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山村 敢建大拱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177
颗粒名称: 一个小山村 敢建大拱桥
分类号: U449.5
页数: 4
页码: 382-385
摘要: 本文讲述了南陂村建桥的故事,表现了村民们自力更生、排除万难的精神,以及政府对基层建设的支持和关心。
关键词: 南陂村 建桥 诏安县

内容

我站在横跨霞葛镇东溪口的南陂大桥上,眼望着东来西去奔驰的各种车辆,不禁心潮起伏,回忆起当年兴建的情景来。
  以前,地处东溪畔的南陂陂村以及毗邻的彩霞、坑河等村计13000多人口的物资出入,赶集往返,长期受东溪阻隔,困难重重。雨季时节靠船过渡,冬季水冷架设独木桥,至清明时定时拆收,年复一年成为惯例。解放后,官、太、秀公路开通,人们用车代步,而南陂人却仍受着“车骑人”的苦楚,购买单车的不多,出入物资还是肩担背驮。多少年来,大家朝思暮想能够有一座桥梁架通东溪!
  1972年,“文革”动乱稍安,南陂大队党支部召开各种座谈会,商量筹建东溪口大桥事宜,群众一致赞成,立即成立了“南陂大队筹建大桥领导小组”,下设筹料、劳务、财会、文宣、后勤、保卫等小组,提出以自力更生为原则,向上级呈上申请书,很快就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县交通局派来路桥技术员测量定点,两岸大路也紧接开通,虽然工作进展顺利,但经费的筹集却使人头痛。
  南陂大桥工程设计是座石拱桥,全长138米、面宽5.5米,为6大拱24小拱所组成,大拱跨度18米。工程经费核算:所有劳杂工不计,尚需投资28万8千多元。当时集体经济非常薄弱,人均只3分田,社员口粮短缺,生活困难,一时要筹出这笔巨款谈何容易!怎么办?干!大家表示:要勒紧裤带,排除万难。于是,全大队4千多人口1200个男女全半劳力各显神通,稍有打石工艺的上山打石,各生产队的劳力分班开路通往石场,自筹板车、独辆车,入秋以后陆续将石头运入工地。打石的只付小量工具费,其他一切劳动都记工分,待年终平衡结算。很快地出现了“满山叮当响,一路推车声”的热烈气氛。
  入冬水小,东岸大片是沙滩,石料陆续运放溪床,因水流偏西,工程确定首先从西岸开始,于是在西堤就近选地搭棚作为指挥所,同时请来惠安石匠琢打拱石。紧张的施工劳动,使大家几乎忘记过春节。
  1973年农历正月十七日,技术员老胡和工程队终于来了。但老胡是来叫我们下马的。他说:“目前是雨水季节,造桥已经不允许了,待年尾再讲吧。现在可以先建码头。”我们愕然不解。他又解释说:“这是一项不寻常的工程,千万莫草率,一旦发生意外我可担当不了。”我们问他:“是否可以加快速度,尽快脱险?”他说:“含钉拱模在内,每拱最少要1个月。”那还了得!6拱就是半年。我们不死心,偷偷地探询了工程队郑师傅,郑师傅却说:“只要材料具备,我保证6天就可完成一大拱。”在我们捉摸不定时,龙溪地区交通局领导老赵同志来霞葛圩为公路桥定点,得知南陂民办造桥,便同县交通局长申远龙和官陂公社党委书记吴炳如一起驱车来到南陂溪岸,在巡视溪床工地后一同来到大队部同我们座谈何时动工建桥。我们提出两点意见要求定夺:一、眼下石料已堆满溪床,有如一条拦河坝,如洪水一到,不但石料会被溪沙覆盖,而且会造成堵水决堤的灾难。二、群众要求趁热打铁,否则后果难料。老赵说:“一个小小的大队敢办如此大事,精神可嘉,但毕竟能量有限,往后上下联系问题,建议官陂公社领导出面支持多加关照。拱架材料你们县里有多少解决多少,不及部份由地区全包,材料现在漳浦,啥时都可派车起运。”一锤定音,我们心中一大石头落了地。
  当晚,老赵留住工棚,当我们反映集体和社员经济确有困难希望支持时,他说:“你们的情况我了解,只是地区没有这个项目开支,我也是爱莫能助,不过我回去可以给你们派一位能洋能土的技术员来协助施工,我想这胜过给你们几万元。”
  上级领导的热情支持,大大提高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大家决定立即上马扩大技术队伍,便通过正在琢洗拱石的陈师傅,把红星、太平、平和等地的30多位石匠都请来了。同时筹资准备派人到漳浦起运拱架木料。这时,“惊蛰”将过,地区交通局的技术员来了,他叫孟良臣,原籍福州,近50年纪,性格虽然内向,但和蔼可亲。他除带齐了日常用品,还随带一大包永定烟丝,自抽“啦叭筒”。他一放下行李,马上就同老胡交换意见,而后默默地踱步于溪床,观察两岸情况和石匠的繁琐操作。当夜召开座谈会。他说:“现有的石料都是有规格的方块石,它是拱桥最好的材料,不必再加工琢平,这样既可省钱又可如期动工。我曾用过乱块石建成上百米单跨度的大拱桥,只是需多点水泥而已。”关于拱架问题,他说:“这里满溪都是沙,是天然的拱桥材料。
  只要买些草袋,每拱两边以袋装沙砌作屏墙,中间堆沙筑模,既快又好,省钱又牢固。木料拱桥看来很洋气,但不得了,象这座桥要用的拱架,几十部车都运不完,一亩多地也堆不下,再说架立沙面水流动容易走型,型变了即前功尽弃,所以千万用不得。”孟技术员的一席话,解决了有碍施工的两大难题,不但可省大笔资金,而且能克日动工。喜讯一传开,与南陂毗邻的彩霞大队也受到了震动,他们立即组织30名强壮劳力,自带伙食和工具,由大队长率领来支援大桥建设。有了这支队伍,指挥部便婉言辞退了刚请来的30多位石匠师傅。在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建桥工程终于1973年农历二月十八日揭开了序幕。
  农历三月初二,第二大拱工程正在收尾,下午四点半天色突然发生变化,上游的东北方向一片灰黑,眼看大雨就要来了。可是全拱的最后一排石缝尚未灌浆。一经老孟动员,大家晚饭后不休息,就干起夜班来,到十一点就将全拱的石缝都灌好了水泥石子。凌晨两点半,滴滴嗒嗒的雨来了,指挥所里的人都已睡熟,在工地上巡逻的一个保卫组执勤人员,发现拱面有手电光在晃动,误以为是坏人,便悄悄地走近前去一看,原来是老孟冒着雨独自在寻找水泥袋遮盖刚灌的水泥浆,执勤人员要去通知大家来帮忙,他却说。“大家辛苦了,不要去惊动他们,这点事我做得了。”执勤人员过意不去,赶快回来叫醒大家,一拥而上把所有浇灌水泥浆的地方遮盖妥当。到天蒙蒙亮,雨还是下个不停,指挥所里的人再也睡不稳了,有人很早就起来到岸观察,谁知老盂比谁都早,他独自蹲在一片香蕉叶下,全神贯注地在观察水势,雨水顺着他的头发滴下来湿透了前襟也不知道。天大亮了,雨虽不大,但水位一直上涨,原来是东溪上游一带下了大雨,至九点时,溪床沙滩已大部份被淹没,急流依旧往西边涌来,三座沙模堆挡住溪床的一半,洪水冲击沙袋哗哗地咆哮,令人胆战心惊!大家围拢着老孟求策待命,老孟果断地指挥卸开第一拱,权当开闸溢洪,保住第二拱。第三拱的沙模堆尤其重要,石拱圈靠的是踢力,它是第三拱的保障,万万不能有失。所以,他又指挥大家迅速准备好木桩柴草,作沙堆的巩固工作,以防冲塌沙袋。水势虽然越涨越汹,但由于两条木船紧张地划来撑去接运木桩、柴草,夯桩填草快速进行,所以到中午时,尽管上游的洪水倾泻而来,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眼看第二、三拱沙模就要崩塌了!老孟心急如火燎,和衣地跳进水中,操持木桩催人猛打。社员们看到他在齐胸的水中冻得嘴唇发紫,也都争先跳下水,四五十个大汉把整个沙堆围上一道厚厚的人墙,人声水声、夯打声堵草声汇成一片。后来洪水虽然冲垮了第二拱模的大半,但在众人的努力下,关键的第三拱沙模堆终于保住了。
  经过了一段的实践,大家有了经验,后2拱上场的人马与工程队配合默契,使工程进度极快,6个大拱在立夏前就施工结束,使工程完全脱险。从东到西的小拱工程更是顺利地进行。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指挥所的领导在闲聊中,老盂无限感慨地说:“这次是天灾出奇迹,真是旷古未闻哦!你们不懂还好,我却捏出了一身冷汗,持续几天还是忐忑不安。现在可好了,太庆幸了!”原来,按要求石拱桥灌浆后应过2个月才能卸架,但我们都在35天内就卸了。有一次,还因特殊原故曾进行15天卸模的大胆试验。岂料这次我们的第一拱只有8天就被迫卸模,而第2拱的拱模却不到13小时就被洪水强行卸开了。他摇着头微笑说:“这确实是史无前例的‘创举’,谁能说得清呢?不过那天我们连夜灌浆,雨来了又及时遮盖,所以使水泥凝固迅速发挥连结作用,否则模跨拱塌在所难免,所以这就是辛苦一些换来的奇迹,非常值得!”大家对老孟的科学论断正确,技术指导有方,为建桥呕心沥血的忘我奉献精神而感动不已,无以为报,只有加大力气加快建桥速度。因此,只用8个月时间,拱桥在1973年10月25日就建成剪彩通车了。这一年的平衡工结算下来:每10个工分价值0.17元,劳力者每天记
  10个工分,劳心者每天记8个工分,大家毫无怨言,说能建成南陂桥,再苦再累都没意见。这就是我们南陂社员艰苦创业的革命奉献精神!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传恭
责任者
申远龙
相关人物
吴炳
相关人物
孟良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南陂大队党支部
相关机构
诏安县交通局
相关机构
龙溪地区交通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