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35
颗粒名称: 诏安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回顾
分类号: G229.275.7
页数: 4
页码: 110-113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诏安县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从1953年县收音站成立开始,详细描述了广播事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包括广播站的建立、农村入户喇叭的发展、有线广播网络的建设和维护等方面。同时还介绍了电视转播台和有线电视的发展情况,包括电视转播台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和改造。整篇文章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数据,展现了诏安县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轨迹和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 诏安县 广播 电视

内容

我县的广播电视事业也和全国一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陋到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广播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1949年12月诏安解放。解放初期由县委宣传部干部毛元洪用闽粤边区的收报机在县委大楼收听新华社电讯稿,记录整理,将重要新闻抄报县委。到1952年,还抄送县文化馆作为编写广播筒广播和黑板报的稿件,印发至区、乡、村各基层单位,出版黑板报。全县城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广播筒广播和黑板报宣传网,这是诏安收音站的前身。
  1953年,县收音站正式成立。隶属县委宣传部,配徐福华同志为专职干部,寄设在县文化馆后楼二楼。这时收音站除收听记录新华社电讯稿外,还在县文化馆人员配合下,在城区安装了七个高音喇叭,每天广播一次(晚上7时至9时)。内容是中央台和省台的新闻节目,摘编报纸刊出的新闻本地新闻和一些文艺节目。
  1955年国庆节,收音站改名为诏安县广播站,站址移到公园巷51号,人员由原来的1人增到3人,广播设备有100W、25W电子管扩大机各一部,并配备一台1KW发电机。开始发展入户喇叭,又和邮电部门合作,共同架设县城到宫口、桥东、四都、西潭、深桥等乡的广播支线。到1958年4月,诏安成为我省第一个“千个喇叭县”。
  当年官陂公社又建立广播放大站,随后,太平、秀篆公社也同时建立广播转播站,我县有线广播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五十年代,我县农村很少有交流电,收音机也是电子管的,所以在农村收听无线广播根本不可能。记得我小时候,村里的小店铺前拉了一根铁丝,接着一个喇叭,另一端再用一根铁丝埋入土里,浇上水,喇叭就发出了声音,我们都感到非常神奇,每天晚上,播音时间一到,许多人都集中在喇叭下收听,当时,它的吸引力,绝不亚于我县八十年代初刚能收看到电视的情景。
  1963年,县里拨出11万元资金,用3年的时间,架设了县站至农村各公社的五条架空明线的广播专线,总长150公里,配套支干线550公里,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入户喇叭。成为我省首个“万户喇叭县”。县广播站人员也增加到14人。大家边架线,边自浇方型水泥杆,边培训公社、大队的广播员和通讯员,每天播音时间也由3个半小时增加到6个半小时。采编人员经常下基层采访,为先进人物录音,选播农村剧团的节目,这些自编自办的节目,深受群众欢迎。到“文化大革命”前,已做到队队通广播,村村有喇叭,公社有报道组,大队配播音员,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公社为主体,大队为基点,院户为终端的完整的有线广播网络,为诏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此,广播站的负责人徐福华、江有余光荣出席全国广播先进工作会议。黑龙江、广东及本省广播系统也先后派人前来参观取经。
  1969年10月,县广播站又迁址于南诏镇县前街原中军府内直至现在。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以及1971年错误地推行载波通讯,并将广播专线划归邮电部门管理,使广播失去了自己的专线。当时的载波技术还不成熟,所以取之邮电载波的有线广播信号音质非常差,影响了农村广播网的巩固。从1976年到1979年在省广播电视厅的指导下,进行县站至官陂、秀篆、四都、下河的广播线使用埋设地下线的试验,由于地下线传输广播讯号比架空明线投资省得多,当时诏安地下埋线的长度居全省首位。这样,初步恢复了文革期间遭破坏的县站至公社的广播网络。
  但是这些广播专线维护困难,塑料包皮老化、虫咬,故障率很高,有时从县站查故障到官陂后回来,线路又不通了。随着线路老化,音质也越来越差。所以,这又成了制约有线广播巩固和发展的瓶颈,而重新架设明线,需要几十万元的资金无法解决。农村有线广播又走入困境。县广播站多次开会研究探讨新途径,1985年提出使用小功率调频差转替代地下线传输县站有线广播信号的方案。但是,当时规定沿海县不能搞调频广播,经过多方努力,诏安县的调频广播首先得到省广播电视厅批准,并成为调频传输方式试点县。当时任县长的沈耀喜同志,拨出2.5万元做为小功率调频的建设费用。1986年10月在县站设置了一台3W调频发射机,在海拔882M的点灯山上设置一个1W太阳能自动调频差转机定向向官陂、秀篆方向转发县站的有线广播信号。这样,仅仅花了不到3万元,就解决了全县有线广播的讯号传输难题,同时也开创了漳州市使用调频广播的先河。漳浦、华安等县也先后到诏安参观学习。1991年、1993年又先后在良峰山增设了50W、100W调频发射机,诏安的调频广播日趋成熟。
  有线广播网的建设比较困难,而建成后要巩固,则更加困难,所以建了垮,垮了建,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文革”期间城关地区的入户线路,几乎全部垮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决定利用街道的行政权力和财力办广播。采用了街道承包收费管理方法。1979年,在七街搞了试点,由街道筹集资金,购买了一台275W扩大机、录音机等器材,在街道和县站人员共同努力下,突击一星期就恢复了七街的广播。由街道指定二人专门搞播音、维护和收费,每月每只喇叭收费3角,做为二人的工资和发展费用。这样大大调动了专职广播员的积极性。他们千方百计扩展线路,发展用户,在开播一个月内,喇叭增加到700多只,入户率达95%。街道的广播,除转播县站节目外,每天还有潮剧、歌曲等文艺节目,播送本街道消息、通知,大大促进了街道工作的开展,受到了街道党支部和群众的赞誉。在七街的带动下,全城关8个街道2个村,先后都办了自己的广播站,线路的覆盖越来越宽,有的街道还向周边的农村发展,如东、西沈、溪园、平仕、港头等村。而且管理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由几个人集资投标承包办广播或由一家人办一街广播的“广播专业户”。这样,到1986年,全城关的入户喇叭达到6000多只,而且广播线路用了七、八年还没有损坏。这种有线广播的承包收费管理方法,引起了广电部和省广播电视厅的重视,在全省城市有线广播工作座谈会上,诏安县在会上介绍了经验。泉州、龙岩等地区也组织人员前来诏安参观学习。
  电视转播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一、电视转播台发展概况
  我县电视广播开始于1982年。当时,由于广东省在丰顺的高山上设置了转播广东电视台节目的差转台,我县的一些地方通过高架电视接收天线和加装天线放大器,可以收到广东电视台节目。虽然全县的电视机没有几架,但是,群众对有影有声的电视广播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只听有线广播和录音机,办电视转播己提上议事日程。在上级领导的指示下,县委宣传部召集广播站和有关单位人员研究建立电视差转台的可行性,多次组织人员上良峰山、南山、西姑山、凤山等地方收测电视讯号,寻取最佳建台地点。通过反复收测,讨论,最后确定在良峰山上建设电视差转台。1982年3月,首先在良峰山上使用一部10W电子管式差转机,转播丰顺广东电视台节目,初步满足一些有电视机的用户的需要。
  1983年良峰山差转台增加了一部50W电视差转机,收转泉州发射的中央电视台节目。1986年为了改变诏安人民收看不到本省电视节目的状况,当时任县长的沈耀喜同志,亲自到省财政厅争取资金10万元,用于建收转福建电视台节目的机器和天线设备。良峰山上树起了平台高度23m、总高度36m的自立式电视转播铁塔,扩大了中央电视台和福建电视台节目的覆盖面。1987年,又安装了直径4.5m的卫星接收天线,极大地提高了中央电视台节目的转播质量,标志着我县电视广播向卫星化、微波化传输的新时期。现在,良峰山电视转播共装有50W电视差转机3部,分别转播中央,福建、漳州电视台节目。从1987年到1993年,金星、秀篆、官陂、霞葛、太平、红星等乡镇,分别投资建设小差转台,满足当地群众的收视需要。
  二、有线电视的产生及发展
  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广播电视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是质量要好,二是节目套数要多,三是收视方便。1990年8月,诏安县成立了广播电视局,并着手南诏地区有线电视网建设可行性的研究。1991年5月县委、县府将有线电视列为十件为民办实事之一,拨款10万元用于机房及前期建设,并成立了以沈荣茂副县长为组长的有线电视工程筹建领导小组。同年10月1日,南诏地区的有线电视开始播出,同时向用户传送了6套电视节目。发展有线电视用户近千户。有线电视的建成,受到电视观众的极大欢迎,纷纷要求入户。1992年下半年,省、市、县投资建成了炮台山微波中继站和良峰山、广电局两处微波接收站,用微波信号转播福建电视台和漳州电视台节目。1994年通过增加微波中继及终端接收设备,实现了与省有线电视台的有线电视联网,增加了节目的套数。1996年上半年,广电局投资近50万,改造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机房,增添了设备,将原来有线电视传输的800MHZ系统改为先进的550MHZ的邻频传输系统,增加了节目传输的套数,优化了收视效果。同年,投资近200万元资金,完成了诏安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的全县乡镇广播电视微波大联网,下传4套电视节目和2套广播节目。受到了农村广大观众的欢迎。在县有线电视建成后,从1992年开始,乡、镇、村自筹资金,自办了四都、梅洲、建华、新营、大布、上下官陂、林头、西峤、上营、甲洲、洪洲、梅岭、仙塘、含英、深桥等自立前端的有线电视系统,乡、镇有线电视入户总数达4000多户。
  现在,广播与电视在人们生活中成为越来越不可离开的朋友。广播电视事业前途无量。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其寿
责任者
毛元洪
相关人物
徐福华
相关人物
余光荣
相关人物
沈荣茂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诏安县收音站
相关机构
诏安县广播站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