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光斗先生生平略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23
颗粒名称: 谢光斗先生生平略述
分类号: K820.857
页数: 2
页码: 81-82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诏安县的学者谢光斗先生的生平事迹。谢光斗先生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学习和治学。他担任了各种教育职务,并在海外游学任教,受到当地侨亲和商学界人士的器重。回国后,他参与编修《诏安县志》等工作,获得了海内外乡亲的赞誉。他曾担任闽军总司令部秘书兼监印官,对军阀作风持批评态度,自身廉洁正直,以公正严谨的态度处理事务。他支持南方革命政府,为革命工作提供了支持和协助。他积极参与了本县的国民党工作,推荐了许多青年人加入党组织,并为本地的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然而,由于权贵和贪婪势力的干扰和挪用资金的行为,一些公益事业无法顺利进行,使他感到遗憾和痛惜。后来,他退隐在家,进行静养和参禅,并整理了自己的诗作和资料。他的生平见证了他的治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一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关键词: 诏安县 谢光斗 秀才

内容

谢光斗先生(1876-1947年),字北垣,世居我县北门内圣祖街大埕内,家境清贫,结庐“志斋”,苦读治学。清光绪年间,为郡庠生,季斗秀才。1907年清廷废科举。兴学校,丹诏书院改办为官立丹诏高等小学堂时,他被遴选为学堂膏伙董事,参理县学。先生的品德,深为贵州正安州知州谢锡铭先生所器重,延聘为“棣斋”家塾教师,教授其二子,长谢松年,次谢松山,以后,学皆有成。前者官历云霄和长泰县长,后者成为著名爱国侨领。1918年,他应邀出国,游学任教于南洋新加坡和槟榔屿等埠,他的美好学行亦饮誉海外。当地侨亲沈添国、谢火珠、吴太山和林绍之等商学界人士,咸与之结为知交。后来因他母亲病重,才回国事亲。他事亲至孝,感动亲邻。为了给诏邑修志存史,他举荐并协助吴梦沂纂修《诏安县志》和《乙丑诏安屠城记》。这时,他的学问文章、人品德行,更深得海内外乡亲的同声赞誉,并为当时闽省督军李厚基所赏识,终于被其拔擢为闽军总司令部秘书兼监印官。任职期间,对军阀作风深恶痛绝,自己廉洁自守,耿介自持,处事严谨公正,因而颇有美誉。1924-1925年,他倾向革命,支持南方革命政府,在得知丹诏小学堂首届毕业生张贞已在南军担任要职以后,即着力暗助其带兵入闽,驱赶已投靠北洋直系孙传芳的驻漳张毅部。事后,被撤职回乡,又由张贞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并接受其委派,协助林学渊和秦望山等组建国民党诏安县党部,和筹建诏安中山公园。其时,国民党左派余佩皋和叶崧生等入诏发展党员,领导农民运动,成立教育改造委员会,创立平化女子学校等。这些工作都得到他的积极协助和支持,他还一度兼任县农会秘书、县教育改造委员会委员,并替平化女子学校找到了“文昌宫”作为校舍,动员女青年入学。国民党诏安县党部成立后,为了奖掖后进,他又举荐青年沈书田(淮三)出任县党部书记长,自己先后退任执委或监委。
  他热心本县公益事业,曾接受推举进入诏安公局,并一度主持局务,为诏安的公益事业尽心竭力,办了很多好事。其中以力倡疏浚东溪和修建通济桥二事尤其深得人心。当时在县长徐鹏的支持下组建了东溪疏浚委员会,并筹募了建桥捐款近万银元。但是,后来由于事权为新任权贵和地方贪婪势力所把持,所集捐款均被侵吞挪用,或倚势巧取豪夺,而对该办的工程却一拖再拖,只说不做。最后,使他多年艰苦营维的成果尽付东流,落得无限感慨,无限痛惜。后人有诗赞叹曰:“南箕北斗耀文华,一道豪光照万家。祗以一心为大众,换来二憾独咨嗟!”
  从此,他愤而退隐,在家静养参禅,间或与县内诸文士谈史论经,吟咏作对,并把自己平时的诗作和收录的资料,分别手订为《志斋诗钞》《南诏拾遗》和《民间验方》等书。当时,因为他两袖清风,家贫无力付梓,仅存书稿(后尽毁于“文革”)。抗日战争期间,他贫病交迫,延至1947年春在家病逝,享年71岁。
  谢光斗先生的一生,是治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一生,他的事迹和德行,深深地存留于海内外乡亲的记忆中。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绍美
责任者
林臻
责任者
陈士培
责任者
谢光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志斋诗钞》
相关作品
《南诏拾遗》
相关作品
《民间验方》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