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光先生和工艺传习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79
颗粒名称: 李绍光先生和工艺传习所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59-6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李绍光先生在抗战初期创办的诏安县工艺传习所的情况。
关键词: 李绍光 诏安县 工艺传习所

内容

陈植夫
  在抗战初期,我县曾创办一所工艺传习所。所址设在明伦堂(今属县委会范围内,已拆)。所长是李绍光先生。绍光先生1910年在漳州中学堂毕业后,曾先后任过我县竞业小学校和县立师范讲习所的校长,还于1928年担任过我县教育局教务课长。他还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参加过反日救国运动。当时.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国家民族的命运垂危,他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积极响应全国抗日救国会提出的抵制日货,购用国货的号召,处心积虑地要发展自立救国的经济,来振兴民族。于是,在1929年春(民国18年)向县知事萧其燊提出创办诏安县工艺传习所的申请报告,经批准备案后,他择明伦堂为所址,自任所长,开始筹备,经与韩学桢借来2架织毛巾机,再新添置2架,然后派人往汕头采购棉纱和颜料。一切筹备就绪,马上着手招收知识青年杨玉波、黄玉山、李丁桂、吴怀孙、许涌源、陈濯纶、方霆、陈禹,胡桂明(现仍健在台湾)、盛振成、许乃同、李友明12名为学员,因陋就简,从事学习工艺技能。工艺所实行边学习、边生产的原则,学以致用,学用一致.因此,所里机构分设总务、教学、会计、采购、推销、纺织、染颜等7个组,多数是学员分工兼职的,不设专职脱产人员。当时,工艺所生产的毛巾,款式新颖,质优价廉(一条价二毫),投入市场后十分畅销,很称人意,受到消费者的好评。
  为了解决原料的不足,绍光先生还大胆设想,利用旧大衙门崩塌后的旷地,发动学员开荒种植美国棉花500-600株。大家不怕苦、不怕累,争朝争夕的干,从开垦到栽苗,从锄草、施肥到挑水灌溉,样样都是学员自己动手。这一大片棉花终于开花要结蕾了。但是由于群众罕见棉花,都奔走相告前来观看,有的下地践踏,有的还摘花朵,加上管理不周,被鸡犬糟蹋,所以所收效益不大。到1930年因修建中山公园的需要,这块棉花地也就“充公”了。
  工艺所虽然已生产出毛巾来,但绍光先生还不满足,总想进一步发展开拓织布,来补充国货的不足。他曾先后派了杨玉波和黄玉山两人,由我介绍到饶平黄冈怡怡织布公司,找朋友庄三才之子庄七舍接洽,然后去参观妇女织布技术和其他操作,还听取情况介绍。回来以后,一方面筹资购买四架木制澄海规和其他纺织工具,并聘请怡怡织布公司一名技术员来当机织技师,一方面再面向社会招收郑美珠、黄荣娥、李桂叶、李桂梅四名女学员,其中因为郑美珠曾在怡怡织布公司当过女工,所以就确定她为辅导员。一切筹划完备,立即开机投产,染色、抽纱、做纬、排布、抽梭等工序流水作业,有条不紊,很快就织成了双纱柳条布,比东洋花布的质量还好。以2尺售价3毫上市,群众都说价廉物美,一时成为抢手货。只是后来由于日寇扩大侵略,形势吃紧,交通极不方便,要采购棉纱困难重重,加上商店挂账太多,流通资金有限,所以只坚持3年多时间就停业了。1932年春,工艺传习所的几名学员毕业,都发给了毕业证书。
  人世沧桑,往事如烟。当年我所工作过的工艺传习所,虽然至今已快六十年过去了,我自己也由一个年青的小伙子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但对于这段往事却一直记忆犹新,对于视救国为己任的李绍光先生,更是难以忘却。今天借文史一角寄托我的怀念,也提供研究我县近代历史的同人参考。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植夫
责任者
陈植夫
相关人物
李绍光
相关人物
萧其燊
相关人物
韩学桢
相关人物
杨玉波
相关人物
黄玉山
相关人物
李丁桂
相关人物
吴怀孙
相关人物
许涌源
相关人物
陈濯纶
相关人物
方霆
相关人物
陈禹
相关人物
胡桂明
相关人物
盛振成
相关人物
许乃
相关人物
李友明
相关人物
黄荣娥
相关人物
李桂叶
相关人物
李桂梅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诏安县委
相关机构
漳州中学堂
相关机构
诏安县教育局
相关机构
怡怡织布公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