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寓乐写文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150
颗粒名称: 苦中寓乐写文史
分类号: K295.7
页数: 2
页码: 305-306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参与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关键词: 诏安县 文史资料 写作

内容

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是1982年3月成立的,随后便编辑出版了《诏安文史资料》。由于我解放前比较关注地方大事,年久月深颇积累了不少史料,《诏安文史资料》的创办,正好迎合了我的心愿。开始,我试写了几篇稿件,投寄后都不适用,直到1983年的6月15日出版的第4期,才发表了我与沈顺宝、沈顺添合作的《抗日期间日寇侵扰我县纪实》一文。以后,几乎每期都有我的作品发表。这些文章是:第5期的《诏安近百年潮剧班史略》,第6期的《诏安汉剧话沧桑》,第7期的《本县木偶戏沿革记略》(与舜天合作),第8期的《东湖事件》(与陈士培合作),第9期的《先祖父谢锡璋绘画生涯记略》《丹青不死的花鸟画家沈汉桢先生》(署名文友),第10期的《民众教育馆的沿革及其活动》和《“兰生”号鞋厂的发展和变迁》(沈兰生口述),第11期的《抗战初期国民党诏安当局的战时宣传》(署名许发),第12期的《诏安县国民兵团建立前后》(与沈若霖合作),第13期的《诏安盐务史略》,看来收获不少,体会也深刻。回想起来,除了认真研读各期文史资料,了解编辑意图外,我还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所写的稿件力求真实性,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既不贬低,也不拔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缩小也不夸大,这样才能还他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事实。
  二是对掌握的素材要反复推敲,不厌其烦,搞不清楚的绝不乱写。例如写《诏安近百年潮剧班史略》时,我为了了解《梅福兴》班的史实,还自费乘车到梅洲村去调查核实,把情况弄个一清二楚。了解《顺盛班》名旦“红毛旦”的历史时,我连续三次步行到桥东林都村访问她。我见她卧病在床,不时吃力地咳嗽咯痰,还买了止咳药让她服下,使她很受感动,给我谈了不少史料。翌年,她就病故了。所以我想,对待一些史实,如果不抢时间采访,知情人一去世,就再也找不到了。1986年秋,我为了补充“东湖事件”的材料,还到西潭上陈村访问94岁的老农陈旺和当年一家被杀害两命的遗属陈金凤(女),终于找到了比较可靠的生动史料。深入采访是苦中寓有一种精神乐趣,我常常这样做,收效可不小。
  三是要争取得到编辑的信任和支持,初稿完成后,要认真听取编辑意见,耐心的修改。应该说,《诏安文史资料》的历任主编、编辑都是认真负责的,他们为诏安文史资料的钩沉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特别是自1991年以来,由于主编及时向文史征集员通报上级指示精神,还连续编印有关理论资料和征稿百题提纲,提供征集员学习,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所以使征集员都心中有数,知道了写什么和怎么写,而且每期都开辟多种栏目,主次分明,既突出主题,又兼顾其他,使《诏安文史资料》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越办越起色。
  (作者系政协文史征集员)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谢淇
责任者
沈顺宝
相关人物
沈顺添
相关人物
陈士培
相关人物
谢锡
相关人物
沈汉桢
相关人物
沈兰生
相关人物
沈若霖
相关人物
陈旺
相关人物
陈金凤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