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事要闻辑录(续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135
颗粒名称: 地方史事要闻辑录(续二)
分类号: K295.7
页数: 16
页码: 222-2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1931年至1940年的重大事件。
关键词: 诏安县 地方史事

内容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
  1931年(民国20年,辛未)
  1月
  △国民党军队加紧“围剿”老苏区。中共饶和埔诏县委为粉粹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封锁,派县委委员张崇到马坑发动干部群众以股份集资的办法,创办马东乡消费合作社。
  2月
  △中共饶和埔诏县委委员余丁仁、谢卓元在秀篆石东成立武装游击队团部,着手训练赤卫队。
  3月
  △中共潮澄饶县委为发展敌后游击区,派吴金,卢胜率潮澄饶澳武装部队140多名战士开抵我县五通。
  春季
  △天花流行。西潭、太平地区小孩死者无数。
  5月
  △鼠疫流行。尤以员林、许寮一带乡村为甚。
  6月
  △国民党武装漏夜包围埋在南陂“文圃”学堂的中共饶和埔诏县委机关。县委书记刘锡三在突围时负重伤。
  △上旬,含英、仙塘、洪洲、牙头一带发生螟灾,早稻损失严重。
  夏季
  △中共饶和埔诏县委在石下村召开扩大会,研究开展夏季斗争问题,作出“发动群众开展抗租、抗捐、抗税、抗债,深入分配土地,扩大游击战争”决议。
  8月
  △国民党当局策划成立饶和埔诏“剿匪”司令部,采取“联合作战,集中对付”战术,强迫苏区群众“移村、并村”,进而实行“毁村”,妄图一举扑灭闽粤边区的革命火种。
  △县创办乡村师范养成所,址在北关何秋爷楼。
  △县创办城西小学。
  △县电信局由桥东溪雅村,迁到中山公园边办公。
  9月
  △秀篆石下、磜头科等村成立苏维埃政府,组织农民协会,公布土地法,开始分田。
  △国民党饶和埔诏“剿匪”司令部调广东黄南鸿部配合下割等地“乡团”共2000多人枪,分四路“围剿”石下、磜头科一带苏区。游击队、赤卫队联手反击,双方损失严重。
  10月
  △国民党县政府开征公路捐。
  12月
  △县辖内行政区域改制。闾邻改称保甲,配保甲长,以若干保为一联保,设联保办事处,若干联保为一区,设区公所。从保到区,层层设置武装警卫队。
  △国民党四十九师在诏安设立云、诏、东行营,林学渊任主任。
  1932年(民国21年,壬申)
  2月
  △国民党县政府开征救国捐。
  3月
  △饶和埔诏县苏维埃政府第3区赤卫队,先后出击饶平新丰、诏安秀篆的国民党联防办事处。
  春季
  △天花继续流行。
  4月
  △饶和埔诏县委书记刘锡三从闽西南特委返回。
  △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挥师东进,一举攻克漳州城,国民党四十九师败北退抵诏安。
  5月
  △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完成宣传、扩红、筹款任务后,实行战略撤退,返回中央苏区,张贞闻讯后又率队离诏返漳。
  △在工农红军进漳的大好形势鼓舞下,饶和埔诏苏区进一步扩大,石下、大北坑、竹头背、长寮一带陆续成立苏维埃政府。
  6月
  △潮澄饶澳武装、闽南红三团一分队先后开抵官陂马坑。
  △鼠疫继续流行。
  秋季
  △公立丹集小学改称第一区县立集英小学。
  △全县干旱严重,秋收作物普遍受害。
  9月
  △国民党饶和埔诏“剿匪”司令部调兵遣将“围剿”官陂五通一带苏区。
  10月
  △中共潮澄饶县委领导的红三大队开抵月港一带活动。潮澄饶县委书记张敏,潮澄饶五支队政委吴金与一批工作人员,也不时潜来月港作群众工作。这是潮澄饶县委“从外围巩固根据地(凤凰山),发展诏黄边区战略”的具体实施。
  △张崇、余丁仁率领的饶和埔诏武装游击队,从饶平白花洋开抵下割、南陂一带活动,作巩固苏区工作。
  1933年(民国22年,癸酉)
  1月
  △4日,国民党诏安县长何实军离任,缺由林启濂(福建闽侯人)接。
  △7日,广东驻军奉命“进剿”五通一带苏区。
  2月
  △中共饶和埔诏县委书记刘锡三,在饶平长教乡养病时又遭国民党军队袭击,最后壮烈牺牲。
  △12日,国民党诏安县长林启濂离任,缺又由何实军接。
  3月
  △12日,国民党十九路军2个连进驻诏安。15日开拔到湖内,在围捕亦匪亦军的沈东海中纵火焚毁九侯寺过半。
  春季
  △县教育局改称教育科。
  △县电政局改称电信局。办公地址改迁灰窑头。
  △县举办首次中小学体育运动会。
  △云诏、诏黄2公路干线和诏和公路完成路基工程。地方一部分官绅乘机合股承租12年诏和公路权,并成立诏和汽车公司,购进一辆汽车经营县城至龟头客运业务。云诏、诏黄2公路不久亦相继通车至梅洲和分水关。
  △天花蔓延。尤以四都、秀篆2个地区为重。
  5月
  △鼠疫蔓延。
  6月
  △潮澄饶县委继续扩展八仙山地区革命工作。坪路成立武装赤卫队。
  8月
  △潮澄饶县委打通从广东凤凰山到乌山的游击通道,为日后革命力量的转移准备了条件。
  △国民党驻粤军队罗石盘一部,串联诏饶边境的地方乡团进犯秀篆石下、炉坑、磜头一带苏区,烧杀奸淫,无所不为。
  △14日,秀篆古寺清凉庵被国民党军队黄南平部焚毁。
  9月
  △会道门官陂“忠义堂”劫掠饶平水尾村群众勒款事发,驻饶陈济堂部出动官兵2000多名到官陂肆行掳掠。
  △6日深夜,沈东海率队进攻县政府和第一区公所未遂,连夜遁逃。
  △国民党四十九师黄南平营“围剿”秀篆石下苏区,捕杀群众4人,焚屋130多间。
  △30日,“闽变”后成立的“福建省人民政府”派杨伯凯(四川荣昌人)来任诏安县长,原县长何实军免职。县政府改称“诏安县人民政府”,竖上边红下边蓝、中嵌一五角黄星的“中华共和国”国旗。我县进步人士、知识青年和诏安中学学生群起响应,组织“诏安县革命大同盟”支持新政权。
  11月
  △上旬,诏安中学学生罢课,召开“声讨学阀大会”,会后押校长(吴竹仙)游街示众,高喊:“打倒学阀!”“打倒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
  △闽南革命力量积极利用“闽变”有利时机,向云、和、诏推进,打通了与饶和埔诏县委的联系路线。
  △秀篆山区晚稻作物发生红头虫害,损害严重。
  12月
  △饶和埔诏县委委员余丁仁拐道饶平入深湖发展革命武装。
  △“闽变”失败。十九路军18日撤离漳州,我县县长杨伯凯亦卸职离去,当夜,沈东海声称奉国民党闽南讨逆军第4支队令率队占据县城。
  △16日,国民党闽南讨逆军张正、胡捷部入诏。
  △21日,“讨逆军”委沈剑秋(本县人)任诏安县长。县府改称“诏安县政府”。
  △“闽变”后不久,国民党当局曾开列一份黑名单,要逮捕所谓与此有关的林仲姚、郑觉先等12名,后经县商会长沈少月从中斡旋而罢休。
  △22日,沈东海部被收编入县保安队,他充任保安大队长。
  △闽南讨逆军离诏入云。
  △县政府内编机构变动:一科改称总务科,二科改称财政科,三科改称教育科,并增设县府秘书一名。城区同时设立“城厢警察所”。
  △国民党县党部全面登记党员,结束时公布,全县有国民党员420人。
  1934年(民国23年,甲戌)
  1月
  △诏安县革命大同盟被国民党当局强行解散。
  △县府仍委吴竹仙任诏安中学校长。
  △11日,县增设财政委员会接管全县捐税,同时开征闽南讨逆军第4支队军需捐。
  △29日,国民党闽粤赣湘剿匪司令蒋鼎文签署委任郑斌(浙江平阳人)为诏安县长。沈剑秋离职。
  2月
  △坪路、旧宙、搭桥等村成立农民协会和妇女会。
  3月
  △县长郑斌离职,缺由王沣(福建长乐人)接。
  △城厢警察所改称诏安县警察所,配齐所长、巡官、警长等人员,同时成立诏安县警察大队,由县长兼任大队长,下设2中队,拥有人枪近百名。
  △天花继续流行,山区尤剧。
  4月
  △鼠疫继续流行,以白石、汀洋至景坑、江亩坑一带为甚。
  △21日,为打通凤凰山——八仙山——乌山游击走廊,潮澄饶红三大队、饶和埔诏武装游击队兵分3路,发起第3次攻打黄牛山的战斗,歼灭了阻挠革命的拦路虎——沈之光反动迷信集团。
  △26日,城区鱼商群起痛击勒索“海味捐”的办事人员,遭驻军残酷镇压,并赔款1千光洋。
  5月
  △中共闽粤边特委成立后,经过潮澄饶红三大队的来回运动,终于打通了闽粤边区的通道。
  6月
  △国民党诏安县当局将第6区划为重点“清乡”区。
  △风雨成灾。溪东新起寨溪岸被冲决口。
  7月
  △闽南红三团第4连和教导排160多名战士,突破重重障碍,从云霄车仔圩挥师进抵我县进水、公田,与潮澄饶红三大队、饶和埔诏游击队会合,完成开辟乌山革命根据地任务,使闽粤边特委与潮澄饶、饶和埔诏2县委取得联系。
  △担负沟通闽西南特委与闽粤边特委联系通道的闽西红九团,上旬自广东大埔出发,沿闽粤边扫除障碍,于中旬胜利到达我县秀篆石下,在清凉庵旧址与潮澄饶红三大队、饶和埔诏游击队会师。
  秋季
  △县教育会改组,各行政区亦同时成立教育会。
  △“诏安县立初级中学”易名“诏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诏安县乡村师范养成所”同时并入。
  △“诏安县新生活运动促进委员会”成立,旨在推行蒋介石提出的新生活运动。
  9月
  △中共饶和埔诏县委机关转移到赤竹坪。由于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剿”,饶和埔诏县委的困境愈来愈大,活动地盘日益缩小,此时只剩下1个县委直属中心区(即一区。范围包括秀篆、官陂一带)和第2区(包括饶平的九村和大埔的百侯),共13个支部。
  △闽南红三团和闽西红九团为帮助饶和埔诏县委开拓新局面,坚持在秀篆隔背一带活动。
  12月
  △国民党县政府开始查编全县户口。
  △饶和埔诏县委在潮澄饶红三大队的帮助下,在马坑赤竹坪一带发动群众分田。
  △经中共闽粤边特委决定,组建乌山独立营,营长卢胜,政委吴金,全营500多人。
  冬季
  △中共潮澄饶县委的根据地凤凰山陷落,县委随红三大队经青龙山入八仙山,然后转上乌山立足。尔后,向饶诏边境和诏安溪东一带开展工作,发展游击区。
  1935年(民国24年,乙亥)
  1月
  △由沈桐浦、郑捷先创办的“大同派报社”开业。由于该社派送的都是进步的报刊,所以对传播新文化、新思想起积极的社会作用。
  △饶和埔诏“剿匪”司令部调兵遣将“围剿”五通、马坑苏区。
  2月
  △国民党第八十师李树棠、宋安部以铲除鸦片烟苗为借口,开抵梅洲敲诈勒索,引起群众持械抗暴,后遭血腥镇压,死伤多人,最终还被罚巨款才息事。
  △乌山独立营在靖和埔苏区的埔尖山消灭沈东海部1个营。
  春季
  △中共饶和埔诏县委书记赖洪祥病故。闽粤边特委下令改组饶和埔诏县委领导核心,由许其伟任县委书记,张崇、余丁仁分别担任组织部长和宣传部长。
  △国民党军队在“围剿”中继续推行“移民并村”政策,使饶和埔诏县委转入黄秋坑、尖岽子一带游移。
  △“诏和汽车公司”并入“漳龙公路局”,改称“龙诏汽车公司”,开设诏安——漳州、诏安——黄冈班车和诏和公路的诏安——太平班车。
  △天花流行。
  3月
  △国民党闽南当局纠集云、和、诏3县兵力进犯乌山革命根据地,一连封山烧山14日。
  4月
  △全县人口查编工作结束,计38226户、195821人,比1921年普查人口额增加45000人。各区、保增设户口册。
  5月
  △国民党诏安县长王沣离职,缺由朱耀琨(浙江永康人)接。尔后,县府总务科改称民政科,并增设建设科和军法承审员。诏安县警察所亦同时改称“诏安县警佐办公室”。
  夏季
  △城区地方士绅筹款1000光银,于南门内王庙创办一所地方医院。不久,又因经费拮据停办。
  △国民党诏安当局强令关闭长埔圩场,责成16家店铺搬家,旨在断绝红军游击队采购物资。
  △鼠疫流行全县。
  7月
  △中共闽粤边特委决定,在乌山成立饶诏临时工委,张敏任书记。
  △石下、马坑、赤竹坪等村第2次成立苏维埃政府。
  8月
  △坪路、搭桥等村秘密成立农会。
  △长埔秘密成立红色自卫队。
  秋季
  △中共闽粤边特委召开首次党代会。饶和埔诏县委许其伟、余丁仁、谢卓元、张华云等参加。
  △诏安县教育会成立“诏安各界筹补积欠学校教育经费委员会”,聘请潮汕“三正顺”潮剧班来县演出,门票收入权充各校经费。
  △霍乱流行。
  10月
  △国民党军队第八十师2次进犯饶和埔诏苏区和乌山革命根据地,到处推行“三光”政策,并进一步严密保甲制度,宣布实行“连座法”和“10条禁令”。
  △乌山地区的红军、游击队,贯彻闽粤边特委“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指示,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对付来犯之敌,对根据地周围的反动地主也进行打击,进一步扩大政治影响。
  11月
  △中共闽粤边特委受外来影响,在革命队伍内部开展“肃清社会民主党”运动,使许多革命干部群众蒙受不白之冤,有的还惨遭杀害。
  △诏安盐场归漳州盐管站管理,诏地改设食盐检定所。
  12月
  △潮澄饶红三大队并入乌山独立营。
  △国民党军队继续“围剿”乌山革命根据地。
  △诏安县国民党部开办“特许入党”登记,吸收8名新党员。
  △国民党的联保办事处改称乡(镇)公所。
  1936年(民国25年,丙子)
  1月
  △饶诏临时工委在白路盆、樟老树、下溪尾建立的“朱花队”改称“赤卫队”。
  △国民党第八十师1个团在公田以“通匪罪名”捕去125名无辜村民到云霄监禁,勒索巨款后才予释放。
  2月
  △潮澄饶县委在诏安城区建立1个内线工作组,任务是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搜集情报和给游击队采办输送枪技弹药与医疗药品。
  春季
  △国民党诏安党部大量吸收新党员。
  △福建省银行在我县开办一个金库。
  △天花继续流行。
  夏季
  △鼠疫在全县流行。
  7月
  △县府当局出动保安队武装,在搜查“大同派报社”的同时,分头搜捕“大同派报社”人员和与之往来的被暗中列为“政治嫌疑犯”的知识分子,先后被捕的有郑捷先、涂屏南、郭荫松、沈桐浦等进步知识青年。这是诏安新文化运动史上的一件大案。
  △国民党诏安县长朱耀琨离职,缺由宛方舟(湖南新化人)接。
  △国民党诏安县政机构变更。县政府设总务办公厅,下又设秘书室,增设禁烟科,民政科增设兵役股,建设科增配1名技士。全县原来划分的6个行政区缩编为4个行政区,分辖32个联保、256个保。
  △国民党“诏安县财务委员会”撤销,成立“诏安县经征处”接管其职能。
  8月
  △1日,发生台风,暴雨成灾。
  △县立城西小学并入县立城北小学,原址改设分校。
  秋季
  △霍乱流行全县。
  9月
  △中共闽粤边特委决定,撤销饶和埔诏县委,成立云和诏县委,书记张敏。设4个区。县委机关埋藏在进水、坪水、月港一带。
  △国民党军队进犯进水。
  10月
  △全县遭受台风袭击,暴雨成灾。
  12月
  △云和诏县委先后在白水蛇、樟老树、北蔗和仙人石建立交通站。
  冬季
  △国民党县政统治机构调整:警佐办公室撤销,仍沿称警察所;司法公署改称司法处,司法委员改称审判官。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民国26年,丁丑)
  △基督教在城区的中山路和农村的林头、四都、梅洲扩建新教堂,全县有136户入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南侵。原靠南洋支持的诏安县天主教,经济来源告断,神父出走漳州谋求出路,教堂被国民党驻军占为营房。
  春季
  △国民党县党部的执监委员会改称党务指导员办事处,改常务委员为指导员。
  △天花继续流行。
  夏季
  △中山东路通沈厝市地段辟建新路面。
  △一批从外地回乡的大中专学生,团结一部分教师成立“诏安旅外回乡服务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不久,国民党县当局成立“抗敌后援会”,硬要将“服务团”归并进去,实行统制,由于宗旨不同,“服务团”未能同意,遂被迫自行解散。
  △国民党县当局复设地方医院,址仍在南门内王庙。
  6月
  △鼠疫继续流行。
  7月
  △上旬,全县发生风水灾。
  △16日,国民党诏安县保安队沈东海部,武装包围正在月港召开的云和诏县委扩大会议,当场枪杀了县委委员罗贵炎,其余包括闽粤边特委代书记张敏在内的11位云和诏县区委领导人全部被俘,4天后被枪杀于良峰山东麓的虎咬巷。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被迫宣布全民抗战的第10天发生的“月港事件”。
  8月
  △中共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派丘金星、谭震林带领红八团1个加强排入乌山,伺机消灭了国民党驻公田的云和诏办事处张建雄部。
  △中旬,中共闽粤边特委改称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尔后,中心县委派1个加强连到乌山,帮助云和诏县委恢复工作。
  △县立幼稚园址移沈公书院。
  △国民党诏安当局成立的“抗敌后援会”,设侦查、宣传、募捐、慰劳4个团,并出版抗敌旬刊。
  9月
  △国民党实施征兵制,规定男子20至25岁为适龄服役壮丁。县府兵役股扩编为兵役科,各乡(镇)、保也增设兵役队。
  △县府在全县范围内整编保甲,取消“独立保”,将原设256个保调整为236个保。
  10月
  △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南委”)派朱曼平、卢叨到乌山恢复云和诏地区工作。
  △下旬,“漳浦事变”后重新集结整编起来的原闽南红三团1个连,由卢胜带领抵达乌山,逐步开拓坪水至月港、坪路一带工作。
  △闽南红八团1个排运动到乌山后,南委决定留下1个班在云和诏地区帮助工怍。
  △全县遭受台风袭击。
  12月
  △福建省银行派员到我县筹建“福建省银行诏安县分理处”。
  △下旬,通过共产党闽南组织的多方努力,闽南国共两党“和平谈判”终于达成协议,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局面。
  △闽南地区300多名红军、武装游击队在平和坂仔集中,改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团长兼政委卢胜,参谋长王生。
  1938年(民国27年,戊寅)
  2月
  △25日,我县知识青年涂屏南(涂峰)、林士本(林晓)、陈松茂(陈昂)秘密到龙岩白土新四军二支队后方留守处参军,随大军北上抗日。
  3月
  △龙磜、公田、林畲3个中共支部相继成立。
  △天花继续流行,山区小孩死者无数。
  春季
  △福建省银行诏安分理处正式成立,开始经营业务。
  △县立幼稚园并入丹诏小学,址移黄厝祖祠。
  △遵照国民党政府颁布的《非常时期征集国民兵役抽签及实施办法》的规定,国民党县政府兵役科改称军事科,下设军事、组训、兵役3股,应征兵役年龄改20至30岁为甲级兵役,31岁至40岁为乙级兵役。全县每月应征壮丁160名入伍。
  4月
  △我县第2批知识青年陈文平、林楠、许沙洛、谢世杰秘密离诏,前往龙岩白土新四军二支队后方留守处参军;因部队已开赴皖南前线,无法赶上,由闽西南特委决定留在二支队留守处学习,然后根据革命的需要,派回住在平和碧野村的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分配工作。陈文平、谢世杰搞农民运动;林楠、许沙洛到列宁小学任教。学期结束后,林、许2人又受命潜回诏安县城搞地下活动。
  5月
  △乌山地区普遍成立民兵组织。
  △国民党县当局在革命基点村整编保甲、整顿社训和清查户口,实施“联保联座”办法,并强迫庙刀、楼仔一带乡村的群众向外移民。
  6月
  △国民党政府推行消极抗战的“焦土”策略,我县东接云霄西连分水关的公路都被破坏,主要桥梁通济桥亦遭炸毁。
  7月
  △全县发生风水灾害。
  秋季
  △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复名县立初级中学。
  △县立城北小学原设于西关的分校,实行单独建制,称县立城西小学。
  △霍乱流行。
  8月
  △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派刘长富潜入诏安县城筹建地下党组织。先发展林楠、许沙洛、沈秋生、林士彬4人入党,经中心县委批准成立中共诏城支部,林楠任书记,沈秋生、许沙洛分别任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支部成立后,在中心县委直接领导下,充分利用闽南国共合作的有利时机,广泛团结工人和知识分子,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青年学生中组织文艺研究会,出版《文艺旬刊》,诏中诏师的党小组还相继出版《晓角》和《血铲》壁报,在城东小学组织“儿童救国团”和以城东小学学生为骨干成立“诏安孩子剧队”。
  △诏城地下党支部经过上级组织批准,在“回乡服务团”被迫解散的基础上,以地下党员为骨干,广泛吸收社会爱国人士组织“抗战青年社”,作为党领导的一种公开活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形式。
  △县地方医院与县戒烟所合并,组建诏安县卫生院。
  12月
  △国民党县当局成立“诏安县征兵协会”。
  冬季
  △国民党县党部进行党员“总报到”工作,结合整顿基层组织。“报到”结果,全县拥有国民党员333名,划为28个区分部。
  △国民党县党部暗中成立“中统CC”组织,公开称“党务调查”。
  △青年党开始酝酿成立组织,但未成胎就遭国民党军警的百般刁难而流产。
  1939年(民国28年,己卯)
  春季
  △国民党县政府秘书室增设会计、统计、军法、书记、户籍五室。
  △县教育会改“委员制”为“理事制”。
  △县立城西小学和幼稚园停办。
  △天花继续流行。
  3月
  △国民党县当局在城区成立“诏安县妇女战时教育推行委员会”,由教育科长郭新香兼任主任委员,省派妇女教官黄淑珍任总队长。
  △国民党县当局成立“诏安县保训合一干部训练班”,轮训基层人员。
  △国民党县当局成立“诏安县公共体育场建筑委员会”,择址西校场营建公共体育场。
  4月
  △诏城地下党支部经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批准,划分为社会、学校2支部。
  6月
  △25-26日,日机2批入侵我县轰炸,先后投弹6枚于黄厝厝祖祠、丹诏小学礼堂、中山路南边和六爷楼等地,炸死炸伤群众3名。
  夏季
  △县内铁、糖、油,渔、青果、柴炭、电船、杉木8个行业成立同业公会。
  △县商会改委员制为理事制。
  7月
  △15日,日机自上午6时许至下午6时许,轮番入侵县城扫射轰炸,先后投弹16枚,攻击的目标集中于县府周围,炸毁民房44间,炸死炸伤群众4名。
  △16日,日机入侵县城轰炸,投弹3枚于丹诏小学,炸毁校舍9间。
  8月
  △上旬,发生风水灾。
  △27日,日机于梅洲投弹2枚,炸死2名群众。
  △因日机侵扰轰炸频繁,城区各小学停课。
  9月
  △3日,国民党县当局继续推行“焦土抗战”策略,强抽民工拆毁县城城垣。
  △4-5日,暴雨成灾。
  秋季
  △霍乱继续蔓延。
  △发生虫灾。
  11月
  △国民党县长宛方舟离任,缺由陈荫祖(四川宜宾人)接。
  △15日,日机入侵我县投放传单。
  △17日,日机入侵我县投放传单。
  △30日,晚上8时,在飞机低空掩护下,汉奸黄大伟、林知渊率日伪军400多名攻陷分水关。
  12月
  △1日,日伪军分2路进犯诏安城。下午2时,县城陷落。
  △3日,日伪军一方面构筑良峰山和城区周围工事,一方面着手搜括地方渣滓成立维持会,由汉奸提乾元(1925年曾任诏安县知事)任县政委员长,沈铭九(总务科长)、郑邦彦(公安局长)、沈迪三(商会长)、林升玉、许镜堂、沈丹九、徐雨巷、陈少阶等为县政委员。
  △6日,国民党武装部队配合地方团队,兵分3路反攻敌占县城,激战至夜,迫使日伪军从海路溃退出境,县城遂告收复。
  △7至11日,日机轮番入侵县境轰炸扫射,共投弹66枚,炸死炸伤群众37名,炸毁房屋60多间。
  △国民党政府在全县人民的协助下,先后逮捕20多名汉奸归案。13日,郑邦彦等12名于下午4时被斩首示众。
  △闽南国民党保安队配合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大举入侵乌山革命根据地。
  1940年(民国29年,庚辰)
  1月
  △云和诏县委贯彻闽南特委提出的“隐蔽地掌握群众,教育群众,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方针,在乌山周围建立生产单位,实行干部“埋藏生产”。
  △24日,国民党第二十师执行福建省主席陈仪命令,同诏安县长陈荫祖一起行动,以通敌嫌疑罪名,先后逮捕了县保安大队长沈东海及其部下人员14名。几天后在西校场召开宣判大会,毙掉8名爪牙,其余解押平和监禁。不久,沈东海与其心腹干将沈俊民被毙于平和,其余4人保释。
  春季
  △国民党县党部“党务指导员办事处”改组,指导员改称书记长。
  △国民党县当局开办“地方行政人员训练所”,分期分批训练乡镇人员、保甲长、乡民代表。
  △泥水、木匠2行业工会合并称建筑工会。拖挽、竹篾2行业工会成立。
  6月
  △11日,日机入侵甲洲,投弹5枚,炸毁渔船6艘。
  夏季
  △全县行政区域的建制改联保为乡(镇),原32个联保缩编为22个乡(镇),归属4个区。其中城区划分为城内、西南、东北3个县直辖镇。
  △县警察所建制升格警察局,内设总务、行政、司法3股;还在怀恩、四都、西潭、官陂设4个警察所,在梅洲设警察分驻所,在太平、老虎关设派出所。
  9月
  △国民党县政府增设田赋处,并改田赋征收银币制为实物制。
  △3日,日机入侵县境轰炸,投弹6枚,炸死群众2名。
  △从新四军清假回来的涂屏南(涂峰)被国民党警察局逮捕,最后被杀害。(未完)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慕辉
责任者
许沙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