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徐镇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113
颗粒名称: 我所认识的徐镇庚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150-1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徐镇庚先生是诏安县深桥镇西坑村的一位重教兴学、乐善好施、思想进步、支持革命的有识之士。他于1902年出生,1953年去世。徐镇庚先生积极倡办学校,支持革命活动,是一位受社会人士好评的人士。本文介绍了徐镇庚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对社会的贡献。
关键词: 徐镇庚 诏安县 事迹

内容

徐镇庚先生,别字振添,是本县深桥镇西坑村的一位重教兴学、乐善好施、思想进步、支持革命的有识之士,1902年出生,1953年卒逝,一生很受当时社会人士的好评。
  他出身于农村的小康家庭,父亲徐文珍开设“福记”商号,经营土油坊,家境还算富裕。1918年他毕业于本县丹诏小学,1922年毕业于县私立师范讲习所。为了振兴乡村教育事业,他在本村倡办“振西学校”(振兴西坑之意),自任校长,校址设在该村的天主教堂,开学招生的通告写明“学生免费入学”,以鼓励本村的适龄儿童启蒙上学。以后,西坑村办了公立的短期小学校,我于1936年8月出任校长,徐镇庚先生也是全力支持学校工作的,他在本村积极组织“校董会”,自己出资购买中华地图,世界地图、民族英雄画像、海陆空军兵械图12幅挂图送给学校,供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爱国观念。学校缺乏课桌椅和其他用具,他也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同时,还协助学校挨家挨户动员催促适龄儿童入学,使学校在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办出好成绩来。
  他在重教兴学的同时,还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福利事业。平时,村里有些贫困者生病或死了,需要延医买药或料理后事,有困难的,他都解囊相助。1928年间,在开通漳州公路以前,该村村前的一条大道,是诏安县城通往广东饶平黄冈城的交通要道,大道中有一石涵桥叫“油车桥”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桥,加之道路崎岖,雨天泥泞,行人很感不便。他看到这情况,便出资雇工修建涵桥,并组织村民修路。修路时,他戴笠赤足,手执锄头,肩挑畚箕,同村民一起铲除杂草,填铺路面,只用3天时间,就把从该村大樟树脚墓路碑前至双过梁山的大道修好,来往行人莫不交口称赞。
  镇庚先生还是个思想进步、支持革命的人士。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于1926年春参加国民党,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社会活动,还参加县办的宣传员训练班,结业后,经常在城厢贸易市场和利用农村迎神赛会演戏的机会,向广大民众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和抗日救国的道理。在我县兴起农民运动时,他参加“诏安县农民运动考察团”,作为一名团员,前往广东省海陆丰,参观考察彭湃同志领导的农民运动。考察团一回县,县即着手成立了农民协会。之后,他又与叶茂如,叶启新发动群众组织“思政区农民协会”,会址设于上营村叶氏祖祠,他任会长,叶茂如、叶启新任副会长。继而发展和成立华表、西坑、双港、郭厝寨等村的农会,使红色的犁头旗在现在的深桥地区迎风飘扬。
  1935年冬至1936年冬,国民党政府疯狂“围剿”乌山红军游击队,乌山革命根据地处于断绝接济的困难境地。徐镇庚对国民党的这种反革命行为十分气愤,暗中与家在华表村的一个游击队员取得联系,献出银元500元,由这个游击队员带往乌山。后来,又再支援游击队两次物资,每次大米100斤、花生油50斤,游击队对他的支援很是感激。1937年初游击队奉命到西坑村执行任务时,他的家庭受到保护,安然无恙。
  徐镇庚先生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也抓得很紧,经常勉励子女认真学习,力求上进,为国为民作出贡献。因此,他的长子徐君亮学有所成,于广州华南师范学院毕业后,经过多年努力,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地理研究所教授,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过有关自然地理等方面的论文近百篇,对祖国的地理学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解放后,在民主革命中,徐镇庚先生被诬陷错杀,死于非命。现经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再次审理,已确认原判“确系失实”“对其定罪科刑是错误的,应予以纠正”,依法判决“徐镇庚无罪”。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士培
责任者
徐镇庚
相关人物
徐文珍
相关人物
戴笠
相关人物
彭湃
相关人物
叶茂
相关人物
叶启新
相关人物
徐君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