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工艺美术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20
颗粒名称: 诏安工艺美术概况
分类号: J52
页数: 7
页码: 71-7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诏安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况,包括陶瓷、家具、染织和服装、雕塑、盆景、金银工艺制品、书画装裱、包装装潢广告和焰火等方面。福建诏安县拥有丰富多样的工艺美术传统,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技艺和艺术形式,体现出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 诏安县 工艺美术 陶瓷

内容

工艺美术是艺术的一种,是同社会生产有直接联系的物质文化之一,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双重属性。它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衣食住行等生活各个方面服务于人民。
  我国历代的工艺美术是劳动人民、匠师、艺人的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品类繁多,技艺精湛,内容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我县工艺美术,由于年代久远,保留下来的工艺美术遗产很少,这里只就笔者了解的作个简略的介绍。
  一、陶瓷
  我县的陶瓷工艺历史悠久。在梅岭镇腊洲山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早期贝丘遗址上,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和印纹陶器片、陶纺轮等,印纹有绳纹、堆纹等,在官陂镇的陂里后山,彩霞村北山、溪背岭,在霞葛镇下河村弯门山顶、石桥村老虎首山顶,也发现有商周时代的印纹陶片、纺轮等,说明我县先民使用的日用器物已进行美的装饰。
  宋代是我县瓷器生产的兴盛时期。深桥镇双港村的肥窑和赤水溪村的侯山窑等宋代瓷窑遗址,都发现了碗、缸、香炉,花瓶和瓷罐。至明代,秀篆的上磜、埔坪,官陂的上官上碗窑,霞葛的下河等也都是瓷器产地,生产的瓷器日用鼎上绘有兰花、“寿”“财”等青花的字或画。
  清康熙时有云霄县3户人家迁来新安村定居,建窑制陶,使该村逐渐成为专门生产水缸、坛、壶等陶器的地方。抗战期间,广东省潮州枫溪有20多人逃难到新安,带来潮州的制陶技术,使产品更坚实,色泽更美观。
  解放后,陶瓷行业迅速发展,引进新工艺、增加新设备、制造新花色,现我县生产陶瓷的企业有10多家,主要分布在太平、秀篆、官陂、红星、西潭、深桥等乡镇。
  深桥营兴工艺制品厂生产的美术碎釉粉彩陶瓷工艺品,经省级鉴定为国内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他们在瓷器表面以新材料设色彩绘,并以高温碎纹处理,使产品花纹的立体感强,色调柔和,高雅大方。该厂生产的花瓶、笔筒、挂盘、箭筒等工艺品畅销省内外,有的还出口东南亚一带。
  深桥艺陶厂生产的花釉陶工艺品,坯料细密、做工考究,在黑底釉层上加上其他彩色釉料,利用釉水的流动性,互相渗透融合,幻化出许多不同的图形和色调,常能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既含蓄又丰富,既古朴又有新意。主要产品有人物、动物雕塑、花瓶、壁挂、椅垫等。
  二、家具
  我国家具素以工艺精湛著称,至明代更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我县的家具行业历来也兴旺发达,许多清代遗留下来的家具至今还金碧辉煌、坚固耐用。如旧式架子床,正面两条床腿有高浮雕的龙凤、鹤鹿等图像,床两头和背部的“遮风”,四根立柱撑着的“蜘蛛顶”和“床篱”,都装镶雕花配件,“遮风”还绘着象征吉祥如意的人物、花鸟画。此外,桌柜、矮柜、箱柜、镜台、挂巾面盆架、衣架等产品也都既实用又美观,其造型和雕塑的花饰都配套协调。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现代家具逐渐取代古式家具。近几年,西方板式家具更占领大部分市场,而红木家具也异军突起。红木家具以进口酸枝、花梨、波萝格等优质木材为原料,加工制成太师椅、连帮椅、几桌、圆桌等仿古家具,雕刻龙凤、牡丹等吉祥图案,有的还镶嵌珍珠贝饰件或大理石,产品古色古香、高贵雅致。现我县城乡有红木家具加工场近40家,年产2万多件,产品销往省内外。
  三、染织、服装
  染织、服装工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据考证,石器时代遗址便发现了磨制的骨针,我县腊洲山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陶纺轮。这说明当时的我县先民已能纺织和缝制简单的衣服。
  唐代,随着中原兵、民大批进入闽南,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工艺技术。到明代,福建发明了軠机和改机,织布技术又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织布机已十分普及,一般人家皆有斜织机。斜织机我县称为“九归”(也有人称机器归),布匹的经面与机座成倾角,脚踏提综,双手以梭子来往穿引纬纱。织布的棉花多来自外省,史称“糖去棉花来”。还有用土产的布蕉茎纤维织成的蕉布和用苎麻织成的葛布.或以棉纱间苎丝织成的“假罗布”。织成的布匹有的还要经过漂白、染色、上腊、砑光等工序。砑光用一种元宝形的“踏布石”。染色用青靛等植物染料,城关南关东路墘一带原有许多染坊。1926-1928年,李绍光、沈镇荆办起华强染织厂,引进的小型铁木织布机仍用两脚踩踏,但不要用手抛梭,提高了功效,又加宽了布幅,可惜经营时间不长。
  清末民初,在现南峰影院一带还有种桑树,养蚕缫丝,现称“五十四间”的一些房子即是以前的加工场。
  古代民间的服装大多是自家妇女剪裁缝制,也有专门为人缝制衣服的女工,近代才有小型缝纫店,多为师徒数人。解放前,较出名的缝纫店有“剪剪花”等,主要加工旗袍、汉式衫等。
  解放后,在五十年代,手工业联社把一些个体缝纫店组织起来,成立缝纫社,后改为服装厂。
  六十年代,县外贸公司联系刺绣品加工业务培训了14000个刺绣女工,以手绣、机绣、钩花、编织等工艺方式加工台布、被单、枕套等10多种花色品种出口。
  八十年代,陈燕娥办的金马时装厂,生产的床上用品素雅美观,产品销往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在东北街,还有数十家个体加工运动衫裤的小企业,形成“纱衫一条街”,有工人数百人。同时,在城乡还有数十个毛衣编织加工点,分发给数万人编织,产品经广东、香港总厂漂洗,烫平、包装,销往欧美一带。
  现在全县还有外资、合资、集体、个体服装厂10多家,生产西装、时装、恤衫、童装、毛衣、风雪衣等品种,销往国内外。
  我县还有传统织带工艺,至迟在清代已使用编织的带子,作为裙围带、斗笠带和服装花边,以前织带以腰机编织,织成的带子缠绕在腰间。解放后发明了“带规”,这是一种小型编织机。带子是以蓝白两种颜色的棉纱,编织成图案,文字。1956年,画家郁风曾特地到我县采集织带资料。
  四、雕塑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工艺制作方法的总称,其形式一般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透雕是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工艺,在民间雕刻中,常用此种技法。我县雕塑工艺品的主要材料有泥、木、石、瓷、牛角等。
  彩塑
  彩塑是我国雕塑传统之一,大型泥塑先用木条钉成基本骨架,经缠绕麻、棉纱,外面再以泥土塑形。塑像经阴干后再上色漆,有的还贴上金箔。我县古代彩塑神像经历多次劫难大多已无保留,现有寺庙供奉的神佛像多数是“文革”后重新塑造的。如东岳庙、九侯禅寺、斗山岩佛寺、南山寺等处的彩塑神像造型准确,形态生动,堪称佳品。
  木雕
  木雕是以龙眼木、樟木、楠木、杉木等为原材料,经截锯、打坯、修光、磨光、上色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工艺品,作为神佛雕像、建筑或家具装饰、艺术摆设等。
  我县现存木雕历史最久的是保存在内凤私人家中的宋末元初的一座楠木关帝像,传为重开南诏许姓一世祖耐京的夫人的陪嫁品,还有林巷大庙祀奉的昭应侯许天正雕像。许天正雕像塑于元代,原供在“九间九落庙”,明嘉靖间庙毁,被林姓人负出,移祀于此。雕像为香木刻造,高200厘米,身宽85厘米,端坐在木质围轿上,保存基本完好。
  明清时代,我县的木雕技术已趋精湛。现存明代的武庙、城隍庙,清代的朝天宫等,其建筑构件如斗拱、檐角、格扇等都有许多木雕装饰,采用浮雕或透雕技术,图形为龙凤、莲花、草尾图案等,造型精美,线条流畅。还有许多樟木圆雕的神佛雕像。
  我县木雕工艺,其源出于外地来此谋生的能工巧匠,较为出名的有广东大埔的黄善。本县人也有善于木雕技艺的。清代著名书画家谢琯樵曾为自己雕刻一全身像,形神兼备,四肢可活动。民国时期,灯笼街有一李姓师傅专门从事雕刻关帝、观音等神佛像,颇有名气。
  以前很多建筑的名师大多兼有泥塑、木雕技艺,如解放前后的沈国征(澳治)、林锡琴等都擅长建筑配件的木雕。
  清代以后,诏安盛行在家具、屏风、门窗等镶嵌木雕配件,以樟木雕成龙、凤、松鹤、蝙蝠等图形,精致细腻,有些甚至有3至4个层次,木雕坯件再经油漆贴金,成为金漆木雕。
  1964年,县手联社组织工人往泉州学习龙眼木圆雕工艺,组建工艺社,产品有渔翁、寿仙、狮、象、面谱等30多种,经福州验收后销往东南亚一带,较出色的技师有吴拱垣、沈振明等。
  “文革”后,遭破坏的庙宇、宗祠纷纷重新修建,并雕塑大量的泥塑木雕神佛像。
  根雕
  本世纪七十年代,受外地影响,我县开始有人学习根雕制作。产品以本地的抽木、龙眼、相思树的树根和竹根为材料,根据其自然形态,精心构思,经截锯、修整、磨刻、上光等工序,制成人物、走兽、飞禽等造型。作品在似与不似之间,奇崛而有情趣,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妙。
  1987年,县园林协会举办第一次根雕展览,以后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现有许俩和、涂光孝等30多人潜心于根雕艺术。
  1990年,许俩和的作品“龙”入选《中国根雕大全》画册。
  角雕
  角雕是1988年从哈尔滨引进技术的新型工艺品,利用牛角、羊角为材料,经切片、模压、磨刻、抛光、粘贴等工序,构成立体或浮雕的工艺品,有人物、动物、瓜果、草虫等造型。产品晶莹剔透、斑斓水滑,具有玉石和琥珀的质感,是名贵的室内装饰品和旅游纪念品。诏安角雕厂是福建省内唯一生产角雕工艺品的企业。其产品1988年获省科技发明三等奖,1989年参加新加坡工艺品展览会和巴西国际博览会。吴友元、杨喜荣、朱镇标创作的《湄洲妈祖》入选省二届工艺美术精品展,并被选送北京参展。
  色瓷剪雕
  色瓷剪雕流行于闽南、粤东一带,我县称“铰碗料”,主要作为庙宇、祠堂、牌楼等建筑的装饰。在屋脊、墙头、垂拱头、悬山掩板等常配上色瓷剪雕。
  色瓷剪雕先以“糖水灰”和红瓦块雕造骨架,再根据画面的需要剪取不同色彩的瓷片粘贴在表面,主要造型有花卉,鸟兽、龙凤、人物,还有表现戏剧故事的情节,造型生动、精巧玲珑,色彩艳丽,经历百年风雨而不变质,与传统的建筑协调而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我县现存的文昌宫、武庙、南坛庙等建筑都装饰有精彩的剪雕作品。现代较著名的剪雕师傅有沈面龟、许马葵,沈国征(澳治)、沈淮东(冬瓜)等。
  五、盆景
  盆景艺术在我县有悠久的历史。古代,一些文人学者便开始种盆景,到清代,已蔚然成风。解放后,盆景更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县园林协会有会员100余人,而热爱盆景、动手栽培者更有数千人之多。
  我县的盆景大多选取榕树、榆树、福建茶、九里香、鹊梅、罗汉松等树桩,经删剪、捆扎、嫁接、雕琢、弯曲等手法,经过长时间的修整栽培,才能形成奇特的造型。有精致的小品,也有气势恢宏的大作。
  近现代较知名的盆景家有黄耀煌、林友石、吴佑滋、黄百可、沈荣添等。现不少经营盆景的人拥有几百盆精品,也有的以此为业,产品销往广东、漳厦、港台等地。
  1991年漳州水仙花节,沈荣添、沈琼麟、许华生有4件盆景获奖。
  六、金银工艺制品
  我县金银工艺制品的起源很早,明清时代已极普遍,民国时经营加工的店铺便有“华德”“天章”“和发”“集盛”等10多家。
  金银工艺制品分首饰和日用品两大类,有手镯、戒指、项链、耳环、裤带、帐钩等几十个品种,造型多以象征吉祥、如意、平安、福寿等题材进行设计,把金银丝、片通过编、堆、穿、镶等技法,制成造型精巧、富有诗情画意的装饰品。
  近年来,金银工艺制品的加工工艺逐渐由纯手工操作变为模铸、机器刻花、冲压等半机械加工,产品更精致细腻,样式更丰富多彩。现全县城乡金银加工店铺发展到近百家。
  七、制笔
  毛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
  1976年,我县西坑村徐松君、徐仲飞父子以海鸟羽毛为原料,经过选羽、洗涤、扎笔蕊、装杆等20多道工序,制成“紫羽春花”毛笔。多年来不断改进,质量不断提高,花色品种也逐步增加。“紫羽春花”笔刚健婀娜,作画产生特殊效果。方毅、肖劲光、刘海粟、陈大羽、黎雄才等领导或画家都曾题词作画表示赞誉。称其:“作画很好。书写得心应手。”、“性能极佳,最可贵处为圆柔之中具弹韧性。”……
  国家和省市领导还多次以“紫羽”笔作为礼品赠送国外友人。
  八、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是我国书画艺术品的一种装潢工艺。裱画工艺主要有“托”“裱”“装”三道工序,画幅的形式有立轴、横披、手卷、册页、镜片等。我县在清代便有专事裱画的店铺,民国到解放前后有长发、万青、沈玉生等裱画师傅。近年来,由于书画作者的大量涌现,书画作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县裱画店增加到10余家。
  九、包装装潢广告
  包装装潢是运用艺术手段,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使之美化,以促进商品的销售,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商品价值。
  我县古代产品包装较为简陋,但朴素而具古典美。如“沈尝兴咸金枣”以竹叶、牛皮纸包扎,上面贴大红纸标,古色古香,充满乡土气息。近年来,我县的包装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有纸、塑等软包装,有铝、木、铁皮等硬包装,有真空包装和热收缩薄膜包装,有简单实用的,也有富丽堂皇的礼品型包装。包装装潢的图案和色彩的设计也丰富多彩。如“玉峰茶厂”的八仙茶礼品盒包装,“天第”矿泉水的方形塑料瓶等包装都很具特色。现我县从事包装、印刷的纸箱厂、印刷厂近10家。
  广告是以各种手段唤起大众注意某事某物。早期的广告,有口头广告、声响广告和实物广告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报刊、报贴、路牌、招牌、传单、橱窗、电台、电视、彩灯、灯箱、霓虹灯等多种形式的广告充斥了我们生活的空间。在我县主要街区,广告林立,有些创意也较好。现我县有2家广告公司,另外还有一些美术工作者和铝合金店铺也兼作广告业务。
  十、焰火
  我县焰火起源于清末,民国初年有一叫林辉的师傅以制作焰火成名,人称“焰火辉”,后来其子林大周、孙林金亮继承家传,并越做越精彩。从前的火焰多为架上焰火,各组焰火以药线连接,一经点火,连续燃放,主要节目有“猴子撒尿”“火狮破肚”“鲤鱼吐珠”“火凉伞”等。1964年,林氏焰火曾代表龙溪地区赴省参加焰火比赛,获第一名。以后又学习彩色焰火和“礼花”的制作技术,以发射筒把弹体发射到高空,爆发出各种效果的烟花,有“万紫千红”“春色满园”“锦上添花”等10多种花色。节日期间,常应邀往广东潮汕地区和我市邻县燃放。夜空中百花齐放,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受到观众的赞赏。
  十一、纸扎
  纸扎制品是以竹篾、铁丝为骨架,经捆扎造型,表面粘贴彩纸、纱绸等为装饰,制成灯笼、花圈和焚化品等。
  纸扎在我县有数百年的历史,并逐渐形成专业生产纸扎品的“灯笼街”。这里几十家店铺大多从事纸扎手艺,产品作为庆典、迎神、祭祀、殡丧的用品。灯笼有方有圆,还有一种可开合的“伞灯”。祭祀焚化品有多种生活用品的造型,还来竟有糊扎造型如汽车、电视、冰箱、飞机等“高档消费品”,焚化给先人“享用”。
  从前,元宵节期间,还盛行挂花灯,品种多样,造型各异,装饰美观,还有以热气推动旋转的“走马灯”,转动的内罩绘有《水浒》《三国演义》等故事情节。还有一种称为“尫仔棚”的纸扎工艺品,外罩玻璃,高约一尺,里面塑造两个人物,衣帽服饰皆为彩纸裁制,背景也用纸浆期成,只有头部用彩绘泥塑。多以戏剧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桃花搭渡”等,造型生动,惟妙惟肖。
  此外,诏安的工艺美术品还有棕心扇、竹藤工艺品、糖狮、海螵蛸雕刻、松果雕塑、吴野山的金漆画、锡器、剪纸、珠绣工艺品、玻璃喷花等产品,这里不作详述。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沈汝淮、林淮江、郑舜清、沈耀明、沈钦明、吴拱垣、胡然、沈振生等先生的指教,特此致谢)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友元
责任者
李绍光
相关人物
沈镇荆
相关人物
许天正
相关人物
谢琯樵
相关人物
林锡琴
相关人物
吴拱垣
相关人物
沈振明
相关人物
吴友元
相关人物
杨喜荣
相关人物
朱镇标
相关人物
沈荣添
相关人物
沈琼麟
相关人物
许华生
相关人物
徐松君
相关人物
徐仲飞
相关人物
方毅
相关人物
肖劲光
相关人物
刘海粟
相关人物
陈大羽
相关人物
黎雄才
相关人物
沈玉生
相关人物
万青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华强染织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