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故土心在架“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94
颗粒名称: 情系故土心在架“桥”
并列题名: 记新加坡合安信局董事长陈晋昌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103-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晋昌是一位在新加坡的华人企业家,他经营的合安信局以服务侨胞而著名。他不仅致力于发展企业,同时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侨教事业,为沟通中新两地和海峡两岸的乡情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陈晋昌 诏安县 贡献

内容

(一)
  新加坡合安信局自创立至今已70多年,它一直以闽粤两省的侨胞为服务对象,专门办理汇兑、邮寄书信和包裹等业务。由于信誉卓著、服务完善与快捷,以及收费合理公道,而赢得公众的赞誉和信任,闽粤两省中国银行对其成绩非常赞赏。海内外公众特别是东南亚一带华侨、华人将“合安”比作“安全桥”“平安道”,是言不过实的。1987年7月,经新加坡旅游局批准,“合安信局”扩大为“合安旅运私人有限公司”,增设旅游部,专营组团赴中国各地旅游观光业务,并代办中国公民往新探亲的一切手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顾客盈门,门庭若市,每年营业额逾数百万元;而经营“合安信局”、被人誉为“及时雨”和“孟尝君”的陈晋昌先生,自28岁开始被选任“诏安会馆”财政主任以来,也一直为发展社团事业,增进乡亲情谊,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现在既是漳州总会产业信托人和财政主任、诏安会馆副主席、浮光陈氏公会名誉主席和财政、速报善堂监委,又是新加坡安顺区咨询委员会委员、安顺区联络所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集社团事务和企业业务于一身。
  经营有道誉南瀛,待客殷勤胜友情。
  长筑中新友谊路,“合安”业绩日昌荣。
  这是原我县县长、现政协副主席沈耀喜1991年旅新归来发表于我县《丹诏诗词》上的一首诗,它恰当地评价了“合安信局”在沟通海内外,争取侨汇和引进侨资,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作的贡献。
  (二)
  陈晋昌先生1920年出生于我县桥东镇甲洲村一个亦渔亦农的贫苦家庭,少年时只入私塾一年半载就操起捕捞生计。17岁时,父亲将仅有的几分薄田典当掉给他作盘缠,毅然离开乡井,远渡重洋,到星马一带谋生。初时,他辗转于星柔一带工厂打工。日军南进后,星马沦陷,各行各业倒闭,他为寻生计活路而四处奔波,什么小贩杂工都尝试过。以后在经营杂货店中,结识了原“合安信局”老板林添贵。林先生看到他厚道笃实,将爱女林爱珠女士许配给他。婚后不久,新加坡光复,林添贵先生逝世,陈晋昌遂继承转营“合安信局”。他在接触各地侨胞中,目睹了身在异邦的华侨备受歧视,排挤,甚至连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深感海外华侨要生存下去,只有团结互助,靠集体的力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同时,他还认识到必须从教育入手,培养有文化知识的华侨子弟,来改变华人文化落后的状况,所以,他始终致力于侨团活动和侨教事业,将侨胞的事看成是自己的事,积极为侨胞排忧解难。
  60年代初,中国陷入困难时期。消息一传到新加坡,他立即组织发动侨胞往内地亲友寄化肥、药品、面粉、食油等物资。他事先联络好国内的信局或侨社帮助侨眷接洽领取,然后用铁箱或木箱把物品装好,成批托运到广州、汕头、厦门等地。这种以物代汇的方式,既解决了国内侨眷生活暂时困难,又增加市场物资供应,深受闽粤两省侨眷的热烈拥护。
  1974年,中国还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新加坡侨领许先生要率代表团访华,但顾虑重重。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即以老朋友的身份与许先生促膝谈心,促使他成行,同时又安排许先生在诏安的亲属前往广州会晤,使他们一家骨肉团聚。尔后,他不是陪许先生来诏探亲,就是利用自己每年来祖籍国探亲观光之机,积极为许家后代引进资金兴办企业,或为他捐资办社会公益事业穿针引线。同时,还安排许先生在诏亲属赴新加坡探亲,增进许家第二、三代的联系。
  他还通过广泛的社会联系和服务于社团的渠道,不辞辛苦地在星马一带代国内侨眷寻觅失散多年的亲属,特别是在海峡两岸人为隔绝数十年,千家万户翘首企望“家书”的时候,他都主动承担鸿雁传书的任务,积极帮助疏通信款,解除了众多的痛苦。本县城关沈××的父亲早年去台,40多年来杳无音讯,在家老少望眼欲穿,后沈××经友人介绍,致信求助于“合安”。时隔不久,就收到“合安”转来的其父的亲笔信,全家大小一时悲喜交集,不胜感激。尔后,沈××又通过陈晋昌先生的帮助,二度赴港与父会晤,终于使其父回乡省亲。他在台的弟弟沈先生也来诏投资开发房地产和渡假村。
  国内侨眷、归侨有急事或急用款项,需求助于海外亲人时,也通过“合安”去帮助疏通解决,把“合安”看成是侨眷、归侨之家。本县东沈村沈××身患重病,需到漳州市中医院住院治疗,但告借无门,最后只得打电话找“合安”,请其代告堂兄沈先生。陈晋昌立即驾车到沈先生家疏通信息,沈先生深受感动,同意到“合安”汇款给堂弟治病,然时隔数日,仍不见沈先生影子,后先由“合安”垫付叻币两千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类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由此可见陈晋昌先生如何竭尽全力,为沟通促进中新两地和海峡两岸的乡情往来倾注一片心血!为祖籍国争取侨汇作出不少贡献。
  (三)
  陈晋昌先生虽然客居异邦多年,但他一直关注着桑梓的一草一木,爱国爱乡的情怀始终未泯。他认为国家要繁荣,家乡要富裕,应当首先从教育入手,着力于培育人才。为实现自己的愿望,60年代,他就从新加坡购置一大批体育器械,赠送给甲洲小学和华侨中学,80年代,他与乡侨陈幼玉女士和陈友诚先生一道,捐助巨款兴建甲洲小学新校址,同时又给诏安一中图书馆捐资购买数千册藏书;90年代,他慷慨解囊35万多元兴建甲洲小学一座3层的教学楼。此外,还先后捐资支持诏安一中70周年校庆和梅岭中学、机关幼儿园、溪南小学等校舍建设。据侨务部门统计,捐资总额累达50多万元。
  在国外,他为了不使子孙后代忘记自己的祖籍国和故土,为了在他所开辟事业上更好地发展下去,他一方面早在半个世纪前,便注意实践子女的“双语教育”(中英文教育),这比新加坡政府的提出还早数十年,另一方面,他每年都分期分批把子孙后代带回祖籍国探亲观光,使第二、三代子孙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现在,他的子女全部掌握了中文和英文二门知识,懂得了祖籍国的乡土人情,并在侨居国一些部门担任高职,正为进一步发展中新友谊,增进海内外亲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燕南
责任者
进泽
责任者
孟尝君
相关人物
陈晋昌
相关人物
沈耀喜
相关人物
林添贵
相关人物
林爱珠
相关人物
陈幼玉
相关人物
陈友诚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