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无言 人清似水——陈燕琼老师生平事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122
颗粒名称: 桃李无言 人清似水——陈燕琼老师生平事迹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3
页码: 192-194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陈燕琼老师的一生事迹,他是一位知名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寒儒之家,但通过努力读书和教学,成为了一代文风的倡导者和实践家。他一生以校为家,讲求实际,不慕虚名,孜孜不息,以文为乐。他的语文教学成就突出,总结了一整套落实“双基”、读写结合、课内外结合和笔头批改与个别辅导结合的经验,使诏安一中的语文教学质量能够载誉省内外。他的文学创作成果丰富,擅长写作杂文、散文等,并有一定数量的诗词作品。他的诗词风格清新,立意鲜明,遣词用字明白如话,而又含蓄真切,令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 诏安县 陈燕琼 人物

内容

我县知名教育家、文学著作甚丰的陈燕琼老师,今年5月间病逝。他的一生是以校为家,培苗不辍的一生;是讲求实际,不慕虚名的一生;是孜孜不息,以文为乐的一生。他的高尚品德、教学成就,以及文学创作成果,赢得了人们的景仰和爱戴。
  陈燕琼老师1911年11月出生于寒儒之家。曾祖父是清道光举人,中式后翌年即逝世。父亲为清末秀才,在私塾教书谋生。不幸的是他3岁时母亲早逝,14岁时父亲又去世,生活无着,由堂兄抚养。他的童年可谓熬过了孤苦伶仃的日子。有幸的是,那时曾几年随父前往四都寄柴村私塾读书,日夜随侍在侧而得到垂教,每日不是读书就是写字,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和写出一手好书法打下了基础。
  后来,他得到堂兄和到南洋谋生的姐姐的一点资助,于1930年进入诏安中学读书。在校期间,因擅长作文,曾投稿刊登于外地的学生读物,后为吴竹僊校长所发现而器重。平时,他积蓄点零用以购买书刊,课余则钻进图书馆,埋头读书做笔记,整日遨游于书海之中。他尤酷爱鲁迅作品和当时许多名家的散文,很多国内外名著他也都认真读过,成为博览群书、学有所得的读书迷和习作者。1933年初中毕业后,他先后于丹诏、城北、城东、西潭、小悬钟和西沈等小学任教。1945年,他被聘为汕头海滨中学教员(只一学期)、诏安一中语文教员,并任教研组长。1972年退休。退休后一直到逝世前,还属一中在聘的教研室人员。他的一生可谓不失斯文儒雅的风貌。
  陈燕琼老师的突出贡献是语文教学。他数十年如一日,身教言传,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成为众望所归的学科带头人。他通过长期实践,总结了一整套落实“双基”,读写结合,课内外结合和笔头批改与个别辅导(也称当面批改)结合的经验,一步一个脚印,以求得“芝麻开花节节高”。他在读写结合教学中,还要求课文单元与作文计划相配套,逐一过关;各种文体写作方法过关,卷面书写过关,从形式到内容,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力求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从而使诏安一中语文教学的质量,能够载誉省内外。从他执教的四十年代中期直到今天,年复一年,学生一批又一批,培养了不少爱好文学的苗子,有的还成为作家、记者、编辑或文艺工作者等。这些成绩的取得,完全是因为有了他同沈光老师一起全身心倾注于教学,处处示范,带动了一批中青年老师,发挥各自的特长作用,才奠定了坚实基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沈光老师和陈燕琼老师是诏安一代文风的倡导者和实践家,是不会过分的。
  陈老师在教学上,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探索,诲人不倦,对待学生如对待自已子女一样严格,他恨铁不成钢,虽然声色俱厉,但却坦诚相见,使不少学生上他的课,做他的课业,总不敢丝毫懈怠,而每当学生有了点滴进步,或在作文中偶出新意,甚而有独到的见地时,他便会发自内心的微笑,赞语频频。他的这一高度负责的教风,是有其思想动力的。这动力来自党的教育方针。他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特别是1661年他光荣加入共产党以后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想更加开朗,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他一心扑在教学上,任劳任怨,充分体现了一个人民教师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陈老师在文学创作上,也颇为人注目。早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几年,他凭藉深厚的文学修养,便开始不断写作。这一阶段可说是他文学创作的顶峰。由于鲁迅著作和进步文学作品对他的影响,加之困苦的家庭境况和现实生活的磨炼,他顿生灵感,厚积薄发,一时文如泉涌,写了二、三十万字的杂文、散文一类作品,用秋燕的笔名陆续发表于厦门《星光日报》的《星星》副刊。后来他又写了30000多字的杂文投寄上海一书店。书店将稿件转给鲁迅先生审定。鲁迅先生阅后,还写了便函,托书店人员转来,表示可以出版,但要求续写至15万字才能付印成书。后因日机肆虐轰炸,书店毁于战火,稿件无从寄投,终于未能付梓。
  陈老师对这段经历最为珍惜。他把发表于《星光日报》副刊的文章,一篇篇剪贴成集,和鲁迅先生的便函用盒子装好,一起妥为保存。可惜于文革期间,家庭被抄,该剪报和便函都散失了。后来,他每谈及此事,还现出十分惋惜的神情。
  陈老师的创作除了杂文以外,还写了几十首诗词。他的诗词,风格清新,立意鲜明,遣词用字明白如话,而又含蓄真切。吟诵之余,令人回味无穷。现存10余首多是建国后的作品,相继发表于《福建诗词》《漳州诗词》《丹诏诗词》和诏安一中《校友通讯》,词中洋溢着爱国、爱乡、爱校的真挚感情。像《满庭芳·苦热得雨》《一剪梅·春雨郊游》和《浪淘沙·冬夜校园》3首抒情的词,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秀丽的画卷。写郊野景物时,人眼的是“看不尽,红情绿意,水态山容。”“东山上,新月如弓。”“红花逼眼红,烟雨迷濛,涧水琤琮。”写冬夜校园时,是天上“圆月挂高空”,四周“黄花绿竹自从容”,同学们“完成课业步园中。笑语歌声交织遍,树下花丛。”在2首感事咏怀的《南乡子·迎一九五八年元旦》和《浪淘沙·国庆三十五周年》中,可以看出他崇高的思想境界与坚定的信念。前一首,写的是当年因“浮夸风”而使国家经济遇到暂时困难,但他坚信党能够战胜困难,发展生产的情怀:“挫折找根由,记取开源并节流,……竞作英雄壮志酬。”后一首的后半阕紧接前半阕谴责了“四人帮”祸国殃民的罪行后写道:“卅五正当年,策马飞鞭,……希望来年佳节日,进展空前。”以斩钉截铁的语言,表达了他发自肺腑的心愿。历史的进程,最终使他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1972年,陈老师退休后,仍继续发挥余热。他是县政协第5、第6届委员,后又被聘为文史资料委员会顾问。他还参加《汉语大词典》编选工作,担任县文联顾问。还有一度为诏安一中高三毕业班部分学生批改作文,并重上讲台,上作文讲评课。
  近年来,他突患糖尿病并发症。在住院期间他还时常惦念学校,一稍能走动,就挪着艰难的步履来到学校,一种与之一生休戚相关的事业吸引着他。当听到一中高考成绩显著提高时,他喜形于色,得到了莫大的安慰。从他的身上,我们体会到这是党对知识分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而产生的精神力量。
  还值得一提的是他那艰苦朴素、安贫乐道的品格。直到晚年,他仍安于斗室,省身自励,恬静过日,可谓人淡如菊,两袖清风。平日,他总不想麻烦人,偶尔遇到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自己设法克服。有些说起来虽是小事但感人至深。前几年,有些学生拟给他祝寿,可是他却以忘了生辰而婉言谢绝,不让亲友、学生为此而破费财物(其实,在追悼会上,我们却看到他从前留下的遗像一侧,正明写着他的生辰日月)。他病重时,还是经一中的领导和一些老学生的再三劝说,才住进医院的。他怕拖累人,也担心重病难医,到头来增加公家的负担。在他的身上,言谈举止,处处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传统的高尚品德。
  现在,陈燕琼老师离我们而去了,这是诏安文化教育事业的一大损失。他的高贵品德和治学、从教、著文的勤奋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志贤
责任者
陈燕琼
相关人物
于寒儒
相关人物
吴竹僊
相关人物
鲁迅
相关人物
于丹诏
相关人物
于文革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汕头海滨中学
相关机构
诏安一中
相关机构
诏安县政协
相关机构
诏安县文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