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爱国女诗人陈璧娘和她的《平元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12
颗粒名称: 南宋爱国女诗人陈璧娘和她的《平元曲》
分类号: K820.44
页数: 4
页码: 38-4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宋时期爱国女诗人陈璧娘以及她的《平元曲》。陈璧娘是诏安县抗元名将张达的妻子,她在宋末年间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以爱国精神和诗文才华为世人所知。文章介绍了陈璧娘的生平事迹和她创作的《平元曲》,该诗表现出她悲壮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的抗争精神。陈璧娘的诗歌和事迹深深打动了人们,使她成为了漳南地区爱国主义诗篇的先驱。文章还讨论了陈璧娘的籍贯争议,将其正确定位为诏安人,并介绍了她家族的忠君爱国传统。
关键词: 诏安县 陈璧娘 南宋

内容

陈璧娘是诏安县抗元名将、都统张达的夫人,是南宋末年漳南著名的民族女豪英,也是一位爱国诗人。她生活在国难深重、民族垂危的年代,忧国忧民,忍辱负重,敢于呼号,敢于抗争,她在面临国破家亡的景况下创作了一首《平元曲》,格调高昂,悲壮激烈,虽然历经了七八百个春秋,但至今仍不愧是一首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辉的篇章。
  (一)
  有关陈璧娘生活、战斗的史实,在元史和有关志书中都有记述。
  《诏安县志》载:“景炎元年,帝舟迁于潮州,驻跸红螺山。明年正月,迁于惠州之甲子门,张达率勇扈从帝舟。璧娘送达至海洲,辞归。后弟植、格赴崖门,璧娘又赋《平元曲》寄达。……及达殉难,璧娘求其尸葬之。”
  《潮州府志》载,“祥兴二年,帝昺迁舟甲子门,达帅义军扈从,殉难崖山,妻陈璧娘送至钱澳洲畔,有诗词甚悲,后人名其地曰辞郎洲。”
  广东《崖山志》和《新会县志》中皆有张达及其妻陈璧娘条,载:“景炎元年,帝舟次潮州,驻跸红螺山。明年正月,迁惠州甲子门,都统张达率义勇扈跸,妻陈璧娘送至南澳海中洲上,勉达勤王。后达弟格植赴崖门,璧娘赋平元曲寄达……宋亡,达死难,璧娘得达尸葬之,曰:吾夫能忠死,吾独不能死节乎!……”
  《潮州志》中还载,陈璧娘与其夫张达别后,“犹自督率义兵与元人力战,拟词四解以歌。”
  出刊于清嘉庆年间的《韩江闻见录》卷六的“两浮山”与“辞郎洲”条中,亦载:“外浮山为宋末陈璧娘督义兵与元人力战处”,“陈乃女中之英,别张后犹自督率义兵与元人力战。”
  除了有关的各地志书的记述外,在史籍的《续资治通鉴》第184卷,元纪二,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即宋祥兴二年,公元1299年)中亦记载:“二月……己卯,宋都统张达乘夜来袭,败还。”由此可以证明,地方志书的记载与史籍相符,历史上确有张达和陈璧娘其人其事。
  此外,在张达、陈璧娘的故乡一带,还有一个流传久远的传说,也可以印证这一史实。传说称,张达壮烈牺牲后,其妻陈璧娘死不降元,仍招募义勇上山,坚持与元兵力战。以后,在元兵的重重包歼下悲壮死难。她的遗孤在元兵血洗张达村庄后,为出嫁外村的姑母抚育成人,成为今我县四都镇东峤村张氏之始祖。东峤村的孝思祖祠有一副楹联,能证实这一传说的史实性。联文曰:
  “孝可作忠,痛先人斩木救驾,特表奇勋千古;
  思堪锡类,念我祖依姑承祧,犹存庆典万年。”
  上联指的是,当年宋帝昺为元兵追逐,路过我县张达家的隙口时,张正在课徒习武,见情遂急中生智,带领众徒弟就近斩了许多竹木横于路上,使元兵马队一时无法逾越,俟其下马清理好路面,帝昺一行已逃脱了的故事。下联自然是指张达、陈璧娘的遗孤依恃其姑母抚育成人,继承先代,繁衍子孙的典故了。
  (二)
  陈璧娘出身名门,家属望族。自其祖至其父其兄弟的九十三年(即自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至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一家父子公孙兄弟连中四名进士,成为漳南历史上少有的双父子进士。祖父陈景肃因力反秦桧卖国而不仕归林,隐于诏安渐山讲学,是“渐山七贤”之一。父兄辈亦忠君爱国,气节可嘉。在这样的唐虞礼尚家庭的蒸陶下,陈璧娘自幼就知书达礼,能诗能文,并从祖辈父辈身上汲取了忧国忧民的精神力量,培育了高尚的情操。所以,她在家国垂亡的时刻,能够见义勇为,力勉丈夫率义兵勤王,赋悲壮慷慨的《平元曲》相赠,丈夫殉难后犹自率义兵与敌苦战,这皆事出有因,是有其浓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根源的。没有当时的社会环境,没有象陈家这样的名门,是难以造就出她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爱国女诗人来的。
  她所赋的《平元曲》,和她的英雄业绩一样,流传的地区很广,时间也很长。闽南、粤东,以至崖山、惠州一带都世代传颂,几乎家喻户晓。历史上,粤东地区的“潮州歌册”曾大量颂扬;解放后,在广东省委宣传部长吴南生的主持下,汕头潮剧团于五十年代根据张达、陈璧娘抗元的史料和传说,创作了一出新编历史剧《辞郎洲》,1959年作为广东省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剧目晋京演出,以后又到沪杭一带献演,一时轰动京沪,各大报刊纷纷发表剧评,《人民日报》的题目是《柔情似水,烈骨如霜》,《北京晚报》的题目是《惊心动魄的爱国激情》,《杭州日报》的题目是《辞郎洲上女英雄,碧血丹心照汗青》等等。《人民日报》还首次刊登评介潮剧的文章。这除了剧目创作、表演成功的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是张达、陈璧娘夫妇扣人心弦故事引发的撼动力。
  陈璧娘的《平元曲》,在上述几部地方志书中皆有辑录,但都残缺不全,有的甚至连三分之一的篇幅也没有。在《潮剧闻见录》一书中的《“辞郎洲”的史与戏》文所引的亦只有一半。只有《漳州府志》所录者算是比较完整。全文爰抄如下:
  虎头将军眼如电,领兵夜渡龙舟堰。
  良人腰悬大羽箭,广西略地崖西战。
  三年消息无鸿便,一纸凭谁寄春怨。
  日长花柳暗庭院,斜倚妆楼倦针线。
  心怀良人几时见,忽睹二郎来我面。
  植兮再吸倾六罐,格也一弹落双燕。
  何不将我张郎西,协义维舟同虎帐。
  无术平元报明主,恨身不是奇男子。
  倘妾当年未嫁夫,请效明妃和西虏。
  虏人不知肯我许?我能管弦尤长舞。
  二弟慨然舍我去,目睹江头泪如雨。
  几回闻难几濒死,未审良人能再睹?
  在《潮州志》中,除录陈璧娘的《平元曲》外,还提及她在督率义兵与元人力战时,曾“拟词四解以歌”。《四解》歌,一名《辞郎吟》,全文爰抄如下:
  丈夫知有宋天王,别吾去者海茫茫。
  后有奸宄妾抵挡,试看风霜飞剑鋩。
  郎辞行,勿回顾,北去潇潇虎门树
  传檄早定潮州路,恢复中原驰露布。
  郎有身,身许国,无以家为仇可复。
  妾有身,身许郎,勿谓兵气不我扬。
  一洗千秋巾帼态,泪痕乌在血痕在,
  策郎马,送郎舟,国仇可雪,妾身何求?
  但对此《四解吟》,后人持有质疑,说非陈璧娘所作,是人伪制的。主要是说诗中的“传檄早定潮州路”句是破绽。因为潮州在宋时属潮阳郡,只有到元至元十六年才改称“潮州路”。究竟是真是伪,史学家当还可作进一步的考证,然就一首《平元曲》来说,也足以看出陈璧娘的璀灿瑰丽文才和悲壮激昂情怀。她在叱咤风云的日子里,不愧是一位光明磊落的巾帼英雄,而在挥毫咏叹时,则又是一名“诗书可泣鬼神”的诗人。正是这一首《平元曲》,将陈璧娘的“似水柔情”和“如霜烈魄”充分表露出来,使人无限敬仰!即使在七八百年后的今天读来,它那惊心动魄的爱国主义激情仍然催人泪下,激人奋进!完全可以这样说,《平元曲》是开漳南地区爱国主义诗篇的先河,为后世奠下了诗词与家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良好基础。
  (三)
  同不少著名的历史人物一样,陈璧娘的籍贯长期以来都有所争属。潮汕地区依据明版《潮州府志》,将她和她的丈夫、宋都统张达均称为“饶平渐山人”,云霄县则说她是云霄人。直至1993年1月出版的《潮剧闻见录》(《潮汕文库》丛书之一),在《“辞郎洲”的史与戏》一文中还写道:“陈璧娘是岭南历史上一名女诗人”(见该书P331)。这些完全是一种谬记。诚然,在唐垂拱四年(公元668年),曾一度设岭南行军总管的行台于南诏保(今诏安),但也不能由此而将南诏(今诏安)谬托归于岭南。修于明清时期的《潮州府志》这样记情犹可谅,今人著书再沿袭此谬实是有悖于理。早在民国三十一年修的《诏安县志》之“张达”条文,就曾对此进行过考勘,结论是:“据潮州旧志,达饶平渐山人,考饶平志,饶无渐山。渐山自唐以来辖于漳浦之南诏保,则达乃诏产也。”实际上,张达是诏安四都渐山下之隙口村(在今四都镇东峤村邻近)人。而陈璧娘一家,上祖曾居云霄仙人峰,属今云霄,自她祖父陈景肃(诏安渐山七贤之一)迁居诏安渐山石榴洞设坛授徒讲学之后,就世居诏安地属了。这是有史可查的。因此,说陈璧娘一家(包括她祖父陈景肃以及她二位与《平元曲》有关的兄弟陈植和陈格)是诏安人,是一点也不过份的。他们的“本传”在《沼安县志》中都有记,可供查考。陈家祖孙三代,一脉相传,他们的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抗击暴虐的英雄事迹,在诏安早已烩炙人口、流传千秋了!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慕辉
责任者
陈璧娘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平元曲
相关作品
四解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