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城建50年巨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64
颗粒名称: 诏安城建50年巨变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5
页码: 196-20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福建省诏安县城在成立50年来的巨大变化。文章从城市规模、历史沿革、建筑物发展、公共设施改善等方面详细描述了诏安城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展现了诏安县城从古镇到现代城市的转变,突出了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如街道建设、建筑物修复和新建、排水系统、照明设施、供水设施、园林景观等方面的成就。
关键词: 诏安县 市政建设 古镇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诏安的市政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50年沧桑,诏城旧貌换新颜。县城建成区从2.26平方公里扩大到5.60平方公里,街道、供水、照明、绿化等均初具城市规模,尤其是新建的街道和建筑物更给人以深刻印象,诏安城建成就斐然。
  闽南古镇遗韵
  诏安是个闽南重镇,历代虽有建设,但在人们眼中,只是一个海滨小城。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曙光照亮诏安城头时,城内外遍布的是低矮的民宅、陈旧的庙宇、窄小的巷道……城内虽有一枝独秀的天然楼,却显得孤零零的,城外虽有中山路、三民路和沿街洋楼,却掩盖不了四关外的荒凉。
  诏安城址,唐垂拱二年时设置南诏保,宋设南诏场并修筑土堡木栅。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年)开始构筑南诏城垣,据民国时编纂的《诏安县志》记载,石砌城墙周长645丈,高1丈2尺。城内规划东西、南北交叉两条街,宽约1丈,通联四个城门,为城内主要街道。城外为四关,环绕城濠依地形辟建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街道,宽约1丈,路面铺鹅卵石,东南路段靠近东溪而沿街置设各类市场。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设置诏安县,以南诏为县城。明清两朝城垣多有扩建重修,而城内街道则延续元代旧制。明代在城区留下了文庙、沈公书院等房屋建筑物和七座石牌坊,众多的明代建筑成为诏安县城丰厚文化内涵的标志,特别是分布于县前街的四座大牌坊和三座小牌坊,分布密集,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内罕见,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古代建筑遗产。
  民国19年秋拓建中山路、三民路。中山路东西走向,东起通济桥头西至大路尾,长780米,路面宽12米,两旁骑楼下通道各2米,沿街建筑3-4层混凝土西式楼房。三民路南北走向,从南关篾货街穿过中山路直至东关打石街,以中山路为界分为三民南路、三民北路,全长560米。同年建天然楼,该楼位于县前街中段南侧,由香港营造商建造,楼高五层,哥特式风格,装修考究,天台上有圆顶凉亭、水箱、避雷塔等,到80年代以前一直是我县最高的建筑物。民国19年在城内修建中山公园,占地约1.3万平方米,园内有大型人造山,园中建有中山纪念堂、八角亭、鹅卵形莲花池、牌坊式大门、花圃等。
  民国19年的各项建筑奠定了诏安县城的现代格局,除民国25-26年拆除城墙外,直到1949年的诏安县城的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动。1949年的诏安县城,旧城内是居民区,也是诏安县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内主要街道有县前街、圣祖街、夺锦街、鉴塘街等。主要建筑有:文庙,为丹诏小学校舍;文昌宫,为民众教育馆馆舍;中山公园,为民众休闲场所;诏安县公署,为政府办公场所;天然楼,为全县最高建筑;另有沈公书院、城隍庙、武庙、考棚等。旧城基仍将诏安县城分为城内城外。城外,南关有中山路,路南侧有东城等居民区;北关有大路街、真君街等居民区;东关有三民路东西两侧的居民区和商业区;西关居民较少,西门外多为农田,至西觉寺周围已甚为荒凉。
  旧城换新颜
  新中国成立后,公共建筑有较大发展,公共设施逐步完善。但在1986年大规模旧城改造之前,诏安县城的基本格局尚未有较大改变。
  1950-1959年兴建的公共建筑主要有医院、诏安一中新校舍、南侨旅社、汽车站、县委会办公楼、农展馆等。1960-1969年兴建的主要有县政府办公楼、饮服大楼、人民影院、城顶人民市场、邮电大楼等。1970-1979年兴建的主要有招待所客房大楼、县医院新址、商业大楼等。1980-1985年兴建的主要有东人民市场、南峰影院、南诏大市场、一中致知楼、县电力公司大楼、农机大楼、税务局大楼、工商银行诏安支行办公楼等。
  上述这些建筑物的建成,体现了诏安县政治、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展现了诏城新貌。其中值得一提的有:诏安一中校舍,1953年在良峰山东侧动工兴建,占地14万平方米,建成教学楼、大礼堂、办公楼、仪器室、400米跑道田径场、游泳池等,昔日白骨累累的良峰山下呈现出最为生气勃勃的景象。县政府办公楼,1960年动工,1961年竣工,内廊式三层楼,外墙为红砖砌成,故俗称红砖楼,成为人民政权的象征。人民影院,1964动工,1965年竣工,位于中山公园北侧,院址原为公园假山位置,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观众厅层架跨度为22.8米,建成后成为我县人民最重要的政治、文化活动场所之一。城顶人民市场,1964年动工,1965年竣工,沿环城东路南段建石柱气楼式木屋架、木瓦屋面,通道两边建南北相向的营业店面72间,建成后一直是我县重要的商业场所。县医院新址,1977年动工,1981年主楼竣工,1983年全部落成,位于澹园街,占地4.9万平方米,主要建筑面积4642平方米,建成之后大大改善了我县的医疗条件。电力公司大楼,1982年动工,1983年竣工,位于中山路中段南侧,6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253平方米,这座大楼是全县工农业生产能源调度中心。
  民房建筑在50、60年代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只有一些零星的新建或修缮。1970年有一次较大的变动,即中山公园的八角亭、碑亭、牌坊大门和公园东侧的民房被拆除,中山公园辟为广场。70年代后期县城的私房建筑开始有较大的发展,除旧房改造外,大菜园新建了大量私人住宅,形成新住宅区,其中有占地3500平方米的华侨私宅“泰园”。
  新中国成立后,诏安的许多公共设施从无到有,不断完善。
  排水民国25年拆除城墙后城区排水系统部分受破坏,城内积水难排,1958年后对城区排水沟道逐年进行修治,排水状况略有改善。1978年,将旧城濠沟改建为阴沟并分段全面清理东南关下水道,城区排水和街面得到较大改观。1986年开始旧城改造,各街巷铺设水泥路面对重建排水沟。
  照明1953年成立地方国营电厂,随后开始在主要街道路口安装电灯照明,这是诏安第一次使用电能路灯。最早的路灯装在墙上和电线杆顶;在1956年采用在街道上空架设十字型铁线架挂路灯的方法,让路灯位于街道中央上空,后又改为弯脚灯架。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除旧城区的主要街道全装上路灯外,路灯的架设范围不断扩大,至1999年路灯架设范围扩大到东至虎蹄桥,西至三角点公路收费站。如今,每当夜幕降临,街灯齐明,诏城一片璀灿。
  供水城区井水不宜饮用,城区居民以东溪为主要饮用水源,但离东溪较远的居民只得凿井取水饮用。1980年6月,县里成立诏安自来水筹建处,1982年4月完成日产2000吨净水设施的建造,同年4月16日正式向南诏居民供水。此后供水规模不断扩大,至1996年有净水设备3套,平均日产水量1.3万吨,安装Dg100以上铸铁管42.64千米,用水户16374户。
  园林1985年4月,重建中山公园,1986年落成。重建后占地8000平方米,园中有莲池、曲廊和凉亭,另辟草地、绿荫小道并建有花台、展厅等。重建后的中山公园与原来的中山公园大异其趣。
  至1985年,诏安县城以城内为中心,东、南、西、北关都形成了密集的居民住宅区,昔日较为荒凉的西关地区也日渐繁荣,逐渐成为诏安县的新城区。
  南大门的风采
  1985年县政府邀请同济大学专家编制1985-2000年《南诏镇总体规划》,城区规划范围东至虎蹄桥、西至三角点、南至大美村、北至西姑山。1986年2月该规划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报漳州市人民政府审批通过。至1991年,城区建成区面积超过原近期规模。1992年3月,县政府邀请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1990-2010年县城区规划进行调整。1992年7月,经县领导、县规划委员会、漳州市建委审查,并由诏安县城总体规划调整技术鉴定会论证,调整并通过了《诏安县城总体规划》,1994年经漳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1999年,修编了新的建设规划。
  1986年,开始旧城改造。主要是整修旧街道,开辟新街路并扩建新城区等。进入90年代,诏安城建突飞猛进,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
  1990年夏,拆除环城南路一带占路修筑的建筑物,使环城路全程贯通,环城南路形成小商品街,东路形成批发市场,环城北路也逐渐形成商业街,环城西路则成为交通要道。同年,拓宽中山西路,路面净宽24米,沿街有农机公司大楼、工行办公楼、邮电大楼、百货大楼、新华书店、长途汽车站、中旅社、侨星大厦等,成为诏安县城新的繁华地段。
  1991年,综合开发拆建梅园南路,南起澹园路北至玉良路,是城区南北走向的主干街道,长350米,路面宽18米,沿街建商住结合的楼房,成为新的商业街。
  1992年,拓宽玉良路、良峰路,共长2100米,宽30.32米。玉良路南面建商品房,北面建安全局、物价局、土地局、税务局、商品房开发公司、建委综合楼、外经委、工商局、人民银行等单位的办公楼,成为我县重要的行政、商业大街。同年,修筑阳光路,随后路两侧修建大量住宅楼房,形成人口密集的住宅区。同年还开发南城小区、良峰山住宅区等,较大地拓宽了城区。同年,怀恩公园落成,将原汇聚污水的北门塘改造成游览湖,湖边砌石堤、设花架,湖心建凉亭、架拱桥,园内遍植花木。怀恩公园与儿童乐园、沈耀初美术馆联成一片,成为县城一个优雅的文化园区。
  1993年,整修中山路,环城北路等。
  1994年,新建梅园北路,长650米,宽26米,沿街除商住楼房外,主要建筑物有建行办公楼、明诏大酒店、建委综合楼、南诏镇政府办公楼和沿街商住楼等,是一整洁、宽阔、气派的新大街。
  1995年,拓建梅园中路,长700米,宽15米,同年拓建文峰东路,长300米,宽15米,两路沿街以商住房为主。同年县委办公楼、人武部办公楼、文庙等出售,在原址开发修建常安商业中心。县府路两侧面貌大变,日渐形成繁忙的商业街区和文化园区。
  梅园三路、文峰路辟建之后,在东起东溪西至良峰路、南起玉良路北至国道324线的范围内形成新城区。
  1996年,拓宽、翻修中山西路。同年开始实施安居工程,在良峰路南侧大面积修建居民住宅楼。同年开始兴建良峰公园,占地6.5公顷,依山造景,蔚为大观。
  1997年10月,县委县府新办公楼落成,位于良峰路,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雄踞全城新的中心点和制高点,是名副其实的政治文化中心。至此诏安县城的现代新格局基本形成。中山路、玉良路、良峰路、玉峰路呈十字形在此交叉,由此通向四面八方。以县委县政府办公楼为中心,东北为梅园新区,西北为安居工程住宅区及花墩工商住宅区,东南为旧城区,西南为阳光住宅区。
  1999年7月,在县新汽车站前,花墩糖厂路口新建一座名为“开拓南大门”的城雕,不锈钢雕塑高9.3米。红色花岗岩底座高1.5米。气派恢宏,展现了诏安人民开拓进取的风采,也成了诏安新城区的标志。
  经过五十年的开拓,诏安县城的建成区为5.6平方公里,东起东溪西至三角点,南起大美村北至西姑山。在良峰山周围形成了以县委县政府为中心的行政功能区,在中山公园周围形成了以文化局、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的文化园区,旧城区的南诏大市场、南诏商业城、中山路、环城路连成一大片商业区,西关以教育局、诏安一中、县实小、青少年宫、体育馆为主体形成教育功能区,梅园、南城、阳光、大菜园、旧城内、城外四关为县城主要住宅区。诏安城区布局合理、公共设施齐全,初具中小城市的规模。
  50年来的诏安城建,实实在在地展示了诏安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展现了福建南大门的昂扬雄姿。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金耀
责任者
黄龙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