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方言源流杂考(摘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17
颗粒名称: 诏安方言源流杂考(摘录)
分类号: H177
页数: 5
页码: 57-6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诏安方言的源流。诏安地处福建和广东的交界处,因与潮属各县交往频繁,方言受到了闽南及潮汕方言的影响,并且受到南洋马来语的夹杂,使得诏安方言变得独特多样。文章列举了一些诏安方言词汇的发音和含义,如“食茶、食酒、食水”表示喝茶、喝酒、喝水;“乞食”表示讨饭;“毛”表示没有;“撩理”表示整理;“窣”表示拂动的声音;“翘楚”表示杰出;“弟妇”表示弟弟的妻子;“点心”表示小吃;“澹薄”表示淡泊;“排场”表示场面;“横行”表示仗势欺人;“靴遮”表示出色了不起;“匾食”表示饺子、馄饨;“起动”表示有劳;“先生”表示对学者或医师的尊称。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一些外来语对诏安方言的影响,如马来语中的“牛奶布袋”(奶表示牛奶)和“蛤帕剌武索”(蛤帕剌武索表示臭头)等词汇。
关键词: 诏安县 方言 杂考

内容

诏安地当闽粤之交,历史悠久,文化、物产和交通素称发达。由于与广东省的潮属各县距离既近,往来又频,故人情、风俗、文化、语言等都关系密切。就方言而言,既通于闽南各县,且浸染于潮属。其后,由于诏安往南洋谋生者日众,回乡侨胞又带回不少南洋马来语,夹杂在方言中使用,所以使诏安方言更具特色,丰富多采。
  我对方言不甚研究,只是对其源流颇具兴趣。下面仅将平时收集所得稍加整理,抄录数则,以见我县方言之源远流长,也为文化悠久之佐证。错误和不全之处,尚望读者指正。
  (一)食茶、食酒、食水
  “食”,方音以“3zia”拼读(方音“资呀”切)。
  我县凡液汁入口者,俱言“食”,不说“饮”或“喝”,此其来有自。如《于定国传》:“定国食酒数石,不乱。”唐柳宗元《序饮》亦云:“吾病痞,不能食酒。”
  (二)乞食
  “食”之方音同上。
  我县对讨饭者不说“乞丐”而言“乞食”。《史记·晋世家》“重耳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方言将动词转作名词用。
  (三)毛
  “毛”,方音以“5bho”拼读(“无 窝”切)。
  “毛”者,无也。方言中凡言“没有”者,都用单音“毛”。此字在典册史书中也见。《后汉书·冯衍传》:“饥者毛食”。王先谦集解引钱大听的话曰:“古音‘无’如‘模’,声转为毛。今荆楚就有此音。”据此,可知我县方言尚保存荆楚之古音。又苏轼请人吃毳饭(按,毳音“翠”,鸟兽的细毛。此词未详)曰:“饭也毛,菜也毛,萝葡也毛。”
  (四)撩理(料理)
  方言所说“撩理”,字多写为“料理”。但《说文》云:“撩,理也。”又云:“理乱谓之撩。”方言指为人办事兼有收拾和整理之意,与古书之义合。《世说新语》:“王徽之为桓冲参军。冲尝谓徽之曰:卿在府日久,比当相料理。”按,“撩”为平声,“料”则为去声。
  (五)窣、窣窣
  “窣”方音以“4sun”拼读(思忽切)。
  “窣”拂也。如岑参诗:“请君鞲出看君骄,尾长窣地如红丝。”(《卫节度赤骠马歌》)又韩渥诗:“窣云朱槛好,终睹凤来巢。”(《登楼有题》)等是也。但方言之“窣”虽由“拂”之音转,其义已不是轻拂,相反而是重打。至于叠字“窣窣”,则是作为状声词或形容词用。如方言“后(雨也)窣窣”,状下雨情景兼言雨声,知是小雨也,此又转与轻拂之义合。
  (六)翘楚
  “翘楚”。方言以“5kiao“2co”拼读(“科妖”切,“此窝”切)。
  “翘楚”,语出《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意思是说:野树生得又高又杂,我把那荆条(即楚)割下。旧以“翘楚”比喻杰出。方言中引申专指某人办事过于认真,对人特别苛刻者。
  (七)弟妇
  “弟”,方音以“Tděi”拼读,(“多挨” 切)
  世俗以弟之妻称“弟妇。”《戴记大传》云:“谓之妻妇者,是嫂亦可谓母乎?”清人梁绍壬也认为;“弟之妻万不可称妇。”但不仅我县如此称呼,即浙杭一带亦如是。参见《两般秋雨庵随笔》。
  (八)点心
  据宋庄季裕《鸡肋编》载:宣和间,有孙卖鱼者,馆宝箓宫道院。上至院,微觉馁。孙出怀中蒸饼云:可以点心。”
  方言所指“点心”,也是饥时略进食物之谓也;有时也做为食物之称谓,是动词变为名词。
  (九)簿饼
  “薄饼”方音以“8bo”拼读(“玻窝”切)。
  “薄饼”在一般书上或有些地方叫“春饼”。古代立春之日有吃此饼习俗。据《北平风俗类征·岁时》:“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薄饼……备各色炒菜,如韭、豆芽菜、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这正是我县薄饼的配料,其食法亦同,只是我县是在三月清明节至五月端午节这段时间才大吃此饼。据此可知“薄饼”一语也有来源。
  (十)排场
  “排场”方音以“5bai,5cian”拼读(“玻哀”切,“此央”切)。
  此本指身份或局而。元曲《谢天香》:“量妾身则是个妓女排场,相公是当代名儒。”方言有“讲排场”一语,即指讲究局面者;也有做形容词用,形容局面或场面之阔气者。
  (十一)横行
  “横”方音以“5hong”拼读(“何翁”切)
  “横行”一词,早见于《周礼·秋官·野庐氏》:“禁野之横行径逾者。”这是说不走大路而在田中乱走之意。而在《苟子》和《史记》中有“横行天下”之句,都是纵横驰骋之意,似无贬义。到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才有“以其横行,则曰螃蟹。”从此才逐渐变成仗势欺人者之写照。方言正是秉成这种色彩。
  (十二)澹薄
  “澹”方音以“Tdam”拼读(“多庵”切)。
  方言之“澹薄”即“澹泊”也。语见《汉书叙传》:“清虚澹泊,归之自然。”此系清静无为之意。亦作淡泊。曹植《蝉赋》:“实淡泊而寡欲兮。”方言由原义引申为“微薄”。
  (十三)靴遮
  “靴遮”方音以“1hia,1zia”拼读(“何呀”切,“资呀”切)。
  方言“靴遮”应是“奢遮”之转音,是双声词。《水浒》第二十四回:“大汉,你不认得这位奢遮押司。”这当作煊赫动人或出色了不起解。在方言中是用于对某人之行为来讲,如说:“你做事不可太靴遮。”此犹云“不露眼”。
  (十四)匾食
  “匾食”或作“扁食”,为饺子、馄饨之类,远在宋朝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引《避戎夜话》云:“金人供上左右寝室皆如法,并吃饨馄扁食,乃金人御膳也,”可知宋,金朝时,已有扁食此种食物。至于饺子之首制,从近年在新疆唐代墓葬中之发现饺子遗物看来,知在唐时的维吾尔人就懂得制作和食用。
  (十五)起动
  “起”方音以“2ki”拼读(“可已”切)。
  方言“起动”,即有劳之意,带有客气之敬词,旧时戏文常用,如“起动你写四个字,是‘天下太平’。”(《陈母教子》)又“起动兄弟多用心也。”(《打韩通》)等是。
  (十六)过事后诉
  “过、后、诉”以“3guě,7hou,3sou”拼读(“哥偎”切,“何乌”切,“思乌”切)
  方言“过事后诉”常用于事过境迁之场合,有明日黄花之意。《论语·八佾》有“侩事后素”句,意为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方言用此谐音而另出新意,为方言别具一特色。
  (十七)不狼不兽
  方言“不狼不兽”是专用于批评某些不三不四、了无成就之人。按《诗经·小雅·大田》中之“不稂不莠”者。“稂”音郎,是禾谷仅能生穗而不能结实者;“莠”音“有”,是形似禾谷之草。是一种贬语。方言是谐其音而又保存其原意。
  (十八)先生
  “先生”是一个很普通的称呼,在方言中还有将其简化为“先”或“生”者。
  方言说“先”者,如“教书先”是指教书先生,对医师亦可称“先”,如对某某医师可称“某某先”,这都带有尊敬之意,由来已久。《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句,《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先,即先生。”按“轵张恢先”,即轵县人张恢先生。又如《汉书·梅福传》说:“夫叔孙先非不忠也。”颜师古注曰:“先,犹言先生也。”
  “生”方音以“1s 拼读(“思楹”切)
  方言中对一些有名望的人士,如老师、医师等的称呼,都可简化为“某某生”,这也由来已久。韩愈有文云:“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又李商隐有诗云:“庄生晓梦迷蝴蝶。”这样的例不胜枚举。这些“生”都是“先生”的简化,带有尊敬之义,更不是学生之“生”,读音也不同。
  附外来语数则:
  (1)牛奶布袋方音之“奶”以“1ni”拼读(“娜衣”切)
  “牛奶”是马来话“布袋”原音,这是外来语与本地语同类合并。方言不单说“布袋”,而非加“牛奶”不可,是点明这种布袋是“洋”的而不是“土”的。我县方言像这种将中外同一项语连在一起的,为数倒是不少。详下。
  (2)臭过武索,“武索”方音以“2bhu”,“8so”拼读(“无 污”切,“思窝”切)。“武索”即马来语“臭”之原音。其结构和上条同。
  (3)蛤帕剌武索,方音以“4gam”,“1pa”,5la拼读(“哥庵”切,“坡阿”切,“拉阿”切)。“蛤帕刺”是马来话“头”之原音,“武索”是“臭”,头臭即臭头也。
  (4)马干,此即马来话“吃”的原音。方言常说:“大家来马干”。
  说明:
  1、拼音之左上角数字系标明诏安方音八声之顺序。如“1东2懂3冻4卓5同6〇7洞8独”、“1分2粉3奋4忽5云6〇7份8佛”(第6字有声无字)。
  2、括弧内之切音有注 字者,系指白话读音,以区别于文字读音,如“人”字之文读音同“仁”,白读音同“兰”。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沙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