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八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155
颗粒名称: 情系“八仙”
其他题名: 记县科委副主任郑兆钦
分类号: S571.1
页数: 3
页码: 316-318
摘要: 本文介绍了郑兆钦在福建诏安成功培育出国家名茶“八仙茶”的经历。
关键词: 八仙茶 培育 郑兆钦

内容

近年来,诏安乌龙茶新品种“八仙茶”引人瞩目。
  “八仙茶”培育者郑兆钦同志也因成绩突出,被破格吸收为中国农学会会员、福建省茶叶学会会员。一个科技工作者,为科技事业默默工作在边远山区,付出艰辛的劳动,终于成功地培育出列为国家名茶的新品种,赢得了声誉。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留下的是一行跋涉者深深的脚印。
  郑兆钦,1942年生,福建永泰县人,中共党员,县科委副主任,市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中共福建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
  1962年秋,郑兆钦毕业于福安茶叶专业学校,服从组织分配到诏安县秀篆乡茶叶站工作。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外,机缘也是十分重要的。郑兆钦安心于山区工作之后,因为工作需要,要经常上茶农家里作调查,讨教茶树栽培和茶叶制作技术。他想,秀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为什么不能培植出优良茶种来呢?他下决心要用毕生的精力培植出能与铁观音媲美的新茶种。
  在此后2年多的时间内,郑兆钦翻山越岭,跑遍全县160个产茶队,踏遍了诏安的山山岭岭。他攀登海拔千米以上的乌山,发现一株树冠直径8米多、高达6米的老茶树,他爬上点灯山顶,在坪林村的一块废圩石壁缝中,发现一株百年前遭山火焚烧后余生的茶树根部再生的新枝嫩叶……他记录下一条条的调查笔记,请教了数以百计的有经验的茶农,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他还查阅诏安有关的资料,证实了诏安县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从而坚定了他选定茶树栽培这个课题的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郑兆钦终于在当地的一个自然村的后背畲茶园中,从有性繁殖群体中观察到其中有20多株萌芽早、芽头密、长势好的变异茶树,然后加以精心培植。1965年春,他将这批茶树移植到茶站品种园中,并从中精选出3株优异的,迸一步观察它们的生态特征。他在茶园里熬过了二个年头的风风雨雨,终于在1967年春采制了第一批具有味香色佳耐泡特点的乌龙毛茶。翌年春,他再将这3株茶树分别进行单株采制加工作比较,筛选出出类拔萃的变异单株茶树。同年5月初,再剪取20支茶苗扦插于西潭乡八仙山下的汀洋茶场进行短穗育苗。为了对该茶树进行各种性状生态的全面观察对比,又同时扦插了安溪铁观音、毛蟹、菜葱、奇兰、梅占、武夷水仙和潮安凤凰水仙等7个良种茶苗。1969年春,这批茶苗又进行了移苗定植。
  十年动乱中,灾祸横流,郑兆钦苦心经营的茶苗也面临一场毁劫。他除了四处呼吁,还毅然奔赴汀洋茶场,同茶农一起,夜以继日地精心护卫,不少茶农也自发地为他站岗放哨,保护着这无私奉献的专家。
  “四人帮”垮台后,这些劫后余生的八仙茶苗也迎来了生命的春天。他这时的工作单位是县茶叶公司,距离汀洋茶场有38华里的路程,可是他总是风雨无阻地蹬着自行车去养护。每次他到达茶场,一搁下车就立刻到苗圃查看遮阴物会不会压在茶苗上,茶树是否被风吹折?接着又进行耐心细致的观察,作测定记载。当然,十几年来,汀洋茶场的技术员钟继春等人也紧密配合,积极协助管理,观察和记载有关八仙茶的数据,为郑兆钦所进行的此项科研项目提供了重要依据。
  郑兆钦勤奋研究培植八仙茶,二十年如一日。他不仅熟读了有关的理论,查阅了有关杂志资料,并且勇于钻研实践,虚心向有经验的茶农、技术员请教,终于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在初制八仙茶中,提出要根据不同季节、茶菁老嫩和气候条件,掌握好晒菁、摇菁、杀菁、捻、包、烘焙等工艺规程,才能制出优质茶叶。经过不断实践,他总结出焙制八仙茶的“二晒二凉、适度闷堆、促进发酵”要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相关性状观察对比、采制乌龙茶毛茶品质鉴定,“八仙茶”比其它良种茶树有越冬芽萌发早的特点。每年3月初萌发,清明节前后可采摘制,比同一地区同一田管的铁观音、毛蟹、梅占等品种可提前15-20天采摘,属早芽型;而最后一次采摘又可延迟25-30天,年芽梢抽长6轮左右,有效生长期为265-270天,营养芽伸育到“小雪”,一年可多采1-2轮。而且它的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病虫害较其它品种明显减少,而茶多酚咖啡硷和氨基酸含量高于其它良种,最适合制作乌龙毛茶。
  1986年11月初,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叶专业组詹梓金、林雅藩、王乾镐、李一金、朱寿虞、黄修岩等专家学者在诏安召开“福建省八仙茶现场鉴定会”,通过认真审评,一致认为,根据八仙茶的品质内在特性,采取相应的采制工艺,其品质特征表现是外形紧结,香气高爽(品种香显露),滋味浓厚,回甘耐泡,汤色橙黄明亮,有其特殊风格,可作为适制乌龙茶的新品种。1987年2月,“八仙茶”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颁发“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合格证书”。1987年7月1日,中国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对“八仙茶”提出审评意见。“香气清高,滋味爽口,内涵品质高雅”。现在,八仙茶已列入全国茶树品种区试,由福建省茶科所、广东省茶科所、湖南省茶科所3个科研单位负责引种研究。近年来,除本地区各县引种外,福建农学院、安溪、建阳等老茶区也引种试种。1988年,八仙茶选育获漳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星火计划成果铜奖。1994年春,还根据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通知,将八仙茶列入申报审定。1994年八仙茶入选由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总站编写的《中国名优茶选集》一书。初略统计,八仙茶已在闽、粤、湘、苏、桂5省54个县(市)种植55000多亩。诏安县已有八仙茶园24000多亩,1993年,年产八仙乌龙干毛茶9000吨,产值2300万元;1994年,产茶13000吨,产值3400万元。
  1995年6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下达审定意见是:“委员们认真审核了申报材料,材料齐全,数据可靠。该品种属小乔木大叶类,适于制绿茶和乌龙茶,香气高、品质优,产量较高,抗寒性较弱,符合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福建、广东等省及相似茶区推广。”并获得合格证书。1995年5月,八仙茶又获得中国茶与瓷文化展评审委员会颁发的“中国新名茶”奖。
  “八仙茶”的培育成功,其中有各级领导、同行专家的心血,更有郑兆钦同志辛勤劳动的汗水。他的劳动成果,得到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赞赏和肯定。1987年,他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被列入漳州市第一期(1983-1992)和第二期(1993-1995)市管专业技术人才,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还被评为高级农艺师。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惠聪
责任者
郑兆钦
相关人物
钟继春
相关人物
詹梓金
相关人物
林雅藩
相关人物
王乾镐
相关人物
李一金
相关人物
朱寿虞
相关人物
黄修岩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福建省茶叶学会
相关机构
诏安县科委
相关机构
诏安县政协常委
相关机构
福建农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