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笔纵横写时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43
颗粒名称: 大笔纵横写时代
其他题名: 沈柔坚先生的艺术道路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6
页码: 132-137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著名画家沈柔坚先生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沈柔坚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他致力于中国美术事业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文章详细描述了他从革命时期到和平建设时期的艺术创作历程,包括他在战争期间创作的版画作品,以及战后他对中西绘画风格的融合和创新。同时,文章还提到了他在艺术界的影响力和对其他画家的指导和帮助。沈柔坚先生以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无私的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关键词: 诏安县 艺术 沈柔坚

内容

沈柔坚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画家,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沈柔坚先生是福建省诏安县人,他把一生献给了中国的美术事业。早年他投身革命,在部队创作了许多战地题材的版画、宣传画;解放后,他潜心艺术研究、创作了大量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套色版画、水粉画;七十年代后则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探求传统笔墨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形成了独具风采的艺术风格,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沈柔坚先生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出版、获奖或被收藏,沈柔坚先生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98年7月10日,沈先生在一次书画活动中突发心肌梗塞,不幸逝世,享年79岁。
  天资聪慧爱丹青
  沈柔坚原名沈耀琨,1919年10月26日出生在诏安县东城村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沈辉若,开小杂货店,母亲吴叆,生于诏安梅州村,养于马厝城,她虽是农村妇女,却很支持儿子读书识字,在她的支持下,沈柔坚才得以升入龙溪师范。
  诏安县是书画艺术之乡,历代文风炽盛,书画艺术源远流长。清代刘国玺、沈锦洲、沈瑶池、谢琯樵、汪志周等书画家的作品都达到很高境界,影响波及台湾和东南亚,时称“诏安画派”。清末民国时期的马兆麟、沈镜湖、涂梦龙等画家的作品清新脱俗,深受群众欢迎。喜爱书画艺术者层出不穷,处处丹青耀眼,家家翰墨飘香。在这种艺术氛围中,在文人画的薰陶下,少年沈柔坚开始临摹《芥子园》,学习水墨画。
  同时,闽南的民间艺术也激发了沈柔坚的艺术兴趣。祠堂庙宇精美的木雕、剪瓷雕、泥塑、石刻,千姿百态的元宵花灯、尫仔棚,妙趣横生的皮影戏、木偶戏,绚丽多姿的潮剧、外江戏,无不使这位热爱艺术的少年留连忘返,他说:“这些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的种子,一直使我保持着对民间美术的欣赏,成为我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养料。”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书画启蒙老师沈耀初先生。沈柔坚在梅溪小学读书时,美术老师沈耀初先生指导他学画练字,拿出藏书让他欣赏、临摹,单独对他进行指导,对沈柔坚寄予厚望。沈耀初先生后来被评为“台湾十大画家”之一,其画艺造诣很深,作品布局奇崛,笔墨厚重而豪气洋溢,追求“重、大、拙、厚、迟”,出古入今。有这样高超的启蒙老师,实为沈柔坚今后的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少年沈柔坚天资聪慧、刻苦勤奋。他把自家的小阁楼名为“秀峰楼”,每天在上面临池不辍。学校每次书画比赛,他的作品都是名列一二。13岁时写的《归去来辞》获全县小学书法比赛第一名。当时,已常有乡邻送来宣纸向他索画。
  1935年,沈柔坚报考省立龙溪师范,名列前茅。在学校里,他的级任和国文老师郑畴先生成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而美术教师黄稷堂先生在艺术上又给了沈柔坚很大的促进。黄稷堂先生鼓励沈柔坚多写生,多练速写,让他读了不少的画刊和美术理论书籍。沈柔坚后来的作品不无当年黄先生的影响。
  “一二·九”运动后,受左翼文化思潮的影响,沈柔坚逐渐认识到绘画的革命功能和意义,对鲁迅先生提倡的新兴版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木刻技法。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沈柔坚和同学们一起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暑假回诏安时,还参加了“诏安旅外学生回乡服务团”,呼吁抗日救国。后来,学校疏散到南靖县和溪。沈柔坚等进步学生听说延安办鲁艺,想去报考。郑畴老师考虑到这些学生体质单薄,怕适应不了北方严寒气候,通过组织联系,决定送沈柔坚等7个爱国青年投奔皖南,参加新四军。
  风雪磨炼见精神
  1938年3月1日,沈柔坚等青年在组织的安排下,经长汀,过江西和浙江交界的仙霞岭,进入皖南,到达歙县岩寺新四军驻地时,已是4月中旬了。行军途中,他们用墨汁、红土、石灰等颜料写标语,画壁画,宣传抗日救国。在新四军,沈柔坚被分配在战地服务团绘画组,1939年任组长。此时,他要求把原名沈耀琨改为沈柔坚,取其矛盾统一、刚柔相济,作为处世和从艺的座右铭。副队长彭冲帮他报请上级批准,从此,他便以柔坚之名步入画坛。皖南事变后,他被调到盐城抗大五分校工作。这期间,沈柔坚和他的战友们刻木版画,制作石版年画,出版《老百姓》画报,绘制大幅布画,举行流动画展。军部建立印刷厂之后,他们又为军政治部编印的《抗战报》和《抗战画报》提供画稿。沈柔坚还为盐阜银行设计并用黄杨木刻制了两种钞票图版,印刷发行。又刻了题为《野间》的木版画,作为盐阜银行本票的底版,陈毅军长亲自为该画改名为《田野》。这些作品,解放后的报刊曾多次转载,选送展览,有些还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中《田野》《拾草》和《盘查哨》被法国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博物馆”征用。他和卢芒、孙从耳三人合作的35幅《新四军军歌木刻组画》被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带往国外,沈柔坚创作的《为了正义》大幅宣传画也由史沫特莱带赠给国际红十字会。
  战争期间,沈柔坚多次遇到生命危险。1938年,在皖南时,患严重的贫血症,医生估计他只能维持二年,劝其回家,但后来竟奇迹般恢复了健康;1939年,在苏北染上霍乱,昏迷不醒,经医生抢救,也闯过了鬼门关;1940年,部队偷越津浦铁路敌军封锁线,遇到日军伏击,走在前面的两个女同志一死一伤,而他在千钧一发之际爬过了封锁线。在那个充满艰险的年代,沈柔坚以他的画笔为武器,为民族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一如刘海粟所言:“戎马背上,举木刻以为投抢;军旅之中,调红土而作壁画。江山舒其眼界,风雪炼其精神。”
  融汇中西创新意
  1948年,济南解放,沈柔坚在华东局宣传部美术创造室工作。1949年5月,随军解放上海,在上海军管会文艺处从事美术创作。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沈柔坚的创作跨进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他说:“新的生活使我产生新的艺术激情。生活视野和思路广了,对有关美学上和艺术创作实践上的问题便思索得更多些,探索着如何表现新的时代生活的美,以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我新的生活感受和理想的境界。”
  这阶段,沈柔坚主要创作套色木版画,并作水彩和水粉画,创作了许多反映新中国建设的名作如《向淮河开战》《河水让路》《船坞》《黎明》《雪夜》等。其中《雪夜》创作于1957年,画中宁静、温馨的情调给当时那种狂热激昂的生活带来一丝的清凉。《河水让路》从构图、刀法、用色都极富创意,是作者经过5年反复推敲、精心构思的杰作。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访欧之行,使沈柔坚对中西绘画体系和特点有了个明显的比较。如何取长补短、借鉴吸收、融会贯通,是他经常探索的问题。“印象派”绘画的响亮、突出、耐看,富有艺术魅力,使沈柔坚有很大的感触;一些西方绘画大师把水彩、水粉、墨笔、色粉笔和炭精等结合运用,还加刀刮针划,不同的工具材料通过特殊的手法融为一体。这种为了达到表现效果而“不择手段”的做法也给他很大的启示。
  出访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的访欧写生,有水彩、水粉和速写。回国后,又创作了《德歌故居》《勃兰登堡门》等版画。
  以后创作的版画又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山区春色》《南海之滨》《早春》等作品以不同的艺术处理方法去表现不同的生活场景。在写实主义一统天下至尊至贵的六七十年代,这些热情洋溢、色彩响亮、大胆泼辣的表现主义作品,在沉寂乏味的画坛,冲入了一股充满生气的清泉。为此,他被扣上了一顶“沈凡高”的帽子。在那极左的年代,谁都知道这个称号意味着什么。
  十年动乱中,沈柔坚被打成上海美术界的“黑帮头目”,与张乐平、唐云被打成“三家村”,他的代表作被作为“黑画”示众,被戴高帽游斗近百次,子女一夜之间也成了“狗崽子”,受尽欺凌。
  在那万马齐喑的年代,沈柔坚仍没有放弃艺术。由于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简单,创作时间可短可长,偷偷作画比较便利,就作为“练练笔”画起水墨画来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这是个偶然的契因,但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彩墨画成了沈柔坚艺术创作的一个新领域。
  彩墨交融风格高
  “文革”以后,中国文艺界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年近六旬的沈柔坚也焕发了青春。除了繁忙的政务,他还如饥似渴地探索追求,废寝忘餐地写生、创作,撰写文章。
  为了多阅历、多积累素材,沈柔坚到昆明和西双版纳采风,到大足观摩古代雕塑艺术,登峨嵋、游武夷,观察自然风光,重回皖南探寻战地旧迹,攀黄山、上泰山、到湖南、广西深入生活,往浙江山区和海岛写生……
  1983年,他因劳累过度,左眼患病几乎失明。医生不准看书画画,他就偷偷地读碑帖,以手指书空练字,一个著名画家,竟是如此珍惜时光,如此谦逊好学!
  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沈柔坚主要从事彩墨画创作。他童年时从接触中国画开始,又从版画、西画回到中国画来。这不是一条简单的曲线,而是一个螺旋形的弹簧,一个以丰富的理论和厚实的技法制造的弹簧,一个把沈柔坚弹向艺术最高境界的弹簧。
  他所走过的艺术道路,“是从‘像’到‘不像的像’,从‘工’到‘写’。从‘不像的像’中摸索‘以十当一’与‘以一当十’的艺术辩证关系。”沈柔坚重创造,重想象,重抒发情性,重自辟蹊径。他接受中国文人画的重简练概括和诗情画意的优良遗产,吸收民间绘画的夸张装饰画风,又借鉴西方印象派善于利用色彩塑造型体、冷热色并置交错和运笔生动的表现技巧,并以版画的雄浑洗炼渗入传统笔墨,创造出彩墨画一种全新的境界。他所作的山水、花果作品章法新颖、笔墨雄健、纵恣奔放,于豪率中见精微,于沉郁中见清远。
  他说:“从生活中感受来的素材,如何把它再经艺术处理变得更概括洗炼;在置陈布势上,如何冲破老格局,具有新意境、新景象;墨彩结合的画如何加强色彩与墨色的交响作用,如何使笔、墨、色紧相融合,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韵律感,这些是我经常探索的课题。”他一直秉着“融汇中西、广为吸收、为我所用”的艺术宗旨,“随时代追求,写我情,画我意”,不断耕耘,形成了卓尔不群的自我风采。因此他的作品博大精深、大气磅礴、充满生机,有强烈的时代感。
  沈柔坚画品与人品俱高。他为人厚道、秉性谦和、襟怀坦荡、真诚待人。他从没有以美术界的领导自居,而是以朋友看待美术界人士。他团结了大量的艺术家,许多名画家如刘海粟、谢稚柳、张乐平、唐云等都成了他的挚友,在阴云蔽日的年代,他又保护了一大批如林风眠、关良、吴大羽等老艺术家。他还提携帮助了不少的年轻人。
  沈柔坚善于思考,治学严谨,知识渊博,学贯中西。他重视中外美术理论的研究,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文章,还为许多新老画家的作品集撰写序言。
  沈柔坚情系故土。他常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和进步,给乡亲不少的帮助。在他笔下,《榕树问》《渔舟唱晚》《渔塘》《涛声》等洋溢着闽南的风情;荔枝、菠萝、香蕉、洋桃等闽南佳果更是他绘画常见的题材。1998年春天,他和老伴王慕兰女士还专程回诏安省亲,诏安县政府为沈老举办了“沈柔坚从艺60周年座谈会”。7月10日,正是家乡荔枝收获季节。沈柔坚和画友们一起泼墨挥毫,画的正是鲜艳的荔枝、青翠的菠萝。突然,他永远地放下了他那钟爱一生的画笔。沈老魂归故里。
  沈柔坚先生走了,走得那样匆忙。走在他绘画生涯最鼎盛的时期,他原应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杰作。沈老还设想在上海建立一个美术博物馆,使之成为上海美术的宝库。今年秋天,江苏省美协、上海市美协和江苏省美术馆本来还准备为他举办从艺60年纪念画展,沈老惜未能看到这一天。
  “柔如垂柳坚如竹,柳伴桃花竹伴梅。”这是老舍先生赞沈老的诗句,是他品格的写照。“国运系自身,戎马挟才情,兴画坛,百花竞,引领一代更图新景;从艺六十载,笔随时代行,融中西,抒真我,画艺文论煌炤后人。”这挽幛更是对沈柔坚一生的高度概括。
  沈柔坚画风开时代之先,自成高格,对后世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沈柔坚先生风采永存。
  资料来源:
  沈柔坚《寄老师——〈沈耀初画集〉序》
  沈柔坚《我的艺术自白》
  沈柔坚《我的艺术探索》
  沈柔坚《中国画继承与创新随感》
  沈柔坚《抗战时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绘画组》
  王慕兰《故乡行——画家沈柔坚小传》
  沈铁生《勇韧、探索、前进——沈柔坚艺术生涯简介》
  刘海粟《柔坚之画》
  谢稚柳《沈柔坚的绘画艺术》
  毛时安《老沈、走好》
  徐昌酩《沈柔坚·独特画风》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友元
责任者
沈柔坚
相关人物
吴叆
相关人物
刘海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国美术家协会
相关机构
中国版画家协会
相关机构
上海市文联
相关机构
上海美术家协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