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著名画家沈柔坚先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39
颗粒名称: 纪念著名画家沈柔坚先生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24
页码: 124-1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沉痛悼念沈柔坚先生、悼父亲沈柔坚、沈柔坚先生的艺术道路、沈柔坚的艺术观及绘画创作综述等内容。
关键词: 诏安县 著名画家 沈柔坚

内容

沉痛悼念沈柔坚先生
  沈耀喜
  他已八十高龄,但仍有做不完的工作,他的日程表依然排得满满的。7月10日上午,他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参加设计美术系的成立仪式并讲了话,而后又匆匆赶到新民大酒店,参加为上海首家报业集团即将成立而举行的笔会。他画了一幅《硕果累累图》。南国佳果荔枝、菠萝、芒果,在他笔下鲜艳欲滴,栩栩如生。当他坐下时突发心肌梗塞,经过甘泉医院十几位医生多方抢救无效,14时12分,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就这样一言不发地走了,带着对美术事业的思虑和未完的构想,带着对艺术的热爱,带着对亲人、朋友的无比眷念走了。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诏安籍画家沈柔坚先生。
  7月23日上午,上海市领导陈铁迪、龚学平、金炳华、周慕尧、陈正兴等和数以千计的各界人士从四面八方来到庄严肃穆的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为沈老送行。我和江水沐同志代表家乡56万父老乡亲专程赴沪参加了沈老遗体告别仪式。
  中央和上海市领导李铁映、黄菊、曾庆红、陈锦华、彭冲、巴金、徐匡迪、王力平、陈至立、龚学平、陈铁迪、陈良宇、孟建柱、谢丽娟等;市委老领导胡立教、汪道涵、王一平、夏征农、陈沂;文艺界著名人士华君武、蔡若虹、柯灵、赖少其、邓林、张瑞芳、罗洛、袁雪芬、杜宣、程十发及美国中华艺术会、美洲中华艺术会、日本昭和美术会、日本国际文化交流会、大坂书艺院等送了花篮。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文联、中国美协、福建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漳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诏安县委、县府、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县文联等单位送了花圈。外地许多单位和沈老的生前友好送来花篮、挽幛或发来唁电。殡仪馆大厅和大院两侧摆满数以千计的花圈、花篮,整个殡仪馆成了花的海洋。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含着热泪排队向安卧在鲜花绿叶丛中的沈柔坚先生作最后的告别,一朵朵玫瑰花、一幅幅挽幛、一封封唁电,充分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的无限哀思和深深的悼念。
  音容宛在,旧作犹新,忽闻君去,悲哉悲哉;
  高义尚存,妙笔不再,对天一声,惜乎惜乎。
  彭冲与骆苹同志的这幅挽联表达了大家悼念沈柔坚先生的共同心声。
  沈柔坚先生1919年10月26日出生于福建省诏安县。早年肄业于省立龙溪师范学校,自小爱好图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转学西画。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主要从事版画和水彩画创作。七十年代后开始中国画创作,为中国画坛做出卓越的贡献。
  沈柔坚先生早年弃学从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举木刻以为投枪,调红土而作壁画,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鼓与呼。发挥了宣传和组织群众的积极作用。他是个坚定的革命者。
  解放后,他历任多个领导职务,长期担任上海文艺界领导。他认真贯彻党的文艺“双百”方针、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关心老艺术家,扶植青年文艺工作者,以他的德行和博学,深为他们敬重和信赖,是文艺界优秀的领导人。
  六十年来,沈柔坚先生纵情艺苑,潜心艺术创作和研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并不断变革,不断创新,撷取中西绘画之长,融会贯通,在将中国传统水墨与印象派、后印象派色彩相结合方面,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与运笔紧随时代方面,创造了独具风采的个人艺术风格。于豪率中见精致,于沉郁中见清远。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并讲学,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和法、意、英等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多本画集和书籍,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位杰出的艺术家。
  沈柔坚先生热爱家乡,情系故里,他虽然离开家乡60年,但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无不关注并充满深深的眷念之情。对家乡出版画集、举办画展,或题答、或作序,他总是有求必应。为扶持家乡的青年美术工作者,为家乡的美术事业倾注了无限的深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是注情家乡的赤子。
  纵情艺苑,挥刀泼彩合中西,妙作纷呈,硕果佳图成绝笔;
  执耳画坛,扶老掖青融上下,仁风独具,美行博学奠芳名。
  沈柔坚先生走了,但他的业绩,他的风采,永远留在家乡人民心中。
  寻求光明表现光明
  ——悼父亲沈柔坚
  沈黎
  我在国外完成了学业,于去年春天回国工作,原想尽孝膝下,陪伴父母安享晚年,孰料仅仅一年半,爸爸就匆匆地离我们远去,令我痛心之至,遗憾万分。直至今日,我仍不愿相信他真的走了,总希望能再次看到他挥笔作画的熟悉身影,能再次听到他带着乡音的亲切话语,可现实却残酷地告诉我这些梦想已难成真。
  现在,唯一能给我些许宽慰的是我相信爸爸是带着光明离去的。离生命终点前两小时的一次活动中,他还兴致盎然地题写了“春和景明”四个字,字迹遒劲有力,他最后的画作是仲夏的南国瓜果和花卉,画面色彩明快,生机勃勃,谁也难以想象这些竟成了绝笔之作。
  爸爸一生都在寻求光明表现光明。1919年,他出生在福建省诏安县的一个贫民家庭,是在寻求光明的“五四”运动的大背景下诞生的。由于家庭贫困,住房阴暗潮湿而且拥挤,爸爸在念小学时就设法改变居住环境,他把祖父卖酱瓜的木筒拆开,用木板搭了个仅容瘦小的他上下的小阁楼,阁楼的窗户正对着南山峰,故起名为“秀峰楼”。在这片小天地里,爸爸得到了一线光明,他可以不再时时受祖父的监督,练习那讨厌的珠算,可以较自由地练帖,临画,看景,写生。小学毕业后,家里无力供爸爸升学,他只得辍学在家,那时,他常去县城的图书馆借阅进步书籍,边自学,边等候升学机会。后来爸爸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省立龙溪师范学校,作为公费生入校学习。1938年春天,他18岁那年,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毅然放弃了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奔赴皖南抗战前线参加新四军。他深信,在国家危难之时,只有投身革命才是真正的光明之路。
  从此,爸爸踏上了一条光明灿烂的大道,成为革命队伍中的艺术家。他的革命经历和艺术经历从根本上铸就了他那种寻求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深深地渗透在他的人格和作品之中。他喜欢光线明亮的房间,从不欣赏幽暗的环境。有时,我们起床后没及时拉开窗帘,爸爸就会说:“你们怎么躲在老鼠洞里?”记得1983年夏爸爸患眼疾住院,当时医生再三会诊,确定需动手术治疗,但对术后效果无十分把握。爸爸当时非常苦闷,担心艺术生命就此终止。就在这种苦闷的时候,他还顽强地寻求着光明。考虑到书法不需象画画那样用眼,他吩咐我们赶紧将家里的字帖带给他,好让他抓紧读帖,为最坏的后果,即双眼只剩微弱的视力作准备。那时,他常常坐在医院的阳台上静思,对着月明星稀的夜空,一幅版画构思成功了。第二天下午,我去探望他时,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又有了一幅版画的稿子,后来这幅画被定名为“夜阑人静”。铅笔稿子上,一张空的藤椅安放在阳台的栏杆前,银盘似的圆月被一袭卷起的竹帘半掩着,洒下一片银光,画面略显忧郁,却充满诗意。我马上意识到这幅画稿是爸爸当时心情的写照,面临丧失艺术生命的威胁,他不免感到孤独无助,而陷入对生命意义的沉思。但我觉得爸爸心中还存有希望,那悬在夜空的圆月不正表明他还在追寻光明吗?我暗暗祈祷,希望爸爸顺利渡过手术关,完成这幅富有哲思的版画。也许是上苍被爸爸对艺术的执着精神感动了,在手术前最后一次会诊时,医生宣布疤痕周围的血迹出乎意外地全部吸收了,不用开刀了,爸爸凭着对光明的信念奇迹般地攻克了黑暗。
  去年10月,为了延长艺术生命,他又不顾风险坦然走进手术室去割除腹主动脉瘤。术后,他只休息了一个月,就回到心爱的画桌前重新拿起画笔。我们虽不忍心让他那样做,但我们了解他,知道画画对他来说也许是最佳的康复手段。在术后重新拿起画笔,直到最后倒在画桌旁的8个月中,爸爸更珍惜自己的艺术生命,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创作出更多更精的作品,在这8个月中,爸爸的身上迸发出旺盛的艺术创作力,画出了一批力作,他万万没想到心脏内的隐患正在侵蚀他宝贵的生命。在经过一星期的练笔后,他就忙着续画术前未完成的大幅国画“向日葵”。柠檬黄和土黄相间的向日葵在多层次墨色的映衬下显得愈发鲜亮,并充满朝气,全然不见作画者术后初愈的丝毫病态。今年5月,爸爸挑选这幅作品参加了上海百家艺术精品展。参展的另一幅丈二作品“罗马的喷泉”也是他在术后新作的。因为他计划今后在国画方面就主攻花卉和山水风景两个主项,这两幅作品就是他实施新计划后的两大力作,谁也不会想到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的参展作品。
  在最后的几个月中,爸爸还完成了一幅版画“阳台”,那是在外出写生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和“夜阑人静”相比,“阳台”的构图也是以藤椅,阳台为主,但色彩的基调和营造的氛围却大不相同,可说是前者的乐观变奏曲。“阳台”表现的是夏日的景色,一对土黄色的藤椅和茶几搁在阳台上,下面铺着由西洋红和灰色调成的地毯,栏杆后繁茂的绿色菠萝与此形成强烈的冷暖对比,效果十分抢眼。如果说“夜阑人静”表现孤独的沉思,“阳台”则表现出爸爸生命的亮色。
  可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生命没给爸爸更多的时间以让他尽兴创作,表现光明,攀上新的理想境界。近日来,我们在整理他的遗稿时,发现他已打好四五张丈二的木炭稿,其中有罗马喷泉,皖南民居等,我无法推测这些作品完成后的模样,但我坚信寻求光明表现光明是爸爸画魂中的精髓,将伴随他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艺术照亮后来者的道路。我最亲爱的爸爸,安息吧!
  柔坚先生给我的启迪
  江水沐
  我对沈柔坚先生的仰慕,早在少年时代便已萌生。
  1982年10月我陪同岳母赴太原探亲,途经上海稍作停留,特意到沈柔坚先生府上造访。那时只凭铁生先生予我的地址,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华山路沈柔坚先生的寓所。柔坚先生不大不小的客厅两侧,一边是老舍的自书诗“柔如垂柳坚如竹,柳伴桃花竹伴梅。君到长安春似海,卖花声里燕初来。”一边是齐白石的“落花”,醒目的“柔坚同志正之”的上款,似有一种艺术威慑力,使我肃然起敬。那个瞬间,确有一种使人激动,对主人刮目相看的感觉。艺术竟然能够如此强烈地打动人?我似乎窥见了艺术的真谛,而且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艺术的永恒、艺术的魄力。
  我虽然是第一次造访,但沈先生还是热情地让坐。那半是家乡话、半是普通话的语言,客气热情的态度,化解了我震撼于大师作品的手足无措和对柔坚先生的敬畏,我没有了拘束,从心灵深处泛起一种温馨感和亲切感。感受到名家的虚怀若谷。
  1991年9月,我和高继文先生赴沪举办“高继文、江水沐中国画联展”,到达上海的当天晚上,我和高继文先生等一行数人即造访沈柔坚先生。要请他出来主持展览的开幕、剪彩仪式。沈柔坚先生是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上海市美协主席,又是我们诏安人,乡亲乡情,不管怎么说,我是料定他会出来支持我们的。
  遗憾的是,他已买好第二天到北京的机票,说是去开一个什么会。尽管如此,听我们说明来意后,他还是满腔热情,即时打了十几个电话,帮我们邀请了上海美术馆副馆长丁羲元、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韩天衡等十几位上海美术界名人.这些人后来都非常认真,全力以赴地帮助我们张罗办展的有关事宜,使我们的展览在开展那天有个热闹的场面,象个样子。这全都赖于沈柔坚先生的支持。
  通过沈柔坚先生这层关系,我们还和上海美术界的同仁交了朋友。第二年荔红蝉鸣时节,上海吴昌硕研究会的丁羲元、曹用平等人还携该会画家作品应邀到诏安来办展。成为那个时候诏安对外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1993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我的小画集时,我去信请柔坚先生为我作序。柔坚先生要求我将画集的清样寄给他看看。我遵嘱寄去画集的清样,他才将序写好,交锡松兄转给我。
  今年农历正月初五,柔坚先生回乡探亲。当天下午,中共诏安县委、诏安县人民政府在丹阳楼二楼大会议室举行隆重的“沈柔坚先生从艺六十年座谈会”。县五套班子主要领导,文艺界的前辈,文化部门的领导等参加了座谈会,那种场面和阵容,连我都觉得激动而光彩。家乡人民的殷殷之情,用柔坚先生自己的话说:“所见者真,所知者深”。那天,他异常地激动,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后,又和家乡的老画家笔会,又即兴作书,在场的家乡领导、同仁几乎有求必应。我记得他书应县委何书记的句子是:“公正廉明”;写给周县长的是:“勤政为民”。从这二个句子里,可见柔坚先生对家乡父母官的厚望和对家乡人民的一片爱心。
  柔坚先生这次回诏,原计划在诏安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即赴泉州、厦门观光。后因健康的原因,又在诏安多住了二天,这期间我配合照顾柔坚先生。我就有了单独和他交谈的机会。柔坚先生躺在床上,我坐在他对面,他听我介绍诏安画坛的一些情况,并就绘画的形象思维,艺术的整体把握等话题侃侃而谈。柔坚先生说:诏安是文化部命名的“书画艺术之乡”,一年办那么多的画展,有那么多的书画爱好者,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令人欣慰。他说,这么多人学画,如此办展,就如同当今国人唱卡拉OK,和风靡一时的卡拉OK大奖赛一样,那么多人用毛笔和宣纸画中国画,养生也好,自娱也好,希望自己学有所成也好,望子成龙也好,都应勉励而不可多加非议。但问题是唱卡拉OK唱不出歌唱家。他期望地说:你是学绘画的,现在又是文化行政机关的领导,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应该从更高的层面去发现、培养、扶植新人新作。他说:书画是一门综合艺术,技能技巧的掌握和提高固然重要,诏安画人在这方面也都还不错。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整体素养的综合提高问题,应该多一些思维,多一些理性的东西,出来的作品才有底蕴,才有感召力。他说;作为一个画家应该认真培养自己对客观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能力,把自己通过长期学习、实践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兴趣等有机地统一、交融起来,整体地融入自己的感知之中,使自己对绘画对象,对美的把握成为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并进而使一般的感知映象上升为审美意象。如果仅仅满足于画什么像什么,学谁的像谁的,整大帮人都在当代和本地的一些画家中临来摹去,是决不可能拿出属于自己的、也是时代的作品来的,也决不可能打入全国性的美术大展。
  柔坚先生还详细地询问了我的一些画画、创作的情况,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现在提高的关键也同样不在技能、技巧、技法上。他说:你在基本工方面,如勾线渲染,层次把握等都已经能自如掌握、灵活运用;但这些方法是每一个画家所必备的。要画出好作品来,关键还须提高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使艺术想象、艺术情感、艺术思维等得以展开并实现它们的审美心理功能,这些功夫都在“诗外”。不知是出于期望、厚爱、还是勉励,柔坚先生认真地说:你是有希望的,应该奋力,争取再上一个台阶。他还开玩笑地说:你当文化局副局长,能成为局长的很多嘛,但能成为画家的或许就你江水沐一个。柔坚先生这话,就如同一粒石子抛入平静的池面,在我心中荡起层层涟漪,我深以为是。
  这次,我又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如果我学有所成的话,柔坚先生就是我的指路人,就是柔坚先生给我的启迪。
  大笔纵横写时代
  ——沈柔坚先生的艺术道路
  吴友元
  沈柔坚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画家,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沈柔坚先生是福建省诏安县人,他把一生献给了中国的美术事业。早年他投身革命,在部队创作了许多战地题材的版画、宣传画;解放后,他潜心艺术研究、创作了大量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套色版画、水粉画;七十年代后则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探求传统笔墨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形成了独具风采的艺术风格,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沈柔坚先生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出版、获奖或被收藏,沈柔坚先生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98年7月10日,沈先生在一次书画活动中突发心肌梗塞,不幸逝世,享年79岁。
  天资聪慧爱丹青
  沈柔坚原名沈耀琨,1919年10月26日出生在诏安县东城村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沈辉若,开小杂货店,母亲吴叆,生于诏安梅州村,养于马厝城,她虽是农村妇女,却很支持儿子读书识字,在她的支持下,沈柔坚才得以升入龙溪师范。
  诏安县是书画艺术之乡,历代文风炽盛,书画艺术源远流长。清代刘国玺、沈锦洲、沈瑶池、谢琯樵、汪志周等书画家的作品都达到很高境界,影响波及台湾和东南亚,时称“诏安画派”。清末民国时期的马兆麟、沈镜湖、涂梦龙等画家的作品清新脱俗,深受群众欢迎。喜爱书画艺术者层出不穷,处处丹青耀眼,家家翰墨飘香。在这种艺术氛围中,在文人画的薰陶下,少年沈柔坚开始临摹《芥子园》,学习水墨画。
  同时,闽南的民间艺术也激发了沈柔坚的艺术兴趣。祠堂庙宇精美的木雕、剪瓷雕、泥塑、石刻,千姿百态的元宵花灯、尫仔棚,妙趣横生的皮影戏、木偶戏,绚丽多姿的潮剧、外江戏,无不使这位热爱艺术的少年留连忘返,他说:“这些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的种子,一直使我保持着对民间美术的欣赏,成为我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养料。”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书画启蒙老师沈耀初先生。沈柔坚在梅溪小学读书时,美术老师沈耀初先生指导他学画练字,拿出藏书让他欣赏、临摹,单独对他进行指导,对沈柔坚寄予厚望。沈耀初先生后来被评为“台湾十大画家”之一,其画艺造诣很深,作品布局奇崛,笔墨厚重而豪气洋溢,追求“重、大、拙、厚、迟”,出古入今。有这样高超的启蒙老师,实为沈柔坚今后的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少年沈柔坚天资聪慧、刻苦勤奋。他把自家的小阁楼名为“秀峰楼”,每天在上面临池不辍。学校每次书画比赛,他的作品都是名列一二。13岁时写的《归去来辞》获全县小学书法比赛第一名。当时,已常有乡邻送来宣纸向他索画。
  1935年,沈柔坚报考省立龙溪师范,名列前茅。在学校里,他的级任和国文老师郑畴先生成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而美术教师黄稷堂先生在艺术上又给了沈柔坚很大的促进。黄稷堂先生鼓励沈柔坚多写生,多练速写,让他读了不少的画刊和美术理论书籍。沈柔坚后来的作品不无当年黄先生的影响。
  “一二·九”运动后,受左翼文化思潮的影响,沈柔坚逐渐认识到绘画的革命功能和意义,对鲁迅先生提倡的新兴版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木刻技法。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沈柔坚和同学们一起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暑假回诏安时,还参加了“诏安旅外学生回乡服务团”,呼吁抗日救国。后来,学校疏散到南靖县和溪。沈柔坚等进步学生听说延安办鲁艺,想去报考。郑畴老师考虑到这些学生体质单薄,怕适应不了北方严寒气候,通过组织联系,决定送沈柔坚等7个爱国青年投奔皖南,参加新四军。
  风雪磨炼见精神
  1938年3月1日,沈柔坚等青年在组织的安排下,经长汀,过江西和浙江交界的仙霞岭,进入皖南,到达歙县岩寺新四军驻地时,已是4月中旬了。行军途中,他们用墨汁、红土、石灰等颜料写标语,画壁画,宣传抗日救国。在新四军,沈柔坚被分配在战地服务团绘画组,1939年任组长。此时,他要求把原名沈耀琨改为沈柔坚,取其矛盾统一、刚柔相济,作为处世和从艺的座右铭。副队长彭冲帮他报请上级批准,从此,他便以柔坚之名步入画坛。皖南事变后,他被调到盐城抗大五分校工作。这期间,沈柔坚和他的战友们刻木版画,制作石版年画,出版《老百姓》画报,绘制大幅布画,举行流动画展。军部建立印刷厂之后,他们又为军政治部编印的《抗战报》和《抗战画报》提供画稿。沈柔坚还为盐阜银行设计并用黄杨木刻制了两种钞票图版,印刷发行。又刻了题为《野间》的木版画,作为盐阜银行本票的底版,陈毅军长亲自为该画改名为《田野》。这些作品,解放后的报刊曾多次转载,选送展览,有些还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中《田野》《拾草》和《盘查哨》被法国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博物馆”征用。他和卢芒、孙从耳三人合作的35幅《新四军军歌木刻组画》被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带往国外,沈柔坚创作的《为了正义》大幅宣传画也由史沫特莱带赠给国际红十字会。
  战争期间,沈柔坚多次遇到生命危险。1938年,在皖南时,患严重的贫血症,医生估计他只能维持二年,劝其回家,但后来竟奇迹般恢复了健康;1939年,在苏北染上霍乱,昏迷不醒,经医生抢救,也闯过了鬼门关;1940年,部队偷越津浦铁路敌军封锁线,遇到日军伏击,走在前面的两个女同志一死一伤,而他在千钧一发之际爬过了封锁线。在那个充满艰险的年代,沈柔坚以他的画笔为武器,为民族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一如刘海粟所言:“戎马背上,举木刻以为投抢;军旅之中,调红土而作壁画。江山舒其眼界,风雪炼其精神。”
  融汇中西创新意
  1948年,济南解放,沈柔坚在华东局宣传部美术创造室工作。1949年5月,随军解放上海,在上海军管会文艺处从事美术创作。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沈柔坚的创作跨进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他说:“新的生活使我产生新的艺术激情。生活视野和思路广了,对有关美学上和艺术创作实践上的问题便思索得更多些,探索着如何表现新的时代生活的美,以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我新的生活感受和理想的境界。”
  这阶段,沈柔坚主要创作套色木版画,并作水彩和水粉画,创作了许多反映新中国建设的名作如《向淮河开战》《河水让路》《船坞》《黎明》《雪夜》等。其中《雪夜》创作于1957年,画中宁静、温馨的情调给当时那种狂热激昂的生活带来一丝的清凉。《河水让路》从构图、刀法、用色都极富创意,是作者经过5年反复推敲、精心构思的杰作。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访欧之行,使沈柔坚对中西绘画体系和特点有了个明显的比较。如何取长补短、借鉴吸收、融会贯通,是他经常探索的问题。“印象派”绘画的响亮、突出、耐看,富有艺术魅力,使沈柔坚有很大的感触;一些西方绘画大师把水彩、水粉、墨笔、色粉笔和炭精等结合运用,还加刀刮针划,不同的工具材料通过特殊的手法融为一体。这种为了达到表现效果而“不择手段”的做法也给他很大的启示。
  出访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的访欧写生,有水彩、水粉和速写。回国后,又创作了《德歌故居》《勃兰登堡门》等版画。
  以后创作的版画又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山区春色》《南海之滨》《早春》等作品以不同的艺术处理方法去表现不同的生活场景。在写实主义一统天下至尊至贵的六七十年代,这些热情洋溢、色彩响亮、大胆泼辣的表现主义作品,在沉寂乏味的画坛,冲入了一股充满生气的清泉。为此,他被扣上了一顶“沈凡高”的帽子。在那极左的年代,谁都知道这个称号意味着什么。
  十年动乱中,沈柔坚被打成上海美术界的“黑帮头目”,与张乐平、唐云被打成“三家村”,他的代表作被作为“黑画”示众,被戴高帽游斗近百次,子女一夜之间也成了“狗崽子”,受尽欺凌。
  在那万马齐喑的年代,沈柔坚仍没有放弃艺术。由于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简单,创作时间可短可长,偷偷作画比较便利,就作为“练练笔”画起水墨画来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这是个偶然的契因,但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彩墨画成了沈柔坚艺术创作的一个新领域。
  彩墨交融风格高
  “文革”以后,中国文艺界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年近六旬的沈柔坚也焕发了青春。除了繁忙的政务,他还如饥似渴地探索追求,废寝忘餐地写生、创作,撰写文章。
  为了多阅历、多积累素材,沈柔坚到昆明和西双版纳采风,到大足观摩古代雕塑艺术,登峨嵋、游武夷,观察自然风光,重回皖南探寻战地旧迹,攀黄山、上泰山、到湖南、广西深入生活,往浙江山区和海岛写生……
  1983年,他因劳累过度,左眼患病几乎失明。医生不准看书画画,他就偷偷地读碑帖,以手指书空练字,一个著名画家,竟是如此珍惜时光,如此谦逊好学!
  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沈柔坚主要从事彩墨画创作。他童年时从接触中国画开始,又从版画、西画回到中国画来。这不是一条简单的曲线,而是一个螺旋形的弹簧,一个以丰富的理论和厚实的技法制造的弹簧,一个把沈柔坚弹向艺术最高境界的弹簧。
  他所走过的艺术道路,“是从‘像’到‘不像的像’,从‘工’到‘写’。从‘不像的像’中摸索‘以十当一’与‘以一当十’的艺术辩证关系。”沈柔坚重创造,重想象,重抒发情性,重自辟蹊径。他接受中国文人画的重简练概括和诗情画意的优良遗产,吸收民间绘画的夸张装饰画风,又借鉴西方印象派善于利用色彩塑造型体、冷热色并置交错和运笔生动的表现技巧,并以版画的雄浑洗炼渗入传统笔墨,创造出彩墨画一种全新的境界。他所作的山水、花果作品章法新颖、笔墨雄健、纵恣奔放,于豪率中见精微,于沉郁中见清远。
  他说:“从生活中感受来的素材,如何把它再经艺术处理变得更概括洗炼;在置陈布势上,如何冲破老格局,具有新意境、新景象;墨彩结合的画如何加强色彩与墨色的交响作用,如何使笔、墨、色紧相融合,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韵律感,这些是我经常探索的课题。”他一直秉着“融汇中西、广为吸收、为我所用”的艺术宗旨,“随时代追求,写我情,画我意”,不断耕耘,形成了卓尔不群的自我风采。因此他的作品博大精深、大气磅礴、充满生机,有强烈的时代感。
  沈柔坚画品与人品俱高。他为人厚道、秉性谦和、襟怀坦荡、真诚待人。他从没有以美术界的领导自居,而是以朋友看待美术界人士。他团结了大量的艺术家,许多名画家如刘海粟、谢稚柳、张乐平、唐云等都成了他的挚友,在阴云蔽日的年代,他又保护了一大批如林风眠、关良、吴大羽等老艺术家。他还提携帮助了不少的年轻人。
  沈柔坚善于思考,治学严谨,知识渊博,学贯中西。他重视中外美术理论的研究,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文章,还为许多新老画家的作品集撰写序言。
  沈柔坚情系故土。他常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和进步,给乡亲不少的帮助。在他笔下,《榕树问》《渔舟唱晚》《渔塘》《涛声》等洋溢着闽南的风情;荔枝、菠萝、香蕉、洋桃等闽南佳果更是他绘画常见的题材。1998年春天,他和老伴王慕兰女士还专程回诏安省亲,诏安县政府为沈老举办了“沈柔坚从艺60周年座谈会”。7月10日,正是家乡荔枝收获季节。沈柔坚和画友们一起泼墨挥毫,画的正是鲜艳的荔枝、青翠的菠萝。突然,他永远地放下了他那钟爱一生的画笔。沈老魂归故里。
  沈柔坚先生走了,走得那样匆忙。走在他绘画生涯最鼎盛的时期,他原应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杰作。沈老还设想在上海建立一个美术博物馆,使之成为上海美术的宝库。今年秋天,江苏省美协、上海市美协和江苏省美术馆本来还准备为他举办从艺60年纪念画展,沈老惜未能看到这一天。
  “柔如垂柳坚如竹,柳伴桃花竹伴梅。”这是老舍先生赞沈老的诗句,是他品格的写照。“国运系自身,戎马挟才情,兴画坛,百花竞,引领一代更图新景;从艺六十载,笔随时代行,融中西,抒真我,画艺文论煌炤后人。”这挽幛更是对沈柔坚一生的高度概括。
  沈柔坚画风开时代之先,自成高格,对后世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沈柔坚先生风采永存。
  资料来源:
  沈柔坚《寄老师——〈沈耀初画集〉序》
  沈柔坚《我的艺术自白》
  沈柔坚《我的艺术探索》
  沈柔坚《中国画继承与创新随感》
  沈柔坚《抗战时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绘画组》
  王慕兰《故乡行——画家沈柔坚小传》
  沈铁生《勇韧、探索、前进——沈柔坚艺术生涯简介》
  刘海粟《柔坚之画》
  谢稚柳《沈柔坚的绘画艺术》
  毛时安《老沈、走好》
  徐昌酩《沈柔坚·独特画风》
  慧见卓识独抒性灵
  ——沈柔坚的艺术观及绘画创作综述
  沈金耀
  沈柔坚是个有深刻艺术见解的画家,本文试从艺术观与创作实践两方面概述其艺术成就。
  《柔坚画谭》所收文章坦率而较全面地体现了他的艺术观。写于1959年的《不似之似》借中国古代画论的命题阐述现实主义艺术观点,但文中反对绘画创作对现实生活作“如实描绘”,“机械的再现”,强调艺术必须反映生活真实,主张表现艺术形象的精神内涵和画家的思想感情,看重夸张等写意手法。这些论述已显示了他注重情感表现的艺术理论取向。
  1981年答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记者伊拉里奥·菲奥雷问时说:“理论上我也较赞赏‘性灵说’与‘移情论’的美学见解。”(《柔坚画谭》第73页)写于1990年的《柔坚画谭·卷前絮语》说:“我国古典美学的性灵说与西方的表现主义艺术理论,我较欣赏,对我的启发较大,也曾引领我找到自己的艺术表现方法的座标。”(同上,第1页)“性灵说”是明代袁宏道、清代袁枚倡导的诗文创作理论。袁宏道认为诗文当随时代而变,主张诗文创作“独抒性灵,不拘俗套”(《中国古代文论选》第三册第211页)。袁枚也认为性情是诗之源,诗作应抒写真性情,从而提倡创新。“移情说”与“表现主义艺术理论”其理论内涵有较大差别,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审美对象、艺术作品必须表现人的感情。
  在《柔坚画谭》中,沈柔坚虽未对上述理论展开阐述,但从书中各类文章可以看出他主要是在“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这点上赞同上述理论的。他认为“艺术是感情的产物,是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柔坚画谭》第73页)“画画要画出作画者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是‘真’,而对实景实物去摹绘,没自己的情意,再‘象’也不‘真’。这是我的体会。”(同上,第86页)从写于五十年代的文章看,他的艺术观仍受“反映论”的影响,到了八十年代初他已完成了从“反映论”到“表现论”的转变,这个转变是艺术观念根本的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画家的情感在作品内容中所处地位的提升,乃至成为作品内容的主体。而在“反映论”中作品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不管怎样强调艺术家的主体性,艺术终归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在绘画上终归是以写实作为主要的创作方法。艺术观念的更新必然带来艺术创作的新发展,正如二十世纪初沃林格尔的著作《抽象与移情》阐述了新的艺术观念从而促进了表现主义绘画的发展,“那些后来组成现代表现主义运动的画家们从此便能够怀着一种信心前进了”(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第32页)。而沈柔坚艺术观念的转变为他的艺术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使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确立“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的基本观念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艺术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及其根源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沈柔坚与表现主义艺术理论拉开了距离,他认为画家的情感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没有千姿百态的生活撩拨画家的心弦,不是出自画家诗人真情实感的抒发,便不可能产生动人的所谓诗情画意,以及新鲜的艺术语言。”(《柔坚画谭》第99页)“我自己的体验是,多到生活中去一次,便得到一次新的启发与感受。”(同上,第85页)他的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也不是西方表现主义绘画所表现的那种孤独、苦闷、恐惧的情感。
  把情感作为绘画表现的主要内容,原有“再现生活”的绘画语言不适用了,因此必须寻找新的绘画语言,反映在理论上则势必力主创新。“艺术既然是创造,就得不断寻求以新的语言表达新的意匠与情思。”(《柔坚画谭》第103页)“艺术创作为了丰富表现力,就得‘不择手段’,就得有敢于冲破陈规俗套的‘闯’的勇气与胆识。”(同上,第30页)《柔坚画谭》在创新这点上表达得相当充分,同时可以看出他是在中西融合的向度上创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沈柔坚艺术观念的转变是从古典艺术观到现代艺术观的转变,因此他借鉴西方艺术时把目光投向了西方现代艺术。他在抒写性情、艺术革新的向度上对西方现代艺术作了较高的评价,在《纽约,世界美术之都》一文中对德拉克罗瓦、马奈、莫奈、克里木特、凡高、惠思勒、洛尔得、马蒂斯、毕加索、珂珂西加、米罗等画家赞赏有加,这些画家代表了西方浪漫主义、印象派、象征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
  在早期他倾心过伦勃朗的质朴、沉厚和巴比仲画派的抒情画风。纵观其几十年的创作,其借鉴西方艺术依次主要是巴比仲画派、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绘画。其中对表现主义的借鉴最耐人寻味也最富有启发意义。他说:“我喜欢中国传统大写意和凡高、珂珂西卡的表现主义艺术。”凡高(1853-1890年),后印象派画家,他的强烈的色彩和饱含激情的线条直接影响了法国野兽派和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珂珂西卡(1886-1980年)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作品富有动感,用强烈、颤动的色彩和线条表现幻觉形象。表现主义运动内部有一种以蒙克、珂珂西卡为代表的夸张、变形但仍保持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另一种是以康定斯基、马克为代表的力图摆脱具象的抽象表现手法。沈柔坚欣赏的是与中国画大写意“不似之似”的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珂珂西卡的画法。沈柔坚后期的中国画越画越有抽象意味,但终未走向纯抽象,这恐怕与画家的生活经历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沈柔坚八十年代的木刻版画将中国民间绘画、野兽派、表现主义的特点融为一体,强调色块对比与平面构成,尽量削弱画面的立体感,具有强烈的现代意味,与以前的作品相比确是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而真正具有了自己的面貌。沈柔坚在版画创作中达到他的艺术顶峰,并在中国画创作中进一步扩大这一成就。他的中国画取材仍属传统题材范围。画花鸟山水,极易流于传统文人画的闲雅静穆意境,而他笔下厚重的墨色、强劲的线条与磅礴的气势全无传统文人画的温文尔雅、闲情逸致,令人感到一种深沉而激烈的情感灌注其间,他创造了一种与传统文人画不同的艺术境界。提起西方表现主义绘画人们不禁会想起其鼻祖蒙克的作品《呐喊》,表现主义画家对现代人的苦难似乎体验太深了,他们不断地表现孤独、恐惧、忧伤的感受。而沈柔坚的后期以花鸟山水为主的中国画,显得潇洒超脱,具有与西方表现主义不同的美学品格。
  沈柔坚是一位实实在在的画家,他在作品中坚持以色墨、线条等纯绘画语言抒发性情,这个原则与康定斯基、诺耳德、珂珂西卡等表现主义画家是一致的。“我觉得线条与色彩最能直接表现作画者的感情”(《柔坚画谭》第73页),因此他的中国画不借助诗词等文学手段来点明或扩展画作的内涵,即便是“诗情画意”的内容也靠纯粹的绘画语言来表现,而不是借古人或今人的诗句来点染所谓的诗情。不仅如此,有时他还借作品标题将作品内容限定为色彩效果,如一些花卉作品题为《绿与白》、《绿与红》等。借标题削弱作品的文学因素是很多现代画家采取的方法,沈柔坚多次提及的美国印象派大师惠思勒就得喜欢这样做。将诗句与画作分离,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的创作模式,阻断了观众的欣赏习惯,也使得他的作品与传统水墨画拉开距离而具有了现代艺术品格。这样做看似省事实际上是绘画创作的难度更大了,对绘画技巧的要求更高了。
  在表现技巧上他不热衷于采用新材料,虽然采用新材料是绘画语言创新的重要途径,但他采取的策略是挖掘中国画传统工具材料的表现潜能。“现在画彩墨结合的中国画,我便不用水粉,尽量利用宣纸的特性起笔、墨、色相渗透的效果。尽量让中国画的特殊工具、材料起到它本身可能起的作用。”(《柔坚画谭》第84页)因此他探索的主要课题是“如何加强色彩与墨色的交响作用,如何使笔、墨、色紧相容合,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韵律感”(同上,第85页)。这里他又表现出与康定斯基靠近的倾向,力图将笔、墨、色当成乐音来抒发感情了。
  如果在这个方向上继续推进,势必越画越抽象,我们已看到他的中国画越画越具抽象意味,只是没有走到纯抽象的地步罢了。看来他仍是不放弃“不似之似”的原则。
  很长一段时间里“性灵论”“移情论”“表现说”被一些权威理论家贴上“主观唯心主义”的标签,表现主义绘画也长期处于被批判的地位而当成与社会主义文艺格格不入的东西。沈柔坚在八十年代初坦率说出欣赏这些理论,在创作上则更早地借鉴西方现代艺术,这不能不说他在艺术探索上具有过人的勇气和胆识。正如刘海粟所说:“作为画家,柔坚是一个艺术的大勇者。”(《沈柔坚中国画选集·柔坚之画》)
  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大家公认中西融合是一个方向,但难的是寻找恰当的结合点。从沈柔坚取得的成就看,他将大写意与表现主义的结合可以说是一个合适而卓有成效的结合点,他借鉴的目光从巴比仲派开始最后落在表现主义上面可真是慧见卓识,而他坚持独抒性灵的立场更是一个高明的选择。同时,他的成就也说明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挖掘传统技法的潜能、提高中国画传统绘画语言的表现力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沈柔坚艺术简历
  王慕兰
  1919年出生于福建省诏安县。
  1937年毕业于福建省立龙溪师范。
  1938年到皖南抗战前线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美术组,开始绘画、版画创作。
  1945年在山东省文化协会任美术记者。
  1959年《不似之似》画论发表于上海《文汇报》(1959.7.24),文化部艺术研究室《艺术研究资料》(1959年第10期)转载。
  1960年10-12月访德、捷出席德累斯顿国家画廊建立400周年庆典,观摩欧洲名画。作美术交流并写生活动。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62年《欧行写生画辑》出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1971年任上海中国画院负责人。
  1973年应邀访问意大利,在佛罗伦萨参加“中国艺术展览”开幕等活动。到罗马等写生。
  1979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任《中国美术辞典》主编。率上海书法家代表团访问日本。
  1981年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珍藏《上海雪夜》。
  1982年《沈柔坚画集》出版。新作水墨画在京入选参加1982年法国春季沙龙美展。同年秋,在上海展览馆。冬,在南京江苏省美术馆举行个人画展。
  1983年在福州、杭州先后举行个人画展。
  1984年当选为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受聘任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奖委员会委员、受聘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秋,《村屋》获全国版画展优秀奖。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博物馆珍藏战时作品《田野》《拾草》《盘查哨》。
  1985年秋,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之邀,访美讲学与艺术交流。国画《琼花》、版画《只争朝夕》、水彩画《大阪鸟瞰》获上海佳作展。
  1986年《沈柔坚速写》出版。
  1987年春,在西安陕西省美术家画廊举行个人画展。
  1988年在新加坡举行个人画展。
  1989年受聘为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总评奖委员会委员。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七月访问法国,在巴黎第卡丝蒂罗尼画廊举行个人画展。
  1990年《柔坚画谭》出版。12月在香港艺术中心包氏画廊举行个人画展。
  1991年春,在珠海特区举行个人画展。夏,在大连旅顺博物馆举行个人画展。秋,荣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及中国版画家协会联合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冬,《沈柔坚画集》(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新加坡艺苑公司联合出版)。
  《沈柔坚中国画选集》出版。冬,日本昭和美术会授予特别名誉会员并颁证书。主编的《中国美术辞典》获全国美术图书奖铜奖。
  1992年夏,应日本昭和画会邀请,偕夫人访日,并往伊势岛写生。《沈柔坚版画选集》出版。10月在上海举行《从艺55周年画展》。
  1993年2月参加《上海名家七人画展》访香港。5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个人画展。7月在纽约曼哈顿美洲中华艺术研究会画廊举行画展。8月访加州后并旅加拿大写生。冬,《当代名家中国画全集·沈柔坚》卷出版。自1961年至1993年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版画、水彩画、中国画作品系47幅,中央文化部颁发奖状。
  1994年夏,主编的《中国美术辞典》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7月在台北长流画廊举行个人画展。冬,受聘任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总评奖委员会委员。中国画《旷野》获第八届全国美展荣誉奖。
  1995年2月应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邀请,偕夫人王慕兰访台,进行文化交流。3月应东京日本中国水墨交流协会邀请访日并参加作品展出。4月在深圳美术馆举行个人近作展。10月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澳门,进行艺术交流。冬,《当代著名中国画画家专列·沈柔坚画集》出版。
  1996年夏,赴美国参观写生。12月应邀赴日本在东京、横浜举行“沈柔坚画展”。中国画、版画,水彩画作品12幅选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光盘图书(中国美术家协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画、版画、素描、速写作品共11幅分别应征选入《中国近代美术全集》——中国画集、版画集、素描速写画集。水彩画《申城之晨》获《我爱上海》水彩画展荣誉奖。
  1997年夏,应邀赴韩国大邱市艺术馆举行个人画展并参观访问。10月版画《峡江晨曦》入选全国第十三届版画展作品并为江苏省美术馆收藏。12月中国画《雨后》选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山水(下)》。
  1998年3月水彩画《布拉格街景》《捷克南方村镇》选入《中国水彩画》。
  出版情况:
  1956年10月《绘画与生活》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0年5月《欧行写生画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年9月《沈柔坚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年12月《沈柔坚速写》(浙江美术出版社)
  1989年11月《柔坚画谭》文集(上海书店出版)
  1990年1月《沈柔坚画选》(台湾世桥出版社)
  1991年10月《沈柔坚中国画选集》(上海书店出版)
  1991年12月《沈柔坚画集》(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与新加坡文华艺苑联合出版)
  1992年2月《沈柔坚版画集》(上海书店出版)
  1993年3月《当代名家中国画全集·沈柔坚》卷(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1994年10月《上海中国画选》内12张(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4年12月《上海画家书法作品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5年10月《当代著名中国画画家专列·上海·沈柔坚画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年8月《上海当代书法作品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6年12月《中国当代美术家》光盘图书(中国美协主编、内沈柔坚作品介绍12幅)(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12月中国画《雨后》选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山水(下)6》(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年3月水彩画《布拉格街景》《捷克南方村镇》选入《中国水彩画》(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5月《向阳》《水仙》选入《98上海百家精品展》(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
  挽沈柔坚先生联
  音容宛在,旧作犹新,忽闻君去,悲哉悲哉;
  高义尚存,妙笔不再,对天一声,惜乎惜乎。
  ——彭冲骆苹
  国运系自身,戎马挟才情,兴画坛,百花竞,引领一代,更图新景;
  从艺六十载,笔随时代行,融中西,抒真我,画艺文论,煌炤后人。
  纵情画坛六十载,探索不暇求新图,神采独具;
  笔刀追风两万天,艺步迈越登鲜境,妙作纷呈。
  ——上海市美协副主席徐昌铭
  苍天无情唤君归;
  徒留丹青伴亲人。
  ——妻王慕兰
  慈父壮志未酬,榻空砚冷;
  儿辈挥泪传薪,立志成材。
  ——女小黎子小钢
  缘画而生,缘画而终,丹青不朽垂百世;
  沼父之德,沼父之志,薪火长传到春秋。
  ——女小黎
  丹青作伴好返乡;
  翰墨长随忆音容。
  ——侄锡松
  画坛巨擘,画山画水平民情;
  文人楷模,做人做事君子心。
  ——汪宏珏
  高风传寰宇,夷夏共仰;
  健笔绝广陵,天人同悲。
  ——陈文华
  海派竞辉公尽瘁;
  画坛折柱魂犹在。
  ——王云林梁洪涛
  半世纪情谊犹在目;
  一瞬间战友永分离。
  ——谢荣
  人间爱好画,先生如何就此罢手;
  画坛缺典范,班头哪能一走了之。
  ——谢春彦
  心撕万里,悲神州倏逝知音;
  泪飞千行,哭画苑痛失英才。
  ——张充仁
  融汇中西谱新章;
  独树一帜绘宏篇。
  ——中央美院常沙娜
  柔笔画大千世界;
  坚心为文苑众生。
  ——上海爱的教育研究会董兴茂
  公去大名留史册;
  我来何处别音容。
  ——学生王锡章
  纵情艺苑,挥刀泼彩合中西,妙作纷呈,硕果佳图成绝笔;
  执耳画坛,扶老掖青融上下,仁风独具,美行博学奠芳名。
  ——沈耀喜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