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业生产合作经营梗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167
颗粒名称: 手工业生产合作经营梗概
分类号: F426.8
页数: 2
页码: 350-35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县手工业生产的行业和从业人数,以及手工业生产合作经营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诏安县 手工业 经营

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县的手工业生产有铁器、木家具、木农具、竹器、麻索、木屐、缝纫、皮革、食品、蜜饯、调味、文具、烟丝、壳灰、陶瓷、锅犁、锡器、刻印、木雕以及首饰加工、钟表、单车修理等多种行业,约940家、1800人从业。
  1951年土地改革以后,人民政府逐步引导和组织广大手工业者走组织起来的道路。铁、木、竹、缝纫、食品加工等行业率先组织手工业生产小组和供销小组。1952年,城关区的街道组织生产自救合作小组的,有六街的豆干组、米粉组、调味组、织席组和城关糕粉厂,五街的竹器组、铁器组,渔具组、麻索组;二街的粉片组;八街的木器组等。这一年,全县手工业总产值达到528.1万元。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手工业合作组织更是得到普遍发展。第一家响应号召走合作化道路的是农具生产社,从业人员12人,社员入社股金共人民币1千元,生产扁担、木犁、锄柄等农具。随后,水车组、木器家具组、铁器小组也相继成立,其他行业如竹器、织席、缝纫、皮革、壳灰、锅犁、木屐、锡器、文具、调味等都各自联合组成若干生产小组。1954年,有的合作小组又再合并扩大组成生产合作社,如铁器组与裕民货栈铁器小组合并,称为诏安县铁器一社,水车组、木器家具组扩大发展为水车社、家具社等。到年底,全县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达到20个,社员374人。1955年,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小组增至36个,社员人数1141人,社员入股股金计36600元,当年的流动资金也达31900元。
  这一年的4月,县成立手工业管理科,10月,又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简称手联社)筹备机构。这样,全县手工业既有直属手联社管辖的生产合作社、生产合作小组,又有乡镇办或街道(村)办的集体企业,还有一些个体手工业者和农民兼营的家庭手工业者。
  1956年,全县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绝大多数已参加不同形式合作组织的手工业者和其他个体从业人员,都热烈报名参加合作社(组),全县的手工业合作社组一
  下子增加到54个,社(组)员1643人,占手工业人数的93.2%。4月,县手联社召开诏安县一届一次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制定和通过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章程,选举了理、监事,正式成立了诏安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
  由于手工业合作高潮来势迅猛,广大社员是在锣鼓声中组织起来的,所以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准备不够,挂牌生产之后,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工场集中、服务网点减少。如农具修配,以往都是手工业者游乡串街上门服务,现在集中在一、二个工场,农民要修补粪桶锄头,都要到县城找半天。服装缝纫、小五金修配也有类似现象。为此,针对出现的问题,根据周恩来总理1956年1月30日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指示:“合作化以后,凡是不宜于集体生产,就应该保持分散生产的形式”和国务院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不要过早过急地集中生产和统一经营”,对手工业合作社(组)进行重新规划,增设服务网点,并独立核算工资,把大锅饭改为小锅饭;有些修配行业如铁农具、木器、小五金等,则仍按各人流动服务区域上门服务,既便利了顾客,又调动了社员生产积极性,使生产经营逐步走上轨道。
  由于合作化后,认真贯彻“勤俭办社”和“民主办社”方针,广大社组人员积极经营,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传统产品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57年,全县56家手工业社组的总产值,从合作化初期(1954年)的14.6万元增至129万元,相当于全县个体手工业总产值8.1万元的15.9倍。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郑舜清
责任者
周恩来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