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纪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165
颗粒名称: 全县“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纪述
分类号: F121.1
页数: 4
页码: 343-3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 诏安县 社会主义 改造

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1952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又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中央的这一论断,完全符合诏安当年的实际。我是1955年下半年,也就是在全县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时刻,从县文化馆调入县委互助合作办公室工作的。由于工作的关系,接触了合作化前后的许多事物,也目击了这一伟大的社会变革的全过程。时过几十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仍然感到十分亲切。
  诏安县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深入全面地宣传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提下进行的。1953年11月18日至12月10日,县委用20几天的时间,召开一次空前规模的三级干部会议,集中全县的区乡干部、小学教师和积极分子共2092人,认真学习、反复弄通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实质,提高了对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信心。紧接着在12月中旬,又在全县范围内组织1364队(组)、13000多名的宣传大军,掀起声势浩大的宣传总路线运动,使总路线的精神实质基本上达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不仅保证了国家实施对粮食和其他重要农副产品的计划收购和供应,为国民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而且为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使这一巨大的社会变革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长一些。早在1951年冬天,县委就按照毛泽东同志的“组织起来是农民由穷变富的必由之路”指示和党中央的“积极办好,稳步前进”的方针,“自愿结合,等价交换,民主管理”的原则,积极领导农民发展了一批小型、简单、季节性的临时互助组,然后由点到面,从少到多的逐步铺开,发展为常年互助组。同时,又派出办社工作组,先后在后林、含英、东峤、景坑试办了4个初级社,到1953年冬宣传总路线时,县委一方面通过不断总结由常年互助组转办初级社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在农村认真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剥削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阶级路线,实行“边整顿巩固,边提高发展”的作法,在全县8个区中积极引导农民试办了17个初级社(入社农户占总农户15%),使山区、丘陵和沿海等不同地区都有了办社样板。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已经组织起来的互助组和初级社,特别是20几个初级社,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增产,展示了互助合作道路较之单干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为了树典型、立样板,县委通过派出调查组,不断总结、通报先进经验,会议讲,广播讲,到处宣传。县委书记李振经,还亲自握笔给后林村的实现合作化取得全面丰产写了一本书。后林村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沈禹水,不仅被选为县人民政府委员,还光荣地参加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慰问最可爱的人。
  农民是最讲现实的。到1955年秋天,当毛泽东同志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发表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提出党的各级领导应当站在运动最前列,满腔热情地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立即引起广大农民的热烈呼应,办社的要求到处涌现。县委闻风而动,又及时召开三级干部会,坚决贯彻落实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批判和克服了各级领导的右倾保守思想,培训了2800多名办社积极分子和干部,分头下到农村,帮助各区、乡再培训了11400多名办社积干和700多名宣传员,面向广大农民大力宣传毛主席的指示,使90%以上的农户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理论一经群众掌握,走合作化道路很快成为众望所归的中心课题。一时,全县城乡到处热浪滚滚,广大农民敲锣打鼓报名入社。只有一个冬天,全县就办了948个初级社,入社农户达到87%,基本实现了农业初级合作化。这年虽然遭受严重的旱涝灾害和虫害,但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抗灾的能力增强了,使受害程度大大减轻,大部分初级社还略有增产。当时,县委曾进行过一次不同地区的抽样调查,在282个初级社中,水稻产量比上一年增产的占64.5%,平产的15%,充分说明了合作化具有更大的生命力。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展开,农村的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事业也相应发展起来。到1955年底统计,参加农村信用杜的农户达到81%,入社股金和存款较之1953年分别增加近3倍和4倍,供销合作组织更是遍及每个角落,村村都设有供销合作部和门市。农业合作、信用合作和供销合作三位一体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在纳入国家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得到空前活跃,有力地堵住了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膨胀。
  1956年,是诏安县农业合作化运动继续高潮的一年,也是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春天,通过党的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40条的宣传贯彻,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坚定,很快就涌现了户户报名、村村酝酿、社社申请加入或转办为农业高级社的风暴。县委顺应潮流、因势利导地实施“大胆放手,加强领导”方针,极大程度地支持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到春耕前,全县就有70.2%的农户办起了79个高级社,还有22%原来“看风”的农户也办起了305个初级社,实现了全县农业合作化。为了巩固和完善这种新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各级党委还不断进行整顿提高的工作,在各个高级社中配备了专管政治思想工作的副社长,建立了农业社会计辅导网,帮助各社搞好经营管理。在此期间,又有一批初级社转为高级社。到1957年底,全县的高级农业社发展到172个,入社农户达到总农户的95%以上,胜利完成了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西潭乡后陈幸福农业社社长陈糊,由于带领广大社员夺取了大幅度的增产增收,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被评为全国劳模。
  农业合作化给我县广大农村带来了深刻巨大的变化。社会秩序安然,人的精神奋发,村无小偷,户无懒汉,大家想的是社会主义,爱的是共产党,喊山成山,喝海成海。所有这些,为合作化后不久连续掀起的大干农田基本建设,修建港口渡堵港、三姑娘渠道、东西溪防洪堤等大型水利工程和开发万宝山,准备了充分的思想和组织条件。记得当时农村还涌现了大量的群众自已创作的民歌(当然有的是顺口溜和三句半),我们在工作中收录了不少。有这样2首比较形象地概括了农村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山歌不单靠声音,还要唱来意义深。
  合作化了一齐干,社会主义心连心。
  山歌未唱心先甜,总路线是好主张。
  只要跟着毛主席,山能移来海能填。
  (二)
  中国是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势必牵引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动作。早在宣传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就有一部分先觉的手工业者积极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经过自愿结合在1953年办起了第一家农具生产合作社和10多个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隔年,有的合作小组又合并扩大,成立生产合作社。到年底,全县手工业社组达到20个。1955年农业合作化高潮一掀起,手工业者也欢呼雀跃起来,合作社组增至36个,社(组)员1141人。此外,还成立了1个手工业供销合作社、21个供销合作小组。1956年,在农业高级化高潮的带动下,未加入合作组织的手工业者也争先恐后地加入各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和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组,到年底统计,已有93.2%的手工业者(1643人)走上合作化道路,全年的手工业生产总值比1955年增长了2成半。整个手工业战线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
  (三)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由于诏安地处闽粤交界,历来是军事要冲地带,频仍的战乱,使解放前工商业十分萧条冷落。解放后,人民政府在致力于民主改革、恢复经济的同时,大力贯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方针,使工商业逐渐复苏。1952年经过“五反”,工商业者普遍受到了一次守法经营教育,坚定了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经济事业的信心。到1953年宣传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央在制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同时,通过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的方法,不仅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而且有力地遏制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自由泛滥。在此前提下,诏安的个体商业劳动者(小商小贩)率先行动,自愿结合办起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走上合作化道路。农业合作化高潮掀起以后,工商业者认识到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根本的出路,便在“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改造”方针的指引下,积极酝酿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县委因势利导地在1956年1月成立对私改造办公室,着手进行具体部署。首先,在店员、座商、摊贩和街道干部中挑选培训了一批积极分子,分头深入商业基层进行宣传发动。接着,又派出对私改造工作队下乡下店,与工商业者一道学习政策,组织工商界先进人物现场说法,解除工商业者的思想顾虑,使其看到奔头,乐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一时,各行各业敲锣打鼓,捧着红彤彤的申请书或喜报,向县委、县府报喜。四都、桥东的工商业者还列队通过中山路,欢天喜地向全县人民表达接受改造的决心。最后,县委在中山公园隆重召开全县私营工商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庆祝大会。国家对所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工商业者实行“包下来”的政策,县委、县府按照“量才使用,适当照顾”原则,任命29名工商业者当门市部主任,还有6人经过地区私改办批准,任用为企业副经理或副厂长。对这些任用人员,县委都在全县干部、职工大会上宣布,在企业内召开全体职工大会欢迎,使他们干得安心,感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此后,县委又组织力量,对所有接受改造的工商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和经济改组工作,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地处理债权债务,确定国家偿还付息的年限和金额,兑现“赎买”政策。因此,广大工商业者都放下包袱,皆大欢喜,积极安心地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与广大职工一道搞好企业经营管理,使自己更快的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慕辉
责任者
毛泽东
相关人物
李振经
相关人物
沈禹水
相关人物
陈糊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