陶醉止步,而是兢兢业业,再接再厉,着眼于解决鱼鳗场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如本村养殖户家底子薄,资金周转极为艰难,村里便请在群众中享有威望的、刚直不阿的离休干部林荣元领头,号召村民集资,积少成多地办起基金会,业务上热心解决全村各种专业户经营的急需,又铁面无私地堵绝各种“人情贷”和“通融账”,每年提供村民周转金三、四百笔,几年来,不仅扶持村民发展生产,也为集体赢利数十万元。鱼、鳗养殖过程中出现新的技术问题,村干部就四出访贤,招引技术人员,奔走水产局等有关单位,寻求技术指导。外地来的养殖户也一样备受关注,赚了大钱,安心在溪雅再求发展。鱼鳗养殖场年产值3200多万元,每年为县财创收100多万元,成为诏安县实力雄厚的鱼鳗养殖基地。
  溪雅村有255亩酸成田,种水稻产量不高,若利用傍溪的充裕水源,开发成淡水养殖场,获利可翻几番,淡水水产品的销路,也被看好。于是,他们酝酿走出第二步棋——增辟淡水养殖场,拟出草案,经党支部、两委会、村民代表会层层讨论,不断修改充实后,作出决议实施,第二轮再向社会公开招商。良好的信誉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再次保证了招商的成功。这个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年产值300万元以上。按合同规定:十五年后作为村级固定资产,村财增加了,又解决了200个村民的就业问题。
  看“市面”吃到甜头的溪雅人,开始用商品意识重新审视世世代代看“土面”的老皇历,决心走出第三步棋,把“活人死耕”改革为“死地活耕”,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村里先后拨出30多万元专款,投资水利工程,购买抽水机械,修整田地道路,做到水渠畅通、车路宽坦、用水科学、省工高效。二、“因地施耕”。在村支部组织引导下,村民掌握了一套套科学种田的本领,几年来,对田地都区别土质,实施“稻——稻——菜”、“稻——薯——菜”“稻——菜——菜”等一套套科学种植模式,最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使每亩平均年产值达8000-10000元。三、“反季节种植”。有了科技知识的村民,艺高胆大,大搞反季节蔬菜种植,并以善于利用时间差、地区差、信息差而驰名闽粤市场。四、“借地生财”。蔬菜上市,因其反季节而身价倍增、市场广阔,扩大种植面积,就能赚大钱。村里人均三分四厘地,做盐也不够调味,村民就大胆到邻村“借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承租邻村的土地)扩种反季节蔬菜。全村种菜收入年达400万元以上,中等专业户,年收入上万元;大的专业户,年收入则达三、四万元,溪雅村民,至此多是小康之家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市场上鱼苗越来越高贵。亿万条活跃的鱼苗,若伺候不得法,转眼之间,就“浮头”死光。溪雅人祖传有鱼苗饲养、捕捞、贩运的绝技。村两委会看“市面”的第四步棋,就是不惜工本,创办规模宏大的国际鱼苗信息站,由村支书任站长,在村里建立各种鱼苗养殖场。在国内外大量收购鱼苗,区别淡水、咸水、国产,进口及其大、中、小和不同个性,分挡采用不同方法饲养几天或几个月,然后以最快的速度,用海(船)、陆(车)、空(飞机)运送到急需这类鱼苗的客户手中,抢时间夺取到商品流通的“制高点”。灵通的市场信息、高超的鱼苗捕养技术、科学的销售战略,保证了年年获得丰厚的利润。这个小村捕、养、贩运鱼苗的专业户发展到200多户,从业人员发展到1500多人,年营业额达数千万元。他们经常北上辽宁、青岛、大连,南下湛江、深圳、越南,东飞台湾、日本。农民高细勇、沈春贤夫妇,生了一个女孩后,再三推迟生育第二胎,因为忙于空运鱼苗,夫妻俩常劳燕分飞。《福建日报》记者以《农民哥租飞机运鱼苗》为题,对此作了报导。这种做大生意的专业户每年收入有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他们拥有一楼(别墅楼房)二电(电冰箱、电视)三车(汽车、货车、摩托车)四机(空调机、传真机、洗衣机、手机),他们发家的同时,也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做出出色的贡献。
  溪雅人从1992年看“市面”,四年中走好四步棋,到199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818元,全村年总产值突破亿元,村集体年收入60万元以上,成了“福建省明星村”。1997年林丽生荣获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村民自发地载歌载舞,欢送他上省城开表彰会。离休老干部林荣元也于1998年应邀上北京学习、参观。
  村富了,但村干部并没有“阔”起来。林丽生这个朴实的农民哥,仍是老样子,他严于自律,对村财的开支,近乎“一毛不拔”。他常说:“让集体的钱,发挥最大的作用,心里才踏实。”“村头”如此,其他村干部也自觉“约法三章”:上级有关部门,时不时给一些优惠,都不去沾光,以免拿了人家的手变“软”,执行村的决议走了样,属于个人享受的衣(制服)食、住、行(交通工具)通讯、保险等,一律不在村财开支,有来宾,不陪客宴请。他们说:“经济发展了,口袋里有了钱,还是吃自己的自在,喝自己的痛快!”
  “吝啬”的村两委们,在集体福利上,却花得“大脚大手”。几年来,除投入水利、田间道路建设30万元外,还投资180万元,让村民家家用上自来水;投资25万元,兴建一座780万平方米的小学教学大楼;投资52万元,铺设好全村水泥路面,主(大)道3050米,巷道1800米;以12.4万元,建了一座540m2的村部大楼;以26万元安装大型变压器;更新全村电线、安装各户闭路电视;每年还拨出10-20万元,为村民缴交先行工程费和教育基金集资;还成立村级常年卫生专业队伍,配备垃圾车等设备,精心实施全村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如今,这里流传着新的歌谣,道出了溪雅人心中的甘甜:
  “溪雅改革好风光,连片别墅大楼房;
  鱼鳗欢跃养殖池,货车摩托奔驰忙;
  反季蔬菜遍野绿,脚踏市场掀大浪!”
  五十年前,溪雅村同祖国一起,获得新生。如今,溪雅村在市场经济大显身手,同祖国一起走向繁荣!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倔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桥东镇
相关地名
溪雅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