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忆昔话东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172
颗粒名称: 抚今忆昔话东溪
分类号: F426.8
页数: 3
页码: 363-365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东溪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其形成、河道特征、内河交通的历史作用、洪水灾害以及对诏安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
关键词: 东溪 诏安县 水利工程

内容

东溪是诏安最大的河流,因其入境处在县北部偏东的地方,故名。东溪发源于平和大溪山,由北贯南,纵穿县境。它从官陂龙过岗入境,拐向西南,流经赤岭村过白藤至霞葛,汇合秀篆庵下溪水成为主干流后,再经南折东,至走马塘的行仔再融入金溪水,至梅花桥以下,经两边的高山峡谷而穿过泷头,形成“龙潭”;出峡谷后,依东南方向流经西潭的溪东、新安等地,再汇合湖内溪、赤水溪诸水直奔县城,而后分出浒溪支流。干流沿县城经澳仔头有西溪水汇入,浒溪支流经林家巷、洋尾至甲洲,又与干流汇合经宫口湾出海。
  东溪河道全长92.5公里,流域面积995平方公里,中游河道最宽处在芦尾550米,最窄处在赤水溪154米,下流最窄处在通济桥下50米处,只有119米,浒溪支流最宽处为328米,最窄处只107米。河道平均比降为2.11%,下游一般流量是80-100/秒立方,枯水季节平均流量为11.4/秒立方左右,最高洪水位7.28米,最低洪水位2.08米,平均水位2.83米,它不仅是我县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而且是下游沿溪两岸人民,特别是县城一带居民主要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也全靠东溪水供给。
  东溪河道在内河交通方面,历史上曾发挥过重大作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21年),不论南船、北船,都是从宫口通过澳仔头,在仕江、岸上一带港内停泊避风。城关通济桥下可停泊百吨海船。解放后,在林家村后的溪滩上,曾出土一根数丈长的粗大“船龙”骨,据当时省有关人员鉴定,是属明代航海帆船上的“龙骨”主梁。这证明东溪中下游河道在明、清时期是可以通航的。即使在四、五十年前,泷头以下也仍可通溪船,山区的土特产、竹制品以及柴草木炭都在泷头盘运下船,顺流直下到县城;内河驳船,则可直通龙潭,龙潭至泷头也可通小船、排筏。支流赤水溪,溪船可通到塘东,西潭、湖内溪的溪船也可直至长田。
  近百年来,由于上游滥伐林木,森林植被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泥沙淤积,长年没有疏浚,所以导致河床不断提高,较高处有的甚至被辟为田园,所以内河交通已成为历史陈迹。现在通济桥以上,丰水季节,溪船只能通到美营一带,枯水期则只船不能通,通济桥下至宫口,也只能勉强行驶小溪船,来往于宫口港的一些货物,只能在海潮上涨顶托时,用小驳船运输,乘潮通舟率只有5%。
  东溪既有造福诏安人民之功,也有给诏安人民带来灾害之过。
  明清时代,东溪两岸只修建一些小陂和一些临时性的土堤,防洪能力很差,发生过的多次洪水,给诏安人民带来莫大的灾害。据《诏安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发生过3次较大的洪水灾害;清代自康熙至光绪年间也先后发生过7次大洪水,其中以光绪三十年(1904年)七月的一次为最大,为害也最严重。《县志》记载:“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三、十四、十五日夜,连雨不止,大风拔木,至十六日海潮与溪潦相激,城内外水骤涌一丈余,居民庐舍沉浸三日,崩倒无数,沙前埕及通济桥俱被冲决,男妇溺毙十余人,至十八日夜,东沈堤崩陷,水势稍下”。这次水灾,有2千多亩良田连续3年无收,1百多亩土地变成沙丘,380多户群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民国时期,东溪水利设施也多无大改善,洪水灾害仍然威胁着诏安人民生命财产。据有关资料记载,民国33年(1944)农历八月初八发生的特大风水灾害,城内被水淹,街道变河流,地势低洼之处,水浸及檐;洪水冲崩沙前埕堤岸后,后园村被淹死17人,伤者数百人,房屋倒崩347间,村内被水冲成一个面积约有5千多平方米、深约8-9米的大水潭,林家洋3千多亩土地亦尽遭水淹沙压。这次洪水,灾及全县,财物损失,无法估计,当时的政府无能抗洪救灾,百姓只得听天由命,徒叹奈何!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和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多次发动群众兴修水利,从经费和物质上予以大力支持,同时严禁滥伐乱砍森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早在1954年春天,就组织群众在澳仔头下清移阻塞溪流的大冬瓜坂、乌匏坂和草坂,以疏通河道。1958年投资177万元,投1242万工,在东溪上游兴修了灌溉农田9万亩的三姑娘渠道引水工程。而后又在东溪中上游兴建蓄水10万至100万立方的小型水库7处,大大地提高了东溪的防洪能力。因此,象发生在1966年6月9日的特大风水灾害,洪峰流量虽达3160/秒立方,水位高达6.82米,城关部份地区被淹,东关等低洼处水深及楼,但由于党和政府领导群众积极开展抗洪斗争,所以未造成严重损失。
  为尽快实现基本解除东西溪的洪涝灾害,县委、县府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腾出一手,领导群众于1959年12月动工兴建东西溪防洪工程,历时4年5个月,至1964年4月竣工,工程总投资414万元,投工467万工,完成土石方567万立方,其中石方8万立方,用去水泥229吨、木材841立方米,钢筋1681吨,这是当时本县最大的水利工程。随后又继续进行修整加固,至1981年共投入整修加固的经费达140万元。
  东西溪防洪堤含土堤和石堤两部份,全堤总长68公里,其中城关石堤2公里,土堤分布在东湖、赤水溪、浒溪,东沈等处,有16个堤段,主要堤岸包括东湖堤、城关堤,东西沈堤和桥东堤4处,除土石堤外,还建水闸16座24孔,涵洞64座73孔。整个防洪工程保护了南诏镇和桥东、深桥、西潭、白洋等乡镇的90个村庄,土地总面积9万7干亩(其中耕地5万8千亩),14万多人口和一条主要交通公路——国道324线诏安界内7公里长的路段,14个企事业单位也同时受益。
  防洪堤建后,又于1967年1月至1972年7月在东溪中游,投资300万元,建了蓄水3000万立方的亚湖水库。1975年12月至1981年5月,在东溪主流与金溪支流的汇合处投资200万元,建了梅花引水工程,其中拦河大闸坝是东溪流域最大的闸坝,拦腰截堵上游溪水,经渠道和隧道引水注入亚湖水库。1984年在岭下溪投资2748万多元(其中国家投资1034万元)复建岭下溪水库,蓄水量达1590万立方米,这些工程,不但可供灌溉和发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东溪洪水。
  30多年来,东西溪防洪堤经受多次考验,抗御了5次较大的洪水袭击。这5次洪水的水位都高达6.5米至6.95米,超过警戒线2.5米至2.95米,但防洪堤安然无恙,保护了县城安全和城郊中埭洋、桥东、东西沈及东湖等4个万亩水稻高产稳产片,使14多万人口安居乐业,增产增收,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在,东溪除拥有巩固的防洪堤设施外,为方便两岸人民的交通往来,还先后由群众集资、国家补助,在上、中、下游建设成了南陂、大布、走马、梅花、沈寨、赤水溪和东西沈等7座桥梁,解除受渡船制约或涉水过河之苦。此外,在城关石堤段还建了6处台阶式码头,便于城关居民挑水和浆洗,在石堤上的公路全部铺上水泥路面,设置防护栏杆和路灯,成为附近群众散步、乘凉的好去处。
  抚今追昔,东溪的无限沧桑,实在令人感慨万千,诏安人民将永远铭记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治水之功!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谢春盛
责任者

相关机构

诏安县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