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修三姑娘渠道的艰辛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173
颗粒名称: 兴修三姑娘渠道的艰辛历程
分类号: F407.9
页数: 4
页码: 366-369
摘要: 本文详细叙述了诏安县兴修三姑娘渠道的艰辛历程。这个工程是诏安县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将东溪的水引到“百里旱海”灌溉农田,解决当地缺水问题。
关键词: 三姑娘渠道 诏安县 水利工程

内容

东溪是我县一条自北而南、纵贯全境的溪流。它是我县相当部分地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动脉”。长期以来,它不仅灌溉着沿溪两岸数万亩农田,还供十数万人口的生活饮用。全县著名大片良田,大部分集中在它的两岸附近。
  但是,在我县的中部和西部,方圆百里,却高低不平,丘陵起伏,这里的十万亩耕地,因水源奇缺,常年受旱,而成为“百里旱海”。每逢奇旱缺水时,人们都眼巴巴地怅望着汩汩的东溪水流出大海,而徒生哀叹!直到1956年春天,诏安实现了农业高级合作化,焕发出冲天革命干劲的广大人民才提出了一项大胆的改造自然的设想:在东溪上游开凿一条渠道,把潺潺的流水牵引到“百里旱海”灌溉农田。
  然而,这谈何容易!?东溪上游同“百里旱海”相距百里,而且隔着崇山峻岭;东溪中游虽然与“百里旱海”离得近些,但“早海”的田地比东溪水位还要高出百米。有人说:这比登天还难!当时的县委、县人委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权衡利弊,认为,全县人民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十分高涨。这是任何困难都不能吓倒的!牵引东溪水到“百里旱海”,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有实际依据的;虽然困难百倍,但完全可以战胜。便一致肯定和支持这个大胆设想,县水利部门的同志进行实地勘察后,也提出了初步的实施意见。
  这年夏天,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建省人民委员会省长叶飞来到诏安,专注地听取诏安县领导人的汇报,对诏安县水利部门提出的初步实施意见,表示赞赏和支持。
  随后,省水利部门于1957年秋天,派来一支拥有40多人的水利工程勘察测量队到诏安,经过了3个多月紧张的勘察、测量和设计,终于绘制出一条“幸福长虹”的蓝图。这就是从东溪中上游霞葛同太平交界的大水坑“三姑娘”处,筑一道拦溪的滚水石坝,然后沿太平一带的高山坡,穿山越岭地开凿渠道,迂回曲折地经过当时的太平、大布、景坑、走马、汀洋、白石、阳山、西潭、塘西、上营、深桥、港头、溪南、仕江诸乡和城关镇,再到含英乡而后注入东溪下游,全长102公里。因其起源处大水坑有过一段3个姑娘反抗封建婚姻而投水自尽的悲壮故事,故命名为“三姑娘渠道”。
  三姑娘渠道是全省1958年水利建设的第2个重点工程,国家拨款人民币170万元支援诏安兴建。县委和县人委以大无畏的精神,领导全县人民于1957年冬天着手筹建。首先成立工程指挥部和工程党委,由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水利实干家沈奇善担任指挥,县委委员、县委文教部部长郑海生担任党委书记(又称政委)。而后又从县、区、乡抽调3百多名干部、5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从各区、乡组织2万多名民工组成工程劳动大军,按中队、分队、小队编制,分项目、分地段奔赴“战场”。
  1957年12月20日,1500多名干部、技术人员、民工云集在三姑娘渠道坝头工地,在坝头指挥所的组织下,野地搭起草棚,荒山辟通公路,滚水拦河大坝开始破土动工。1958年1月5日至20日,2万多民工相继上场,开始了诏安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征服自然、改天换地的战斗。在一百多里长的渠道沿线上,红旗飘扬,铁臂挥舞,到处可听到“一年辛苦,万年幸福”的口号声。尽管有着高山、顽石、峡谷、河滩的重重困难和险阻,但是,在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勤劳勇敢的诏安人民面前,任何困难都被克服,任何险阻都被战胜了。
  工程的首要建筑物是在渠道源头“三姑娘”附近的溪流中建筑拦河滚水坝,筑坝的首要工序是“拦河截流”。这时正是腊月寒冬,溪水冰冷刺骨,民工勇士为赶在雨季到来之前完成任务,一面在溪流中用沙袋筑起两道河堤,一面抽水打石清基,虽然有的半截身子浸在冰冷水中操作,但越干越起劲,甚至不分昼夜的连续施工。2月1日晚上,山洪暴发,洪水滚滚而来,水位一小时上涨30公分,保卫坝基的第一道沙堤被冲垮,第二道泥堤也出现险情。坚持在坝基抽水的共产党员吴曾治,带领队员抱起沙包跳入激流中抢险,指挥所干部闻讯马上组织数百名民工挑灯夜战,全力加固围堤,赶在洪峰到来前把围堤加高了两米多,终于保住了坝基工程。经过59个日日夜夜、风雨无阻的奋战,按照“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要求,一座长34米、底宽12米、顶宽3.5米、高6.5米用水泥浆砌条块石的挡河滚水坝,雄伟地屹立在“三姑娘”面前的溪流中。
  工程的主体是穿山越岭开凿渠道:从坝头至县城良峰山的总干渠长70.8公里;马头、下径、上营、花墩等4条支渠,计长31.2公里,渠道总长度为102公里(不计各地的毛渠),一共挖填350万土方和11.3万石方,有大小建筑物225座,包括滚水坝,各种水闸、排水输水涵洞、排洪、输水渡槽、倒虹吸管、跌水陡坡、溢洪道、穿溪涵洞等等。其中较为艰巨的工程有:长318米、高21.5米、竖55个槽墩的太平渡槽,有削下7个平台计长37.5米的三塘山,有长125米、深12.5米的科塘山深挖方,有长200米、深11.59米全是花岗岩石的龟头山深挖方,有长940米的瓠靴山后的烂泥坑,有长850米,高9.6米需填38万土方的考湖高填方……等等,艰巨的工程和建筑物,象银河上的繁星遍布渠道沿线。
  当时,全国都在宣传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为了“大跃进”,人们不计报酬,不辞辛劳,不怕艰险,全心全意地奉献出一切力量。渠道沿线的两万多个英雄好汉,人人把工地当战场,把汽灯当“太阳”,把星星当“月亮”,“出门鸡拍胸,入门手提灯”,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日夜奋战,风雨无阻。英雄所到之处,高山让路,顽石低头。
  西潭乡爆破队队长昊阿孙,带领他的60多名队员,专门爆炸工程中遇到的岩石。在坝头渠道入口处,是一个地势险峻、乱石峰岩的地方,他们在技术指导员刘金良的指导下,用“倒孔”的方式打炮眼,使一天打孔从1.2米深增加到1.85米深,很快地打通了渠道口。后来转战到离坝头几里的名叫“跌死驴”的险峻山岭,山势十分陡削,他们便总结经验,群策群力,创造了一炮炸掉岩石417方的惊人记录。以后又转战到龟头岩石深挖方工地,采用排炮猛攻的办法,50多个炮眼一起放炮,几分钟内就炸掉岩石一大片。
  科塘山是太平的一座高200多米的山仑,渠道经过这里要开凿一段长125米、深12.5米的上是粘士,中是岩石,下是砂石和烂泥的深挖方。负责开凿这段工程的是二中队二分队新营村民工,在“苦战3个月,劈开科塘山”的口号下,于1月19日动手挖粘土,打掉坚土层,接下去便打炮眼,炸岩石,在用洋镐挖砂石时泉水直涌,遍地烂泥。当时天寒地冻,西北风刺骨,180名勇士虽然人人满身烂泥,不少人的双脚都被冻的发肿,但没有一人退缩,斗志高昂。到工程最后阶段,挑一担土要上下坡各10多米,运距在100米以上,而且路面都是粗砂粒,他们也仍然夜以继日地奋战不歇,终于在5月初拿下了这段有28775土石方的深挖方任务。
  无畏的人民,英雄的气概,在当时没有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凭着双手双肩,硬是把这穿山越岭的百里长渠开通了。本来计划施工9个月,但在众人日夜奋战下,提前3个月,即在1958年6月底就全面竣工,实际施工时间还不到6个月。7月1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37周年时,渠道全线通水。沿线群众争先恐后地前来观看东溪水流进三姑娘渠道口,沿山坡迂回曲折,经麻寮过太平渡槽,到景坑拐向走马塘,经龟头山入汀洋埔直达永茂营和上营,过考湖高填方往西坑、深桥、溪南一带,使太平、西潭、深桥地区一带10万3千亩农田得到灌溉,大家众口齐颂这是一条造福诏安人民的“幸福长虹”。爱国民主人士、时任县政协副主席、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的林仲姚先生赋诗赞颂道:
  二万大军齐奋斗,劈山破石建长渠。
  渠长一百多公里,十万农田旱灾除。
  光凭双手造奇迹,坚强好比愚公愚。
  高山低头水让路,事实共见怠不虚。
  工程计划原一载,竟然五月完无余。
  沿线工程极艰巨,烂泥岩石阻中途。
  劳动人人尽征服,还驾渡槽引水趋。
  改变自然旧面貌,东溪峡水来徐徐。
  从今三姑娘畔路,环山林木郁苍舒。
  生民幸福臻万代,人们那得不欢呼。
  在“百里旱海”原是“禾稻半枯焦”的10万多亩农田,得到东溪水的灌溉后,产量倍增,出现了许多亩产“千斤稻”“万斤薯”“五百斤花生”和“万斤蔗”,不但成为我县的又一片“粮仓”,更是油、糖重点产地。此外,沿渠道线利用流水落差,还建设了十几个农村小水电站,服务于生产和照明;其中的马头水电站,装机容量为700瓩,是我县第一个水力发电站,通电之日,使县城大放光明。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傅崇毅
责任者
叶飞
相关人物
沈奇善
相关人物
郑海生
相关人物
石清基
相关人物
吴曾
相关人物
刘金良
相关人物
林仲姚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任县政协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