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老人谢又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112
颗粒名称: 辛亥老人谢又秋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145-149
摘要: 本文介绍了辛亥老人谢又秋先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和贡献。他参加了福州新式学堂,并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洪流中。
关键词: 辛亥革命 谢又秋 民主革命

内容

谢又秋先生,是诏安、东山两县参加辛亥革命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之一。
  先生学名镇江,字又秋,清光绪五年(1879年)出生于铜山(今东山县,时隶属诏安)铜钵一户姓谢的贫苦农民家里。生父因已有3个孩子,生计艰难,把他送给当时在铜山开店的诏安北关盐行内人谢友谦为子。
  友谦先生出身于书香名门。祖父谢声鹤岁贡出身,任过仙游县训导,能诗画,著有《雪溪诗抄》等书,姑母谢芸史,是女诗人、女塾师;伯父谢琯樵,为闽台著名画家,“诏安画派”创始人之一。友谦先生家道殷实,曾向清政府捐了七品散官。他乐善好施,常周济穷人,对又秋视同己出,着意教育培养。
  谢又秋先生青少年时期,正值清廷酝酿维新,民主思想在国内有所传播之际。他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对父亲的“捐官”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当官就要治国治民,要治国治民就要有学识才干,而捐官是一种腐败的行为。他决心靠自己努力奋斗步入仕途。
  友谦先生对儿子的志向很不放心,为了不让其远出,于又秋17岁时即予完婚。婚后12年,育下3男3女。他虽儿女绕膝,但不忘夙志,终于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天(时年已29岁),密约朋友沈香九到省城福州投考新式学堂,并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洪流中。
  又秋先生年近三十,而且家庭富裕、儿女成群,为什么还对民主革命如此向往?这在他撰写的《我在辛亥光复前后的经历》一文中有了明确的答案:
  “我的革命思想系由感愤而来;甲午战争,清廷失败,割地赔款。东山与台澎一水之隔,时台胞逃到东山避乱者不少,备述日人残杀奸淫惨状,心动为之流泪,遍览到手之时报时册,历知清政窳败,不胜忿懑。1907年夏间,黄冈余阿丑应孙中山先生号召起义,旋闽广两省制军征召南澳、潮州、漳州三镇会师讨伐,众寡悬殊,革命民军自动解散,清吏凶残,肆意杀戮,诏属西路乡村农民、妇女哀告无门。感景伤情,志思远游,结交智士。”当时福州有法政、师范两校招生。又秋先生同沈香九投考两校,均获录取。两人商量后,沈香九学师范,又秋学法政。在法政学堂读书期间,他对清朝法律在满族与汉族之间极不平等的规定,感到气愤填胸。翌年(1908年),漳州所属各县到福州就读的学生多了,他想:要建立个组织,把大家团结起来,才能集中意志,才有力量。于是,与同学林者仁、朱绍三商量,联系各县学生,组织“漳州留省同乡学会”,又秋先生被推选为总务,林者仁为财务,朱绍三为文书,每县各选代表2人。不久,又扩大组织,成立“外府州留省学会”,每逢星期日聚会一次,名为交流技术,研究科学,实则阅读进步书报和官府邸抄,讨论时政。
  那时,民主革命热潮风起云涌,又秋先生和“学会”的同志积极推波助澜。在浙江铁路发生问题时,他们组织学生群起向交通部陈璧电争;漳厦铁路督办陈宝琛侵吞路款,他们集合学生把陈攻击下台,10月20日慈禧70寿辰,旗汛内东教场演戏,他们密约到那里闹事。后来又听说安徽革命志士徐锡麟刺杀恩铭,秋瑾女士勇烈就义,温生才炸死凤山,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但又秋先生认为,非参加革命党组织,不能成为革命家;非颠覆君主专制,国家无有前途。他的这种思想行动被同校预科彭荫祥得知,彭与他密谈有关革命党的情事后,遂介绍他化名金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同盟会,成为中华同盟会福建支部的一员。
  数月后,闽侯人陈某从日本东京留学归来,带有革命工作任务,与又秋等人会晤。中午时,又秋先生请陈到五柳居吃便饭。席间进行密谈,陈拿出东京同盟会的秘密文件,正要展阅,却发现有密探在监视,且唤该店堂倌持条子到警察局。又秋先生觉得异常,立即叫陈离开,自己也奔回学校借故告假后逃到仓前山青年会隐匿起来。后来陈被逮住(后由其亲戚林炳章保释),警察虽曾到法政学堂抓他,因无结果而离去。
  宣统元年(1909年)秋天,清政府当局以“府县学生诸多不轨行为”为借口,强行解散了“外府州留省学会”。他又与同学杨慕震密商,把“学会”转入地下,移到南群学馆,聚会日期依旧。后来,因为漳、泉学生之间意见分歧,学会活动无形中止。
  宣统二年(1910年)夏季,又秋先生毕业于福州法政学堂,回到家乡诏安,同朋友沈鸣春办振东高级小学,又与沈焕南到县城附近农村组织农会,但受到地主吴梦丹的嫉视,吴唆使一班地主呈诉县署,说农会“不利地权”,要求立即停办,当局予以支持。又秋先生变换形式,申请建立“劝业道”,也被当局搁置不批。
  在广州黄花岗起义(宣统三年,1911年)的鼓舞下,又秋先生于6月间到福州找彭荫祥,因彭行踪不定,一直到8月间才找到。在谈到革命形势时,彭说:“革命不久将有大作为,漳泉一带要依靠你去组织行动。”又秋先生提出“无兵力”,彭说:”到时自有人帮你。”
  9月间,又秋先生又接到福州来信说:“开学巳久,速赴就学”,便又赶到福州去。彭荫祥把组织漳厦一带行动的任务交给他,并介绍他与同盟会干事钟南(湖南人)认识。彭、钟说:福州革命形势很好,但地方秩序比较混乱,你赶快南下。他便搭“海汀”轮到厦门,找在省高师毕业的朋友钟岳,布置有关革命光复事宜。第2天赶到漳州找林者仁、陈亮,戴国桢等一班同志,通报省城革命形势,酝酿响应起义。第3天下午,他又搭“海坛”轮赶到汕头,了解广东起义情况,商量潮汕光复之事。而后回到诏安,组织有关同志成立农学讲习所,秘密联络农民,发动乡村壮丁以迎接革命起义。
  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群起响应。11月7日,同盟会干事钟南来诏安,同又秋先生一起会晤驻防诏安的新军管带(相当于营长)王得宝,秘密商量起义之事。9日夜,他们同王得宝去找知县韩克 ,迫他反正起义,剪掉辫子。韩看到革命形势高涨,答应下来。于是,在10日早晨,竖起革命旗帜,鸣炮宣布诏安光复,但仍由韩克 任县知事,又秋管司法,钟南管党务(同盟会事务),王得宝管军政,林鸿管财政,将公局作为临时会议所,释放囚犯,张贴光复布告。
  诏安光复后,派新军第一队(相当于连)到云霄,在当地绅民的支持下,云霄亦告光复。东山隶属诏安,无庸争取,乃派第三队到铜山驻防。12日,潮汕宣布独立,漳州,南靖、平和也相继光复。16日,福州来电说已于11月6日光复,大家都感到十分欣慰。
  诏安虽然光复,但县城因陈,林两姓发生纠纷,城内与东关械斗。又秋先生多次出面调停无效,不得已由王得宝调第一、三队新军前来弹压,才使社会稍为安宁。后来因汀州尚未光复,省里电召王得宝带兵到汀州去。这时,汕头杨青山乘虚率军队数百名窜诏安勒索民财,又秋先生与钟南劝阻无效,而诏城宗派械斗又愈演愈烈,最后只得电告省府,省府于民国元年(1912年)2月委派陈为铫任诏安县知事。这时,南京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消息传来,又秋先生认为革命任务已经完成,自己又染病在身,便辞去诏安县公署司法的职务。
  到4月,又秋先生应省城友人电邀又到福州。这时,彭荫祥巳去南平就任延建道尹,他到都督府找彭萌祥的叔父彭寿松和郑祖荫(时两人分别任都督府参事会正、副长),都托故不见,于是产生“辛亥前交接的革命同志,一贵即多变为路人”的感慨。后来,福州又发生了彭寿松暗杀不同政见的同盟会员蒋筠和黄家宸事件,又秋先生感到人情冷暖,人心叵测,对革命前途产生怀疑。于是,同原有的一些同志商量,动员莆田、永春、泉州、漳州等地在榕的同志组织闽南同乡会。但因意见不一,没有办成,他却成为省城当权者注视的人物。那时,恰巧铜山绅士马兆麟向省申请,要求铜山脱离诏安单独建县。省同意设置分县、派驻县丞,闽都督府民政司长高登鲤要又秋先生出任新设的铜山县丞,他婉言推辞。后来,高的兄弟高登艇(时任省财政参事)一再动员,说这样既可为家乡办事,又能照顾家庭,才接受了10月28日签署的委任状。上任后,又秋先生着力整饬社会治安,严厉惩办明火执仗、打家劫舍的强盗,社会日趋安宁。民国2年(1913年)6月,省民政长张元奇要调又秋先生到沙县任知事,他恳辞不赴,乃辞去东山县丞职务返回诏安,一面教育子女,一面在笋庄办启蒙小学,还与友人沈矩曾研究农学,试验种植台种甘蔗和棉花。对于政事,不再过问。
  窃国大盗袁世凯倒台后,在友人的鼓励下,又秋先生于民国6年(1917年)又到广东去,先后在潮汕和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靖国军、粤军、自治军、讨贼军的工作,任过国民党中央党部干事,某部副统领等职。后来,辞职回家,弃政从商,并继续办启蒙小学。
  在又秋先生的影响下,他的大儿子谢振山(谢晓岚)思想进步,反对国民党右派,在其主持启蒙小学期间,同一批左派青年一起进行革命活动,支持十九路军反对蒋介石,遭到国民党当局的仇视,于民国22年(1933年)被暗杀于漳浦赤湖。民国24年(1935年)2月,又秋先生的元配夫人杨赛云不幸逝世。翌年,迁居于东山县铜陵镇后铺山居住,并娶张氏为续弦。
  解放后,经历70余载沧桑的又秋先生,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在东山县被尊为“辛亥老人”。1953年,福建省文史研究馆聘任他为馆员。1954年,在东山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东山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9年,80高龄的又秋先生,目睹东山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辉煌建设成就,感慨万千,常赋诗歌颂,其中《颂十年伟大建设成就》和《祖国鹏飞万里程》2首载入东山县委办公室编印的《东山光辉十年》一书。
  文化革命中,又秋先生曾因致力保护铜山关帝庙文物而被批判,家中所藏数十幅珍贵书画和一些古玩也被搜抄一空,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19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三),又秋先生病逝于钢陵镇住宅,享年94岁。
  1990年,谢又秋先生的肖像和革命历史被载入中共诏安县委党史研究室和诏安县档案馆编印的《诏安革命史影册》。1991年,谢又秋先生的遗稿《我在辛亥光复前后的经历》(1956年撰)于他去世近20年后被载入《福建文史资料》第27辑《纪念辛亥福建光复八十周年》专刊。谢又秋先生的革命事迹受到家乡人民的永远怀念!
  (作者附记:又秋先生是我的外祖父。本文成文时除参考有关史料外,还多次访问了有关上辈亲友)

附注

注: ①原文刊《福建文史资料》第27辑。本文中有关辛亥前后情事亦多参引此文。 ②即广东饶平黄冈的“丁未革命”。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傅崇毅
责任者
谢又秋
相关人物
谢友谦
相关人物
谢声鹤
相关人物
谢琯樵
相关人物
沈香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沈香九
相关人物
林者仁
相关人物
朱绍三
相关人物
陈璧
相关人物
陈宝琛
相关人物
陈攻击
相关人物
徐锡麟
相关人物
彭荫祥
相关人物
林炳章
相关人物
杨慕震
相关人物
沈鸣春
相关人物
沈焕南
相关人物
吴梦丹
相关人物
陈亮
相关人物
戴国桢
相关人物
韩克
相关人物
林鸿
相关人物
杨青山
相关人物
彭萌祥
相关人物
彭寿松
相关人物
郑祖荫
相关人物
黄家宸
相关人物
马兆麟
相关人物
张元奇
相关人物
靖国军
相关人物
谢振山
相关人物
谢晓岚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