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营管理好万宝山的回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130
颗粒名称: 太平经营管理好万宝山的回忆
分类号: TQ33
页数: 3
页码: 214-21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太平公社在开发万宝山后如何搞好经营管理的情况。
关键词: 诏安县 太平公社 经营

内容

1959年,太平公社大规模开发万宝山,一年实现开山种果、竹、林、油茶4万亩,被翌年1月前来我县视察的省委第一书记叶飞所肯定,称这是“一种可贵革命作风”,向全省发出大兴“太平之风”的号召。一时,各地开发万宝山风起云涌,“太平之风”席卷八闽大地。对于诏安历史的这一进程,笔者虽曾写过回忆文章,刊于《诏安党史资料通讯》和《漳州党史通讯》,但对大规模开发万宝山以后如何搞好经营管理,却远远没有涉及。时过30多年的今天,让我们冷静地进行科学分析,万宝山开发后,特别当时面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中央发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指示的情况下,确实是有许多文章可作的。现就记忆所及,略述于下。
  以短养长 长短结合
  万宝山开发后种什么,这是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当时太平公社各个大队是根据其主客观条件,如山地坡度、土壤、经营习惯、群众要求以及劳动力、耕地等情况,确定以一种或数种作物为重点,结合发展其他作物。新营大队有种竹的习惯,大部份农民能编竹器,便以种竹为主,结合种植柑桔、柿子和其他杂果。白叶大队种植竹、柿、柑桔历史悠久,则采取三种作物并重,积极发展。大布大队的点灯山,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而疏松,宜于种柑,便就近向走马塘大队取经,搞“柑桔上山”,结合发展其他水果。景坑大队则大种杉木和凤梨。种植重点作物时,他们一般都通过统一规划,因地而异,能连片的就连片种植,不能连片的就逐山逐片定植,这样做,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由于林果的生长期较长,要几年或十几年才能得利,所以又总结以往“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经验,实行果林套种,林粮间种,或者先种粮食后种林果。有的林间林(竹林间种桉树、松柏),有的果套果(柑桔套凤梨,柿子间柑桔),有的果树下套种番薯、花生和豆类,有的果园坎种瓜豆、金针、鱼藤草,还有的在新垦的山地上种早稻、番薯、木薯或者种花生、豆类、瓜菜。记得我曾在1960年9月到太平公社转了一圈,看到的是野山岭种出了山稻和山番薯,荒山坡变成了油茶田;林果竹一片苍翠,万宝山百物争春。据当时逐级统计,全社早季在山地扩种和套种的半年生或一年生的粮食、油料、香料、染料和其他经济作物有25000多亩,已收获200多万斤,价值20万元以上(当时价格)。其中如新营大队种的100多亩山稻,收获50多亩5000多斤。全社4月间突击种植5000多亩山地番薯,到8月底收获了30多万斤;种植900多亩山地花生,每亩平均也收成60多斤,全社在山地扩种、套种的木薯、高粱、玉米、芋头、瓜、菜、豆、生姜、丁香罗勒、木豆、巴豆、金针、黄麻、甘蔗、薏米、薯莪、鱼藤草等等作物一共14000多亩。这些,对于增加社员收入,缓解灾荒问题,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农忙耕田 农闲治山
  事物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当时,在贯彻“以粮为纲”方针时,有的地方便只顾抓粮食,而挤掉其他经济作物,太平公社却始终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对耕田和治山作了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既以主要力量抓好粮食生产,又在治山中开展多种经营,还搞“以山养猪、以猪养田”,使农、林、牧、副得到全面发展。具体作法,一是在时间安排上,实行农忙以耕田为主,农闲以治山为主。所谓农忙,就是冬季的深翻改土,春季的春耕插秧除草追肥,夏季的夏收夏种除草追肥,秋季的秋收冬种,在这些生产关键季节,绝大多数劳力虽都集中到田地耕作,做到不误农时,但也安排少数劳力坚持巡山管山,不使山地荒芜。所谓农闲,就是在上述生产关键季节以外的其他农事空隙时间,他们又将主要劳力转向山地开垦、整地、种植、锄草、追肥、间伐、采摘,把万宝山种好、管好、收好。二是在劳力安排上,实行全民性和专业队相结合的办法。对离村较近便于管理的山地,由生产队经营,生产队安排在农闲时间全民行动,组织突击;对偏僻边远、生产队难以顾及的山地,则组织专业的耕山队或林果队经营,在那里安营扎寨。
  最早上山办耕山队的,是白叶大队陈茂本带领的第三溪耕山队和大布大队胡合盛带领的点灯山耕山队,他们都是在1956年夏天自觉报名上山的。经过几年奋斗,两个队都硕果累累。第三溪地处闽粤交界,人烟稀少,耕山队从荒山野岭中垦出50多亩耕地种植水稻、番薯、花生,垦出100多亩果园种植柑桔、香蕉、梨子和桃李,还养了猪、鸡、鸭,俨然象一个小村庄。点灯山耕山队的队员挤住在山上破烂的金灯寺里,起早摸黑,艰苦奋斗,不但把大队组织开垦的600多亩果园(其中柑桔500多亩)管好,而且大搞“以短养长”,套种不少杂粮、花生和其他农作物,成为“点灯山上一颗星”。
  公社党委总结推广了这两个耕山队的经验。1960年上半年新营大队老林业劳动模范沈汝杏,带领30多个队员远离村庄到与霞葛交界的楼仔里办林果场,管理几千亩竹林和几百亩果树,还种水稻20多亩,养猪几十头。接着,走马塘大队徐红治也带领一班人到坑头仔山办了一个以管理柑桔为主的耕山队,景坑大队在洞洞山驻扎一个以管理杉木为主的耕山队,大布大队又在大坪岭办了一个茶果场。全社一共建立13支耕山队,常年有500多个劳动力管理着20000多亩林果,耕种着1000多亩水稻,还种了大量的番薯、木薯、花生、瓜豆和其他零星作物,饲养了几百头猪、几十头牛、几百只鸡鸭。耕山队在管理经营万宝山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抓好栽培管理注意水土保持
  太平公社的农民历来有着丰富的栽培和管理果、林、竹的经验,只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万宝山就能大献其宝。走马塘大队和白叶大队精心管理种植在山上的柑桔,在柑桔园上复上沟泥、塘泥或垫上草皮土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在雨后锄松土壤,进行培土,以保持土壤湿润,做好保水防旱,在大寒、立春柑桔采摘后,又追施猪牛粪或塘泥或饼肥或鸡毛头发等肥料,有的还于立夏至芒种时追施第2次肥,进行合理施肥,因此,柑果都长得硕大清甜。新营大队和白叶大队农民,对竹林的抚育管理经验也很丰富,小暑到大暑时开展除虫,把为害新笋的竹象鼻虫(即“竹龟”)捕捉扑灭;八、九月间进行除草松土,还注意砍伐更新,防止竹子开花,因而竹林生长旺盛,一片翠绿。
  造林种果本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但由于开发万宝山时,搞的是“群众运动”,忽视了水土保持,所以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冲刷流失现象。转入正常管理阶段,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因山地、品种采取了不同治理措施。对于竹林,便采用在山坡上挖水平沟,防止经过全面整地翻土后遇上暴雨的冲刷;对于柑园,则多数按山势、坡度修筑外稍高、内稍低的梯状台地,每层梯田内沿还加开一条小排水沟,用石头或泥土或泥石混合修筑梯田壁,并筑以土埂。这样,在一般降雨的情况下,雨水慢慢渗入土中,能够避免台面水土流失,起到保蓄水土的作用。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傅崇毅
责任者
叶飞
相关人物
陈茂
相关人物
胡合盛
相关人物
沈汝杏
相关人物
徐红
相关人物
于立夏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太平公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