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农其人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80
颗粒名称: 吴亚农其人其事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61-62
摘要: 本文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包括他在马来西亚从事教育工作、回国后投身革命、担任政务委员会秘书长、管理东陵事务、担任国民政府驻京办事处主任以及在抗战期间守制三年等经历。文章还提到了他留任军风纪巡察团军法组长和担任建瓯县县长等事迹。
关键词: 吴亚农 革命家 教育家

内容

吴亚农,字达卿,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出生于本县梅洲村一个书香世家。少年好学.年十六,考入漳州府立中学。毕业后,转入福建法政学校学习。21岁赴马来西亚,任槟榔屿钟灵中学教员,23岁时升任校长。除从事教育工作外,并参加同盟会革命组织,在校内办报刊宣传孙中山的革命学说。31岁时和同校教员、浙江杭州人韩雅琴女士结婚。35岁时,吴亚农、韩雅琴夫妇率子女离开南洋回国。
  当时,广州为孙中山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吴亚农回国后即前往广州投奔革命军,被任命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部政治宣传处的宣传队长。
  1927年,吴亚农随北伐军总司令部进驻南京后,被调任国民政府所属某政务委员会秘书长。
  1928年初,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入河北地区,奉军北撤,吴亚农奉派任河北省东陵垦植局局长,负责接收并管理东陵(前清皇帝陵墓之一)事务,那时候,我恰好在南京,吴亚农邀我参加东陵垦植局工作,我因即将前往日本留学,恳辞不就。接着,我和吴亚农一起乘火车到北平,到漳州会馆邀请漳属各县在北平读书的学生黄慕贞、林鸿翥、林兆鹏等人同往东陵工作。据后来了解,吴亚农局长和所属人员到达遵化县马兰峪东陵垦植局后,原清朝管理人员已开始向他办理移交。刚好这时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率部在马兰峪剿匪。7月4日至11日,孙部以军事演习施放地雷为名,驱走全部守陵人员。吴亚农交涉无效,只好被迫率部属离开。在撤离途中,各人身上的手表、派克笔等物,也被孙部士兵洗劫一空。吴亚农逃回北平后,因经费不足,除自己留驻北平待命外,同行的大学生们只好各自回校。后来报界披露,孙殿英部掘盗东陵地下宝物,状至惨烈,这就是轰动全国的“东陵盗宝”案,因与吴亚农无关,这里不作赘及。
  1929年,吴亚农参加由北平护送孙中山灵柩回南京安葬的行列。抵南京后这一年,中国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张贞膺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当时,张贞任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一师(次年番号改为第四十九师)师长兼福建剿匪司令和讨贼军第二纵队总指挥,与南京公务往来繁多,乃在此设立驻京办事处,并任命吴亚农为办事处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吴亚农也撤离南京,携带家眷南迁。抵汉口时,接母亲病重的消息,立即转道回闽,返抵诏安梅洲,奉侍老母。母亲去世后,他遵礼成服,在家守制3年不外出。
  1942年,福建省政府迁永安县办公,陈仪省主席约见吴亚农于永安。后来陈仪赠一笔旅费,俾吴亚农前往四川重庆。吴亚农途经广西桂林时,遇到军委会第四战区军风纪巡察团主任委员张贞,乡情友谊,依依不舍。于是吴亚农接受张贞邀约,不去重庆,留任军风纪巡察团军法组长。不久,张贞任第一战区军风纪巡察团主任委员,驻节福建永安。吴亚农也随张贞入闽,旋奉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委派任建瓯县县长。吴亚农到建瓯县接任还不到半个月,恰好当地鼠疫流行,吴不幸被传染,医治无效,死于刚刚到职的县长任上,终年52岁。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世雄
责任者
吴亚农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韩雅琴
相关人物
黄慕贞
相关人物
林鸿翥
相关人物
林兆鹏
相关人物
孙殿英
相关人物
张贞
相关人物
陈仪
相关人物
于永安
相关人物
刘建绪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