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的营养师——记县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沈多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156
颗粒名称: 农作物的营养师——记县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沈多尼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319-32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沈多尼同志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工作经历和贡献。
关键词: 沈多尼 农业 科技

内容

沈多尼同志,本县西潭乡东山村人,1965年7月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在东山县农业局工作,1980年调任诏安县农业局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现为农艺师、县政协第九届常务委员。
  30多年来,沈多尼同志在农业科技工作中刻苦学习,认真研究,为农业改革、科学用肥的推广工作做出一定贡献。
  沈多尼同志一直从事农业基础学科的研究,对土壤与肥料进行科学分析,寻求科学的肥料配方,再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要搞好这个课题,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是做好土壤的普查工作,掌握各种土壤类型和成份的数据,才能根据不同土壤的不同成分,以不同的肥料配比进行科学施肥,以达到“用肥得当、施肥合理”,提高土地生产率。
  1982年至1984年全县开展第2次土壤普查,他任土壤普查技术队的队长,负责技术培训和指导野外作业工作。他抓紧这个重要环节,带领18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技术员,头戴斗笠,腰背工袋,自带干粮,冒着严寒酷暑,走过16个社场,爬上山沟野岭,深入洼地滩涂,踏遍全县的山山水水,进行实地勘察调查,两年内完成野外调查土地面积188.95万亩,共挖剖面3862个,其中水田1808个,果地690个,茶果园818个,山林荒地818个,滩涂地20个,取回3362个土样进行化验,用常规方法分解、分析、测定土壤成分。1985年,他根据调查分析的内容,动手主编了一本约10万字的《诏安土壤》专著,印刷出版了2千册,分发有关单位参考。该书是对我县土壤普查资料进行提炼、编纂而成的,是我县有史以来第一本较完整的土壤状况的书籍,为我县农业开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沈多尼同志在完成土壤普查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配方用肥、科学施肥”的新课题。
  “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这句农谚充分说明了要使农作物多收成,就应该做到科学用肥、合理施肥。具体说,一要根据土质、作物情况,配方施用;二要施用方法得当,变漫撒为深施;三要农家肥与化肥搭配使用。他反复在各种土地段设置试验区,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壤,布置了5个试验项目135个小区的试验田,筛选出最佳的肥料配方,再推广应用到水稻16万亩、甘薯5万亩、花生1.5万亩、甘蔗2万亩、果树1万多亩,均获得成功。他就象一个农作物的营养师,为其调配最合理的“食品”。现在,全县所推行的配方施肥技术,就是由此得出的。
  科学施肥,不仅减少了化肥的用量,提高其使用率,降低了农业成本,又有利于保护地力,防止过度使用化肥而造成土壤板结和有机污染。事实证明,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应用不同的肥料配方施肥,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如在灰泥田上应用科学施肥技术,每亩可节省尿素7.3公斤,增产稻谷25.6公斤;黄泥水田每亩可节省尿素4.8公斤、增产稻谷30.2公斤。试想想,全县几十万亩耕地,如果都能科学施肥,那将发挥出多大的经济效益啊!
  沈多尼同志还参与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工作,又负责世界银行在我县“开发红壤”2期项目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为我县红壤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他在科学兴农方面获得的丰硕成果,先后得到福建省农业厅、漳州市农业局、诏安县委、县政府的多次表彰。1992年10月,被诏安县委、县府评为“县级拔尖专业技术干部”。
  沈多尼同志并不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他还想在有生之年,继续拼搏,为农业开发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江顺
责任者
沈多尼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福建农学院
相关机构
福建农业大学
相关机构
东山县农业局
相关机构
诏安县农业局
相关机构
诏安县政协
相关机构
福建省农业厅
相关机构
漳州市农业局
相关机构
诏安县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