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民歌晋京参加全国会演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72
颗粒名称: 诏安民歌晋京参加全国会演纪实
分类号: J607
页数: 3
页码: 38-40
摘要: 本文介绍了诏安民歌晋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背景、经历和影响。
关键词: 诏安县 民歌 舞蹈会演

内容

1957年,诏安民歌《十二月花》(即《洗佛歌》)、《祭江歌》(即《龙船歌》),曾晋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这一朵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艺术奇葩,不仅在首都展现出了她的瑰姿,也给诏安文坛增添了灿烂的一页。
  这里头,有一段够人回味的经历,我是记忆犹新的。
  1956年5-6月间,为抢救和继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省文化局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商讨筹办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事宜。当时,县文化馆编制只有4人,领导被借调搞中心,我是负责艺术方面的干部,所以就由我去参加会议。会上,省提出各地要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普查、抢救民间音乐舞蹈工作,迎接专区和省会演。会后,立即召开文化馆、站会议传达,同时邀请许多熟悉我县民间歌舞艺术的老行家,如林柴贡、许崇德、陈正勋、陈卓、沈尚武、许培芳、沈火兴、张永固、李戊午等参加。大家认为,诏安历史悠久,历来文化昌盛,蕴藏于民间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能够及时发掘抢救出来,是一件承先启后的有意义的事,都表示要积极参与普查发掘工作,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任务。
  县委宣传部、县文化科对于抢救整理民间歌舞更是十分重视。部里、科里的干部基本上都参与这项繁琐、具体的工作,县文化馆除我以外,还有沈以文、李丽青(四都文化站)更是全力以赴担负普查、记录工作。我们每日都走街串巷,寻找艺人谈艺、记录资料。
  五十年代,人们对洗佛歌是很好感的。每年正月初五“众神落天”以后,街头巷尾常会碰到唱洗佛歌的艺人,肩抬佛亭,挨家供人祈拜,同时打鼓敲钹唱起《洗佛歌》来。他们唱的歌词,多以12个月的节气为引,唱出一年当中的花、果或咏颂古人。往往是艺人鼓声一响,大人小孩就招来了一大批。对于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我们列为重点,多次去走访名歌手陈正勋、许乌净。陈正勋原是城内武庙的住持,解放后改行当泥水匠,要等到他歇工时,才能采录。许乌净是洗佛歌的职业歌手,每年有六、七个月时间以唱洗佛歌为生,其余时间则挑着自制的蜜饯沿街叫卖,时间也很紧。为了不影响他的生意,我们只得拿着笔和本子,跟着他走,等他放下担子时,才请他一曲一曲地唱出来,由我们逐句记录下来(当时还没有盛行小型录音机)。经过近1个月工作,终于记下了洗佛歌的歌词20多首,近20个曲调。“诏安畲歌”也很有特色。曲调清新明快,通俗易懂,群众基础很好。有一首畲歌这样唱:“畲歌畲〓〓,要唱畲歌一大笞。一千八百你来唱,三十二十你孬来!”这说明蕴藏于民间的畲歌是很丰富的。所以我们也不厌其烦地到处走访、记录,先后记下了200多首,多是向往幸福、追求爱情美满以及反映旧社会妇女苦楚的内容。据几位老年歌手叙述,畲歌是妇女在室内一边作手工活,一边答唱的,所以也称“答畲歌”,即一人先唱前4句,一人接唱后4句。开始,对于畲歌的歌种称谓有多种说法,除称“畲歌”外,有的称“城歌”,有的称“社歌”。经过大家进一步探讨,认为诏安原是畲族聚居地之一,称“畲歌”是比较合乎情理的。在采集的基础上,我们有选择地整理了几首,聘请原城东小学音乐教师沈振琼先生演唱。演出效果很好。《龙船鼓歌》是北门外家喻户晓的一种民歌,我们走访了前清秀才沈育生老先生,他给我们讲述了龙船鼓歌的来历和演唱形式。走访龙船鼓歌艺人许壬泽、许妈发时,他们都热情地先后为我们唱出《九侯岩》《正月里》等5-6首。龙船鼓歌独具一格,既有闽南民歌的色彩,又溶进了叫卖音调和劳动号子,配上大鼓和平锣伴奏,气势雄浑。诏安古乐演奏,古朴清幽,与中州古乐一脉相承。我们搜集了数十首古乐曲,阵容庞大,一对大唢呐声音嘹亮,在节奏多变的大锣鼓配合下,可以奏出几个钟头的节目。此外,还发掘了《追舟》《五虎》《将军令》和《打街》等传统节目,采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公背婆”表演手法和“锦歌”的7-8个曲调以及宗教音乐中的佛曲和坛卷。
  经过一个多月来的普查采录,使我们对长期流行于我县的主要乐种都有所认识;为了检阅一下民间歌舞的阵容,在抓好排练的基础上,县于同年9月份在侨联戏院公演“诏安民间音乐舞蹈专场”,共演出20多个节目,其中有陈正勋、许乌净等演唱的洗佛歌《十二月花》,许壬泽等演唱的龙船鼓歌,沈振琼演唱的畲歌《长苧好绩无秕头》《新打酒瓶白披披》《阿公要食韭菜汤》等,沈荣利、沈卖分别演唱的锦歌《梁山伯祝英台》和《陈三五娘》,还有沈大戽、沈耀来的四平锣鼓《将军令》,陈正勋、廖拱清的佛曲《骷髅歌》,林细斗、黄春记等的八音,陈卓、许崇德、黄显德、张永固、李戊午、许培芳、涂少谋的古乐合奏,李戊午、张永固的古筝独奏,沈火兴等的道士穿灯舞,林柴贡、林元成的公背婆,林柴贡、林元成、郑飞等的舞狮,连潮乐演奏、客家山歌、歌册、儿歌都搬上了舞台,全场观众爆满,掌声不断。专区文化科派来观看的人员也很满意。公演以后,县召开艺人座谈会,选定洗佛歌《十二月花》(配上“平板”“佛号”“四季莲”3个曲调)、畲歌、龙船鼓歌、古乐合奏、公背婆、舞狮、四平锣鼓等节目,于同年10月组成代表队赴漳参加专区汇报演出(后因四平锣鼓需人过多,改送录音带)。专区会演后,选定诏安代表队参加省会演的节目有:由沈乌净、陈正勋、黄海英演出的洗佛歌《十二月花》;黄海英(参加专区会演时,原畲歌演唱者沈振琼,由于工作关系离不开,调换城东小学学生黄海英)演唱的畲歌《新打酒瓶白披披》《长苧好绩无秕头》,陈正勋演唱的龙船鼓歌(专区还聘请李戊午伴奏)。专区演出的《龙船歌》,除诏安的以外,漳浦、云霄2县亦有此节目,专区只得将3县的《龙船歌》合并整理,确定以歌颂爱国诗人屈原为内容,定名为《祭江歌》,署名为“诏安漳浦民歌”,由陈正勋、曾影领唱,黄海英、杨凤等10多人伴唱。专区对节目的排练抓得很紧;春节期间也没放假回家,直至1957年2月组成龙溪专区代表队,启程参加福建省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为止。
  省观摩演出大会在人民剧场举行,先后演出8场、118个节目,其中龙溪专区代表队演出17个节目。观看演出的除省有关领导外,北京及一些外国音乐专家也应邀参加。演出结束评奖时,我县的洗佛歌、畲歌、龙船歌均获节目奖、演出奖和演员奖。更可喜的是,大会第一次宣布评选赴京参加会演的2个节目,竟是诏安的洗佛歌和祭江歌,龙溪专区代表队所有人员欢喜若狂,对诏安的人员都另眼看待。第二天上午,省文化局陈虹局长找我谈话,他在肯定诏安民歌的艺术素质和搜集整理工作以后,进一步探讨诏安畲歌是否赴京演出的问题。他认为,从诏安畲歌的艺术特色来看,上京会演肯定获奖,问题是怕与广东同类节目相碰,难于对话。局长的意思是考虑诏安畲歌会不会是从潮汕移植来的。我对他说,我们上演的畲歌完全是诏安的土产,而且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纵使广东有同类节目,艺术风格肯定也是有差异的。最后,经过研究,省定诏安畲歌不去参加。后来,听说广东晋京节目却没有畲歌。陈虹局长对此后悔再三。
  省会演后,统一抽调人员加紧排练节目。然后,于1957年3月组成福建代表团晋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我县歌手陈正勋、黄海英都入选,其余人员另组成一支演出队,到厦门、漳州等地巡回演出,我县的老艺人许乌净、李戊午是该队的成员。
  全国演出大会开幕式后,第一个节目便是福建代表团的《祭江歌》。由我县歌手陈正勋用诏安方言领唱。帷幕一拉开,震撼人心的大鼓声迭起,紧接的是领唱者的嘹亮雄壮歌声,全场为之撼动,掌声不断。第二天,首都各大报都以明显版面刊载《祭江歌》的剧照和评论文章。会演结束,《祭江歌》《十二月花》都荣获演出奖。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还在怀仁堂接见各省市演员,并和他们一起拍照留影。
  全国会演结束后,我县歌手陈正勋、黄海英返抵诏安时,正是1957年农历4月。副县长解志成等领导接见了他们,一再勉励文艺工作者要更认真、深入地发掘民间文艺,继承祖国文化遗产。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汝淮
责任者
许崇德
相关人物
陈正勋
相关人物
陈卓
相关人物
沈尚武
相关人物
许培芳
相关人物
沈火兴
相关人物
张永固
相关人物
李戊午
相关人物
李丽青
相关人物
许乌净
相关人物
沈振琼
相关人物
沈育生
相关人物
许壬泽
相关人物
沈振琼
相关人物
沈荣利
相关人物
沈卖
相关人物
沈大戽
相关人物
沈耀
相关人物
廖拱清
相关人物
林细斗
相关人物
黄春
相关人物
黄显德
相关人物
涂少谋
相关人物
林柴贡
相关人物
林元成
相关人物
郑飞
相关人物
陈虹
相关人物
曾晋京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福建省文化局
相关机构
诏安县文化馆
相关机构
诏安县委宣传部
相关机构
诏安县文化科
相关机构
诏安县城东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