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轿馆丛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183
颗粒名称: 诏安轿馆丛谈
分类号: K295.7
页数: 2
页码: 398-399
摘要: 本文介绍了诏安轿馆的发展历史和轿夫的生活状况。
关键词: 诏安县 轿夫 陈盛韶

内容

诏安有“轿”,历史久远。早在明时,由于海上运输业的发达,从事水路运输和商业活动的船民和商人,出入就使用轿舆,所以诏安的轿馆发展比较快,到清道光年间,据时任诏安知县的陈盛韶在他写的《南诏问俗录》记载,诏安县城就有轿馆8大家和很多小轿馆分店。即使到解放前夕,还有东岳庙后轿馆、东门内联安轿馆、五常祠堂边轿馆和大帝庙边轿馆等4大家,每家有轿6-7顶。最大的联安轿馆有轿20顶,轿伕40多人,业务十分兴旺。当时的轿伕多数是泉州人或广东揭阳人,本地人是少数。他们不仅受尽轿馆老板的残酷剥削,工薪微薄,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而且受尽社会歧视,如不得参与迎亲送嫁的常人同席而餐,他们的子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等等。旧社会流传的民谣“世上三项衰,剃头扛轿吹鼓吹。”正是将轿伕的生涯列为社会最微贱的职业。
  轿舆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自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它的形式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特性。一称官轿。那是少数封建统治阶级官员享用的;一称便轿。那是普通老百姓乘坐的,它亦称“落脚轿”;一称花轿。那是专供婚嫁中抬新娘过门用的轿子。在这一方面,陈盛韶在上述提到的书中有过详细的描述,我们不妨抄摘一些章节,便可见一斑。他说:“诏安新婚花轿转为贫民作难。其轿不过重以呢羽,加以文绣,夫役七,八名而已,婚礼百务未就,必先寻夫头议假,富贵之家番银近百,中户三四十元,下户十余元至五六元极贫矣。闻新妇含泪结缡,有舍车而徒者,有舍陆登舟者,然则盖自雇扛夫?曰:‘不能’。城内夫头店八家,多出自官差、棍头,穷乡曲巷小夫头店,俱受管辖,帮贴差费,内外连结,牢不可破。动辄出差事重,然则果重乎?曰:‘否’。公事官出十里,计制钱三十五文。南诏驿、闽粤交界处,较建阳、古田差事不过百分之一,然则谒云差事重也?旧时海洋不静,蔡、朱滋事,文武员弁,带兵缉捕,累年积月。雇夫为难。夫头势重一朝,用作百年弊生。诏安鳏旷之多,既为重聘所阻,复为花轿所难。众母堂苗媳一法所以不胫而走也。是必出示严禁,听民自便。
  闻因夫假涉讼者重加惩治,此风乃息。”据史乘记载,陈盛韶还出过“告示”严惩这班官差、地痞、夫头(老板),使诏安人民在嫁女娶妻方面,得以合理雇用花轿,这也是他为民办的一件好事,这里顺便记上一笔,以为永志。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伍绍明
责任者
陈盛韶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五常祠堂边轿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