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光明 表现光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41
颗粒名称: 寻求光明 表现光明
其他题名: 悼父亲沈柔坚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3
页码: 126-128
摘要: 这篇文章是沈黎回忆他父亲沈柔坚的生平和艺术创作的故事。沈柔坚是一个寻求光明并用艺术表现光明的画家,他在贫困的环境中成长,并参加了革命队伍。他对光明的追求贯穿了他的一生,无论是在艰苦的环境中还是在面临健康挑战的时候。文章描述了他父亲在最后一次手术后重新拿起画笔创作的决心和勇气,以及他最后几个月创作的一些作品。尽管他的生命被限制,但他依然展现出乐观和活力,并用艺术表达出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光明的信念。作者深深怀念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艺术将继续照亮后人的道路。
关键词: 诏安县 光明 沈柔坚

内容

我在国外完成了学业,于去年春天回国工作,原想尽孝膝下,陪伴父母安享晚年,孰料仅仅一年半,爸爸就匆匆地离我们远去,令我痛心之至,遗憾万分。直至今日,我仍不愿相信他真的走了,总希望能再次看到他挥笔作画的熟悉身影,能再次听到他带着乡音的亲切话语,可现实却残酷地告诉我这些梦想已难成真。
  现在,唯一能给我些许宽慰的是我相信爸爸是带着光明离去的。离生命终点前两小时的一次活动中,他还兴致盎然地题写了“春和景明”四个字,字迹遒劲有力,他最后的画作是仲夏的南国瓜果和花卉,画面色彩明快,生机勃勃,谁也难以想象这些竟成了绝笔之作。
  爸爸一生都在寻求光明表现光明。1919年,他出生在福建省诏安县的一个贫民家庭,是在寻求光明的“五四”运动的大背景下诞生的。由于家庭贫困,住房阴暗潮湿而且拥挤,爸爸在念小学时就设法改变居住环境,他把祖父卖酱瓜的木筒拆开,用木板搭了个仅容瘦小的他上下的小阁楼,阁楼的窗户正对着南山峰,故起名为“秀峰楼”。在这片小天地里,爸爸得到了一线光明,他可以不再时时受祖父的监督,练习那讨厌的珠算,可以较自由地练帖,临画,看景,写生。小学毕业后,家里无力供爸爸升学,他只得辍学在家,那时,他常去县城的图书馆借阅进步书籍,边自学,边等候升学机会。后来爸爸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省立龙溪师范学校,作为公费生入校学习。1938年春天,他18岁那年,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毅然放弃了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奔赴皖南抗战前线参加新四军。他深信,在国家危难之时,只有投身革命才是真正的光明之路。
  从此,爸爸踏上了一条光明灿烂的大道,成为革命队伍中的艺术家。他的革命经历和艺术经历从根本上铸就了他那种寻求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深深地渗透在他的人格和作品之中。他喜欢光线明亮的房间,从不欣赏幽暗的环境。有时,我们起床后没及时拉开窗帘,爸爸就会说:“你们怎么躲在老鼠洞里?”记得1983年夏爸爸患眼疾住院,当时医生再三会诊,确定需动手术治疗,但对术后效果无十分把握。爸爸当时非常苦闷,担心艺术生命就此终止。就在这种苦闷的时候,他还顽强地寻求着光明。考虑到书法不需象画画那样用眼,他吩咐我们赶紧将家里的字帖带给他,好让他抓紧读帖,为最坏的后果,即双眼只剩微弱的视力作准备。那时,他常常坐在医院的阳台上静思,对着月明星稀的夜空,一幅版画构思成功了。第二天下午,我去探望他时,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又有了一幅版画的稿子,后来这幅画被定名为“夜阑人静”。铅笔稿子上,一张空的藤椅安放在阳台的栏杆前,银盘似的圆月被一袭卷起的竹帘半掩着,洒下一片银光,画面略显忧郁,却充满诗意。我马上意识到这幅画稿是爸爸当时心情的写照,面临丧失艺术生命的威胁,他不免感到孤独无助,而陷入对生命意义的沉思。但我觉得爸爸心中还存有希望,那悬在夜空的圆月不正表明他还在追寻光明吗?我暗暗祈祷,希望爸爸顺利渡过手术关,完成这幅富有哲思的版画。也许是上苍被爸爸对艺术的执着精神感动了,在手术前最后一次会诊时,医生宣布疤痕周围的血迹出乎意外地全部吸收了,不用开刀了,爸爸凭着对光明的信念奇迹般地攻克了黑暗。
  去年10月,为了延长艺术生命,他又不顾风险坦然走进手术室去割除腹主动脉瘤。术后,他只休息了一个月,就回到心爱的画桌前重新拿起画笔。我们虽不忍心让他那样做,但我们了解他,知道画画对他来说也许是最佳的康复手段。在术后重新拿起画笔,直到最后倒在画桌旁的8个月中,爸爸更珍惜自己的艺术生命,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创作出更多更精的作品,在这8个月中,爸爸的身上迸发出旺盛的艺术创作力,画出了一批力作,他万万没想到心脏内的隐患正在侵蚀他宝贵的生命。在经过一星期的练笔后,他就忙着续画术前未完成的大幅国画“向日葵”。柠檬黄和土黄相间的向日葵在多层次墨色的映衬下显得愈发鲜亮,并充满朝气,全然不见作画者术后初愈的丝毫病态。今年5月,爸爸挑选这幅作品参加了上海百家艺术精品展。参展的另一幅丈二作品“罗马的喷泉”也是他在术后新作的。因为他计划今后在国画方面就主攻花卉和山水风景两个主项,这两幅作品就是他实施新计划后的两大力作,谁也不会想到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的参展作品。
  在最后的几个月中,爸爸还完成了一幅版画“阳台”,那是在外出写生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和“夜阑人静”相比,“阳台”的构图也是以藤椅,阳台为主,但色彩的基调和营造的氛围却大不相同,可说是前者的乐观变奏曲。“阳台”表现的是夏日的景色,一对土黄色的藤椅和茶几搁在阳台上,下面铺着由西洋红和灰色调成的地毯,栏杆后繁茂的绿色菠萝与此形成强烈的冷暖对比,效果十分抢眼。如果说“夜阑人静”表现孤独的沉思,“阳台”则表现出爸爸生命的亮色。
  可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生命没给爸爸更多的时间以让他尽兴创作,表现光明,攀上新的理想境界。近日来,我们在整理他的遗稿时,发现他已打好四五张丈二的木炭稿,其中有罗马喷泉,皖南民居等,我无法推测这些作品完成后的模样,但我坚信寻求光明表现光明是爸爸画魂中的精髓,将伴随他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艺术照亮后来者的道路。我最亲爱的爸爸,安息吧!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黎
责任者
沈柔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