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士杰、林钰玲伉俪热心家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92
颗粒名称: 涂士杰、林钰玲伉俪热心家乡建设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98-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涂士杰先生和林钰玲女士在1990年夏天回到家乡福建诏安,看到仙塘村学龄儿童多但学校容量有限,因此决定捐资18万美元发起兴建仙塘小学义举。
关键词: 诏安县 涂士杰 家乡建设

内容

1990年夏天,涂士杰先生从台湾回到了阔别40余年的家乡——本县仙塘村探亲,受到县府领导和各界人士以及仙塘乡亲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涂先生在回乡探亲的日子里,探望了少时念书的小学和熟悉的故土,与亲人畅叙思乡情怀。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他说:“我离别故乡这么多年,今天终于又回来了!故乡变了,我多高兴!”当他看到仙塘村学龄儿童多,学校承受不了时,他又不尽感慨地说:“我父母不识字,我也只念了几年书,工作起来困难重重。没有文化科学知识就赶不上时代的要求。我们村子要兴盛发达,就要有科学知识,要有文化呀!”他出自对故土的长期思念和热爱,为了使亲人子弟能多入学,毅然出资18万美元,连同其子仲坤捐5千美元和涂再明等乡亲的集资共22.4万美元,发起兴建仙塘小学义举。工程于1990年11月动工,1991年8月竣工。建成占地219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的一座3层21间教室的教学楼,一座4层24间的教师办公宿舍楼,还配备了食堂、卫生间等设施。为了纪念他已故的父母,特别以他父母的名字为楼名,教学楼曰“敬文楼”,办公宿舍楼曰“随金楼”,请名书画家许沙洛先生挥墨镌于楼上。新校舍于当年秋天投入使用,开始招收新生。这一座落于南山东麓,四周青山绿水环绕的学校,落落大方,蔚为壮观。
  涂士杰先生,别名英发,1909年出生在桥东镇仙塘村,排行第二。1926年毕业于诏安县立中学。1929年夏天毕业于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学生时代,涂士杰即具有多方面才华,慷慨仗义,富有爱国心。念初中时,曾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参加由国民党左派人士余佩皋(苏州人,时任诏安国民党部执委,县立平化女子小学校长)组织的“诏安农民运动考察团”,奔赴广东省潮梅农民运动办事处和海陆丰学习考察,还参加汕头市庆祝国际劳动节游行,受到时任国民革命军独一团团长张贞的接见。韩山师范毕业后,他出任教师,参加教育事业多年。后加入福建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培训,改行从政。1936年6月起,他先后任过福建省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诏安县等地方区政、粮政事务,1943年调任诏安县参议会秘书。
  1945年冬,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归还祖国,涂士杰奉调到台湾省台南市任接管委员会干事(后任总务科长),接管台南市役所工作。1947年起历任台湾省粮食局高雄、台南、台北等地粮食事务所所长。1966年改任台湾省粮食督导,至1973年退休。由于他任劳任怨,廉洁奉公,曾先后5次受到嘉奖。当时家乡有不少失业青年到台湾谋求差事,只要找上涂先生,他都热心予以接纳举荐,使他们能谋得一席之位。退休后,他热心参与民间社团活动,积极联络乡亲组织诏安县台北同乡会,并出任一、二届理事长,还曾任台北市福建省同乡会常务监事,中兴狮子会会长及台北市涂氏宗亲会理事长等多种职务,支持和开展社会公益事业。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允许民间迁回转道祖国大陆探亲,我县有关部门和仙塘村乡亲纷纷给涂先生去信,邀请他回乡省亲,他读了同乡涂金添先生赠与的一首诗:“闽诏东溪水长流,瞬逝光阴五十秋。海峡两岸消宿怨,中华一统勉同舟”以后,一时心潮澎湃,终于解除一切顾虑,不顾已届80高龄的劳顿,于1990年9月,携夫人林钰玲女士和女儿秀敏转道回乡探亲,做出捐资办学的义举。
  仙塘小学建成后的4年来,涂先生一家每年不是一起来便是分开来探望,不断完善学校设置。林钰钰玲女士1991年回乡验收工程时,又捐资17万元修建学校门前水泥公路。今年3月间,涂先生携长子仲坤回乡省亲时,为了培养人材,奖掖后进,又捐赠1万余元补充教学设备,并拟筹集10万元作为奖学基金。仲坤先生还与家乡签订合同,创办“荣昌水产开发公司”“仙仲明石板材发展公司”2个实体。
  涂士杰林钰玲伉俪热心桑梓建设的业绩卓著,精神可嘉,深为乡人赞扬。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虹
责任者
涂士杰
相关人物
涂再明
相关人物
余佩皋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