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人物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52
颗粒名称:
人物春秋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11
页码:
168-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爱国华侨涂渚舟。
关键词:
诏安县
人物春秋
涂渚舟
内容
爱国华侨涂渚舟
涂高雄
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有无数的爱国华侨,曾经为这一神圣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们,他们的爱国事迹一直受到我们的崇敬。我的祖父涂渚舟,便是这无数爱国华侨行列中的一员。
十九世纪后期清朝末年,祖父出生于仙塘村,童年家境并不宽裕,只读过数月私塾。稍为长大后便在家乡参加农业劳动和在市集卖猪肉为生,后来又与人合伙去饶平贩鸡鸭,但第一次便遇风浪翻船,人虽平安但血本已荡然无存。在此困难情况下,祖父不得已背井离乡,只身远走越南谋生。
祖父到越南后,先是在乡下被人雇去干煮饭挑水之类的粗活。后来认识一位潮阳籍李姓青草医生,便一同去市集卖药,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和努力,省吃俭用,积累了一些资金。才一同来堤岸市开药房,李医生开了一间叫“来安堂”药房,祖父开了一间专卖燕窝、参茸、中成药的“义顺涂渚舟大药房”。祖父的药房由于坚守信誉和诚实经营,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前,已是堤岸市一间知名的老字号大药房了。
祖父文化不高,但为人正直,富正义感,特别是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事业有成后,无论当地侨界或是家乡的公益事业,均能尽力资助,终生坚持不懈。特别是抗日时期对祖国的支援,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因此在当地侨界享有很高威信,是当地最受尊敬的侨领之一。生前一直担任堤岸公立福建学校校董和福建会馆理事,抗日时他还充分利用这些阵地团结侨界,宣传抗日。当时福建学校在祖父及其他校董的主持下,爱国气氛很浓,进步教师很活跃,我当时在该校读小学,教导主任永福先生(姓林或姓张记不清楚)每周一校会场作抗日形势报告并间插反内战的道理,对学生的教育很深刻。永福先生是闽南人,中共党员,日寇南侵后被流放昆仑岛服苦役至日寇投降才释放,解放后在北京工作。其他教师如初中部的王贯一也常在周会上台讲话鼓动学生学成报国。王贯一先生潮汕人,原是国民党员,因思想进步,被开除党籍,解放后在汕头市任侨务局长及侨联主席等职。祖父还嫉恶如仇,对侨界的不良现象也常大力抨击,仗义执言,当地中文报纸《远东日报》《中国日报》均曾作过报导,很受各界好评。
1938年春我在越南家中客厅看到一幅约六寸或八寸大的照片,是一全身戒装英俊军官的半身照,上书:“渚舟仁兄惠存”,下书:“弟杨虎城敬赠”。我当时年幼无知,只是感到好奇而已,后来才听说是西安事变时,祖父等侨界知名人士联名通电杨将军表示拥护,并捐款慰劳,因而获得杨将军赠给亲笔题名照片,可惜此照片在日寇南侵时遗失。
祖父对抗日募捐活动始终不遗余力,他一方面参加陈嘉庚先生领导的南洋救国总会活动,在堤岸市联合福建籍布商颜子俊先生开展各种经常性的募捐工作(颜先生是永春人,解放后曾任全国侨联副主席)。一方面自己带头捐献,例如当时在堤岸总督芳街一号的义顺药房新楼落成时已举办数日的义卖活动,从一楼至三楼除摆满自身药品外,还摆满各界捐献的物资,每日人山人海,各界人士踊跃参与,影响很大,义卖所得全部捐献祖国抗日,正因如此,日寇南侵时祖父为逃避迫害,秘密往广州湾(即湛江市)避难,至日寇投降前夕才回来。不久因病在越南堤岸市逝世,享年七十四岁。出殡之日,各界人士均来参加,队列长及数条街达二三公里,但药房生意从此一蹶不振。
祖父在世时,经常源源不断将整箱整箱日常用药寄来家乡,供乡亲免费取用,除此之外还在经济上多方赞助家乡小学(当时叫仙峰小学),对培育乡亲后代非常重视。对自己的子女祖父也不要求他们继承父业,而是希望培养他们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例如我父亲涂骏飞就被送往上海读中医,以期学成济世救人。三叔涂觉初则被送法国学工,希望学成回国服务,但后来因欧战中断学习,去巴黎汽车厂工作,并参加进步活动,日寇投降后刘宁一同志代表解放区出席世界工联大会,在巴黎与叔父过往甚密,并介绍叔父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叔父回国在香港及中侨委从事涉外工作,文革后期病逝。
关于祖父爱国爱乡的事迹,因祖父逝世时我还在读初中,知道的不多,只能提供上述点滴情况,以资纪念。
民国时期诏安城关医药业概览
陈士培
编者按:陈士培先生以95岁高龄,亲自执笔及部份走访,核实,把解放前从民国初年至1949年我县城关分布于各条街巷的中西医医药行业,按人头店号,逐一细记。它们之间,开业时间久暂参差不一。有营业仅数年,有直到解放初期尚开业者。如实录出,纵有个别遗漏或差错,亦足为以后有关部门或写史料者借鉴。
我略述“民国时期我县城关的中西医药事业”分类如下:
(甲)中医药行业:
1、城内十字街有:
·庆春堂药店,店东张荣顺医师。售中药兼治病,东山县人。
·天保堂,张柔彬老医师。专治儿科内症,本县南厅内人。
·保生堂,沈朝顺医师。是柔彬医师的学生,仕江村人。
·位中和,萧振声医师,兼销售参、茸、桂等药品,东门内人。
·〓康卢,沈稍雄医师。本县南门内人。
·若和堂,王乾基医师。本县西门内人。
·回春堂,许伯勋老医师。本县北门内人。
2、广济桥头有:
·回生堂,沈匏靴医师。本县南关人。
3、筊苈街(三民南路)有:
·岐阳堂,高占梅医师。承父业专治儿科,自制黄金丸。民国廿六年六月十六日福建省卫生厅特给营业执照。对于儿科称效验。因其药店柜台上玻璃框里放一风炉作为黄金丸的标志,故人称“风炉先”。本县三溪村人。
·保和堂,薛子真医师。本县南关人。
4、大街(中山路)和米市街有:
·永春堂,店主许荣奎。专售中药兼营批发,所售冰硼散治喉症甚效,广东潮阳人。
·益生堂,沈举元俗称“头先”。本县北门内人。
·永昌堂,店主许木水。专售中药兼售小儿回春丹,广东潮阳人。
·太和堂,沈理成医师。承父业专治儿科,自制大安丸专治儿科,本县西门内人。
·协兴堂,郑海医师。本县东门内人。
5、金鸡路头、宫前街有:
·永生堂,店主陈温成。专售中药,广东潮阳人。
·延寿堂,沈耀发医师,本县南关人。
·永安堂,沈耀屋医师,本县南关人。
6、南门头(中山西路)有:
·振春堂,谢振梁医师和杨春泽医师。振梁是沈哲生医师的学徒,春泽是杨建邦医师的学童,名颇著,本县东门内人。
7、林厝市及水饼街有:
·同德堂,店主黄海派。专售中药,广东潮阳人。
·济昌堂,店主郑荣济。专售中药兼售眼药水,广东潮阳人。
8、北关妈庙前后及重福街有:
·香泉堂,许大蚜医师,本县北关人。
·永和堂,店主许加宰。专售中药,广东潮阳人。
·文翰堂,店主许启春。专售中药,本县北关人。
9、东关“半壶轩”医寓:
·林景华医师和蔡雪鸿医师(澄海人)所开。诊治内科病症。
(乙)西医药事业:
1、城内十字街有:
·项学羽医师,俗称“项十长”。他于民国二年间跟着林伟来我县,当过警察十长,之后开药店。闽侯人。
·刘志成医师,开西药店兼治外科,南安人。
·陈少波医师,开西药店,治外科,南安人。
2、米市街有:
·林太现医师,俗称“日本先”。民国三年来诏开设西药店,兼治外科。台湾人。
·李邬医师,是“日本先”的学徒,开西药店兼医外科、牙科,东门内人。
3、灯笼街有:
·陈佩三医师,开西药店兼治外科症,南澳人。
4、大街(中山路)及金鸡仔路头有:
·陈兆祥医师,妻杨书芸医师(汕头人)开西医店兼助产士,广东柘林人。
·汤继伦医师,开西药店,治疗外科症,广东柘林人。
·李华生医师,牙科有名气,本县南关人。
·沈国泰西医师,治牙科,南关人。
·朱以诚医师和妻雷兰英、开西药店兼治外科,浙江人。
·张学剑医师和妻施路得(黄冈人)。专治眼科,夺锦街人。
·麦瑞人医师,原在黄冈真道医院。后来诏安开设西医药店,医术精湛,广东〓洲人。
·陈寿三医师,南关人。
5、蒲厝街有:
·胡济民医师,开设西药店,曾任本县卫生院院长。长埔村人。
·胡生民医师,售西药兼医治外科。长埔村人。
6、岳前街有:
·郑瑞珍医师,专治妇产科,漳州人。
7、城内鑑塘街有:
·施倜生医师,专治妇科病,福州人。
(丙)青草店有:
“双葫芦”沈喜禄,继父业,卖青草药。东城村人。
“白目眉”沈白眉医师,售青草药兼治外科。东城村人。
(丁)家庭有名中医师及其住址:
内科:
许文彬(兰亭社里)、黄荣义(花生街路)、谢瓠仔(郑厝祠北)、
郭伯壬(郭厝祠西)、陈瑞玉(承恩堂东)、林堂生(继述堂前)、
黄百考(东关溪墘)、林眷西(林厝市东)、李绍光(鑑塘街)、
吴耀垣(吴厝祠巷)、黄发科(面线街)、沈藻澄(宫前街)、
沈哲生(东城村内)、杨建邦(夺锦街)、沈润泉(沈公书院西)、
沈国英(锦厝祠前)、许新(北关街)、沈文洪(东城村内)、
张确(李庆标厝)、陈舜良(陈文魁内)。
外科:
许玉煌(孙厝祠后)、沈长光(赵公祠前)、蔡顾三(邦伯第内)、
林澄波(打石街前)、沈钟奇(得胜庙前)、蔡红孙(县前街)、
沈万德(东城村)。
(戊)家庭自制药品有:
朱朝木,调经丸兼治妇科,商会前。
徐旭山,眼药水兼治眼科,寿官后。
陈生蒂,冰硼散兼治喉症,圣祖街后。
沈召周,牙药水兼治牙科,东城村。
林丑,药膏、药酒兼治伤科,陈文魁北。
沈蜘蛛,痈膏药粉兼治症痈,妈庙前。
陈水生,痔药粉兼治痔症,草庙前。
李元国,疗药膏药粉兼治疗症,灯笼街。
谢西,疮膏药兼治疮症,南门口。
郑步青,火烧药粉兼治烫症,王公庙后。
解放前梅洲“铲烟”事件记略
吴倔冷
梅洲“铲烟”发生在1935年(民国24年),那时,我仅是一个不懂事的幼童,被大人背着,仓惶逃到盐仓村外婆家里避难三天,听到些街谈巷议,也不晓其中真相。以后听到身历其境的长辈讲,才知道了些事实情况。
在1927年前后,诏安县有些农民种植罂粟(鸦片),当时因为种鸦片收利大,军队及政府部门,也可以从中征收“鸦片捐”等作军饷。虽然1932年以后,漳州各县都禁止农民再种鸦片,但是有的地方仍阳奉阴违地偷种罂粟,离县城边远的山乡,更是自由种植,包括梅洲乡在内。国民党县保安队下乡检查,村村任其敲剥。梅洲也不能例外。
1935年(民国24年),国民党政府派遣陆军正规军第80师的477团进驻诏安,执行彻底“铲烟”任务。其中一个营驻扎梅洲乡西面的上湖村,派一个班驻进梅洲乡的小自然村——大陂村,当时梅洲乡中大多数人认为鸦片应该彻底铲除,正商议派人去上湖和军队洽谈,但村中有几个恃强顽固的人出面阻挡,并纠集了几十人组成“自卫队”,准备了长矛、火药枪等武器,在大尖山、大庙山摇旗呐喊,向军队示威。农历正月初四日下午三时左右,驻上湖的一营军队,开到大陂村,再开向梅洲。梅洲的“自卫队”在西门城门外列队阻挡,不许军队前进。农民不懂利害,有胆量的男女,还象观看龙舟竞渡那样,拥挤在西门城顶看“热闹”,当“自卫队”冲向军队时,部队的营长命令一个机枪班向冲来的自卫队开枪,一排子弹扫过,冲在前头的几个“自卫队”员都立即饮弹毙命,其余的连忙四散奔逃。西门城顶的观众见状,也争先恐后逃回家。营长命令军队立即收兵,暂不进城,从中弹的死尸中查出三个带头的,斩首悬挂示众。梅洲大乡群众这才知道事态的严重,家家户户只留下老人看管门户,青壮年男女和小孩,纷纷连夜逃往邻近亲戚家避难。一时间全乡死寂,鸡犬无声。
第二天(正月初五),军队开进梅洲城内驻扎,再也没有发生武力对抗,而军队也没有封门抓人,各房头的大小乡绅被叫到队部查问,当场被扣留的有总管过云浦诏东盐场的吴金逊等十多人,并押送到县城。军队边查问、边宣传,在墙上刷下巨幅标语:“我们是奉命前来铲烟”。数天后,被扣留在县城的十多个乡绅中又有十名解往漳州监狱。躲在各乡村避难的梅洲人,焦急地探听军队入梅洲城后的一举一动,估计确实没有危险了,才陆续回家生产。没有被关押的房长,在乡里负责按家摊派银两,一方面应付驻军的伙食,一方面派人去探视被关押在县城和漳州的乡绅,并向军队、政府具结保证彻底铲除鸦片,永不再种植。本县官吏乘机强迫老实巴交的乡民要上缴5000支枪支。把民间几杆打鸟、防兽的火药枪统统上缴了仍过不了关,乡绅再向各户加重摊派,又派人带白银去四乡六里寻觅收购枪支。吴金逊等两名乡绅也关死在漳州监狱里,乡民要看顾活的,要应付军队,更要应付大小官差、地头蛇。全乡每一丁分摊白银20块,每亩田地分摊白银20块,穷苦农民,只好卖儿卖女,卖田地,弄得不少人家破人亡。
一年左右,80师477团调离诏安,“铲烟”到此结束。
福建诏安人在广西荔浦县繁衍开发简况
陈秉燊
我是福建诏安人的后裔,出于寻根思乡之情,想向故乡父老,介绍福建和诏安的先人在广西荔浦县繁衍和开发的一些情况。
(一)
我的先祖陈大鸿,原籍福建诏安县二都金溪水尾村。清朝乾隆年间,同兄弟陈大盛、陈大昌一起到广西谋生。大鸿落业于荔浦县马岭,至今衍派9代,现有后裔300多人;大盛落业于慕城县,后裔组成一个乐弯村,现有人口2千多,大昌则到柳州落业,后裔情况不大清楚。
先祖陈大鸿移居荔浦前后,这里的外来移民很多。最早移居到此的,是广西本省的柳州、庆远、宜山等地的人,约在清乾隆年间,他们插标为记,占据良田、山岭。接着,湖南、广东、江西、福建,还有湖北、河南、安徽等省,也有人移居至此。福建移居来的,多数是漳州一带的人民,我诏安县也有不少人来到这里。在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这里的民众自行组织行政单位,全县分为5区81团,福建人在马岭区自己成立一个团,叫福清团,管理19个村。后来,在民国中期(30年代),李宗仁、白崇禧统治广西,拆散福清团,马岭分成15个行政村,其中有8个村主要是福建人的后裔。福建人后裔除集中在马岭镇外,还散布在荔浦城、修仁以及荔江河两岸70多华里处。现在荔浦的福建人后裔有3万多人,占全县人口的十三分之一。
我们诏安人最早到荔浦的是黄姓,约在清乾隆末年。嘉庆、道光年间,林、郑、张、胡、沈、吴、杨、曾、李、黎、叶、陈等10多姓也陆续有人移来,有的单人来,有的全家来。我陈姓是来得较晚的。较早来的黄、李、曾、张等姓,都在县城建了宗祠。现在,在马岭镇居住的诏安人后裔,有25个自然村约1万2千多人。其中:富利寨村500人,弯道村400人,八架车300人,田代厂300人,庙门洲1000人,蚂蝗洲500人,大冲口2000人,五福村300人,坝头村400人,五更地1500人,新厂1000人,大堆脚500人,胡家厂200人,新洞200人,沙子岭(包括崩塘陈家)350人,上下大马坪3村1000人,老力村300人,新力村200人,龙牙150人,以甲300人,桥头100人,马岭街100人(上述均系大约数)。
(二)
各地的移民为什么集中到荔浦呢?这里有历史和民族的原因。
荔浦原是广西省的一个蛮荒之地,僻处丛山,居民鲜少,聚居着壮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清朝初年,清政府残酷镇压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民经常反抗,政府则派兵清剿,把少数民族人民屠戳殆尽。荔浦旧县志在这方面有不少记载。如民国三年编的《荔浦县志》记载:在清乾隆、嘉庆以前,有壮蛮周文昌、周扶稳、龙韬、韦四等作乱,小民尽为鱼肉,清政府麾兵剿之,枭其巨魁,歼其余孽,修仁、荔浦悉平。在《舆图纪略》中说:乾、嘉前,患在瑶、壮之凶悍;道、咸后,患在游匪之猖狂。《荔浦县志》风俗篇又云:咸享里(荔北乡、马岭乡、双江乡一带)古皆民村,后被杀绝……自壮贼猖獗,占据三峒,居民屠戳殆尽。
经过官军的剿灭,后来民间又自相残杀,本来已经稀少的居民,则更少矣!因此,大片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统治者变成无民之官,出现“地僻讼庭巢翡翠,官闲斋钵屑桄榔”和“狒笑猩啼遍山谷,到来都作部民看”等荒凉景象。
荔浦是中原南下邕州的古道,设有驿站,官府派兵在这里屯田。后来改兵为民,定居下来。为使这里的荒芜能得到开发,官府便向邻近各省加意招来移民,对移民实行优待政策,因此,邻省居民便先后陆续移居至此。我福建省和诏安县的人民也是在这个时候移居来的。
(三)
荔浦壮、瑶族民性凶悍,复仇情绪强烈,外省移民要与他们相处,除需要官府保护以外,还要靠本身的“实力”才不受欺压。福建移民到此,随身带来南少林的武功,代代相传。同时,组织会馆,加强团结。道光年间,在荔浦县城即建立雄伟宽敞的福建会馆,馆内奉天后元君(妈祖)圣像,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天后元君圣诞,散居各村的福建人都到这里顶礼膜拜,同时联络乡谊。会馆设有基金,远道而来的乡亲由会馆招待住宿。散居各村的福建人,自开武术馆,男丁青壮都学习武功,白天谋生,晚上习武。我诏安乡亲,不但通过练拳习武在荔浦扎下脚跟,而且在清末出了三个总兵:一个是参加援越抗法取得谅山大捷的民族英雄陈嘉,曾因战功受清皇廷赏赐二次黄马褂,在战斗中负伤后牺牲,清廷拨20桶纹银送其灵柩回乡,建了一座雄伟的将军墓,广西边关龙州的百姓为其建了一座二进的祠堂,进行春秋二祭;另两个是黄政德、黄义德,也是抗法和绥靖地方的英雄,领总兵衔。另外,还有一个聚众数千,活动于蒙山、修仁、平乐、阳朔等县,后在荔浦县莲塘建立根据地,称王13年的反清义士张高友。
(四)
福建和诏安的先民移居到荔浦后,为开发和发展荔浦的经济作出不少贡献。
荔浦原聚居壮族人民,他们“只知种植,不谙贸迁(不懂做生意)”。因为他们多是住在石山野岭和山洞,并且还处于刀耕火种时代,耕作水平低,大片土地仍然荒芜。尤其是江河两岸,年年洪水泛滥,作物有种无收,故壮族人不愿耕种,大片沃土成闲地。我诏安和福建各地的先民,都熟习水性,不怕洪水,人人十分勤劳,开头着手开垦这些靠近江河无人管理耕种的土地,水涨上岸,水退复耕。后来就组织构筑堤岸,保护农田。稍有积蓄,一面用低价向壮族人购买土地,或用低租租种农田;一面砍野柳,平缘洲,填沙滩,造梯田。因此、在荔浦马岭河两岸,福建诏安的移民开发和占有的土地有2万多亩。大家运用被当地认为是先进的耕作技术,所以获得好收成。同时,先民们还带来被当地认为是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新的作物品种,例如,织鱼网捕鱼,开沟引水灌溉、制造竹筒水车、放竹排,制作竹编工艺等。诏安移民还引进白皮黄心的番薯、芹菜、菜头(萝卜)、青皮甘蔗、白菜、大头菜等,带动和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移民们在耕种之余,从事做生意和手工业加工业,也促进当地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直到现在,马岭镇诏安人后裔居住的乡村,还有其从事专业的特色。例如:力村放竹排和制造竹编(箩筐、畚箕、篮子等);龙牙、以甲等村的竹编;庙门洲、弯道等村的醃制大头菜;大冲口的青皮甘蔗和萝卜;五更地的芹菜;新厂的白菜;大马坪的腿瓜、黄瓜、苦瓜和芋头,等等,都是在当地有名气的。
诏安方言的闽南话,曾在这里流传了一百多年,只是到近七十年才失传,我父辈还会讲一些,现在则完全失传,只会讲阿公、阿妈、阿兄几个单词,对此,笔者很感心痛。
(作者系移民于广西荔浦县的陈氏后裔,现居住荔浦县马岭镇德安村沙子岭屯)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