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我县的社会文化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71
颗粒名称: 建国初期我县的社会文化工作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3
页码: 35-37
摘要: 本文介绍了诏安县文化馆在建国初期开展社会文化工作的经历,包括编印《黑板报材料》组织黑板报比赛、举办文化夜校培养实用人才、组织业余文宣队和幻灯放映队深入偏僻乡村、加强对蓬勃兴起的农村业余剧团的指导等方面。
关键词: 诏安县 文化馆 文化工作

内容

诏安县文化馆是建国后在接管国民党政权辖下的诏安县民众教育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始人数不多,只配2名干部、1名留用人员和1名通信员,共4人;以后逐渐增加到7-8人。当时,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开展社会文化工作抓得很紧,年要工作计划,月要工作汇报,还通过举办文化干部培训班,进行理论探讨和业务培训,来提高文化干部的政治业务水平。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涉猎的范围也较广,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在1950年9月末分配到这里工作,直至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才离开,中间除小量时间抽出来参加中心工作外,大部分时间都在搞业务,可以说馆里开展的社会文化工作多少都参与过。时间虽然过去30多年,但有些事情仍历历在目,现就回忆所及叙述如下。
  编印《黑板报材料》组织黑板报比赛
  解放伊始,百废待兴。在伟大的社会变革中,政府的方针政策、工作的进展情况,需要及时告诉群众,动员他们起来参加新政权的管理工作。但当时县里还没条件办报纸,地区虽有一份农民报,因篇幅有限,不能广泛反映各县的情况。为此,县委责成宣传部创办一份油印小刊,向全县的黑板报和土广播提供宣传资料。经过研究,宣传部将此项任务交与文化馆,责成我负责,定名为《黑板报材料》,实行不定期油印出版,每期十六开张一页或二页不等,容纳3-5条消息,印数500份,下发至各区乡和县直单位。当时没有发展通讯员,资料来源主要靠三条渠道:一是县宣传部提供;二是县直单位输送;三是参加有关会议采写,所以也保证了稿源不竭。
  那个时间,由于党委宣传部门大抓宣传网络,在基层普遍发展宣传员,宣传发动群众参加民主改革,所以各区、学校和县直各单位都办了黑板报,有的还建立了“土广播站”。为了及时交流经验,不断提高黑板报质量,我们还曾由宣传部牵头,在一些大节日(如国庆、元旦、春节)举办全县黑板报比赛,参赛的单位都扛着黑板报到指定地点集中展出,然后组织评比发奖,搞得相当活跃。
  举办文化夜校培养实用人才为了培养社会实用人才,文化馆还办起群众业余文化夜校,设甲乙2班,每班学员30-40名,大都是来自城关各条街道的积极分子,也有一些是手工业工人。学校以学文化知识为主,开设语文、数学、政治三门基本课。校长和教师都由馆里的干部担任。教材是参照初中课本自行选编,如结合当时的政治运动(如土改、抗美援朝等),我们及时选用一些见诸报刊的好通讯,如魏巍、刘白羽、华山等的作品作语文教材;采用一些《宣传员讲话》作政治教材;采用一些公开的统计数字作数学教材。由于坚持教学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所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学员在夜校中学到的东西,可以拿到基层去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有的基层还把我们编写的教材用作培训宣传员的材料。
  文化馆的业余夜校,前后办了3年,结业时发了毕业证书。一部分表现较好的学员,毕业后还由我们推荐到需要用人的单位去工作。这些同志思想觉悟高,工作积极肯干,不少人后来成为有关部门的业务骨干,得到提拔重用。
  组织业余文宣队和幻灯放映队深入偏僻乡村
  建国初期,解放了的广大群众对文化娱乐的要求是很迫切的。为了满足群众的需求,文化馆在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中,特别注意抓好业余文艺宣传队和幻灯放映队,有意将它们办成具有文化轻骑队性质的文化服务队伍。业余文艺宣传队人数不多,最多时也不超20人。以一些喜爱文艺活动的中小学毕业生为主体,吸收文化馆业余夜校一些热心于此的同志参加。一般白天没有活动,夜晚才集中排练小型节目,如歌舞、清唱、相声和短剧等。由于组织规模较小,节目精悍多样,所以很便于深入街道乡村活动,而且演出场地不拘,因陋就简,既可登台表演,也能席地演唱,深受群众欢迎。
  幻灯放映队同“文化担”结合下乡,除配备一台幻灯机和放映员外,还不时组织图书下乡巡回,开展图片、图书阅览。当时,电影还不普及,幻灯放映队和文化担可直接深入到分散、偏僻的农村去,在这些地方建立固定的放映点。尽管这样做要吃一点苦,但看到群众扶老携幼前来观看的情景,下乡的同志都很高兴,酷暑时汗流如注,奇寒时北风刺骨都在所不顾。
  那时候,省里办有一幻灯制片厂,专门供应各地的幻灯片。开始是由省文化局统一订购输送,以后改由各地按需要自行选购。日子一久,大家觉得宣传要联系实际,讲究实效,还是自己学会绘制幻灯片好。于是,通过不断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便自己动手编绘本地新入新事的彩色灯片。脚本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找现成的连环画,二是组织美术人才创作。这样一来,幻灯放映就更紧扣本地中心,有时还在放映正片前后结合放映一些标语口号,来增强宣传效果。
  加强对蓬勃兴起的农村业余剧团的指导
  我县民间历来都有自办剧团的习惯。土改后,广大群众政治上翻了身,更是相继集资办起了业余剧团,城关有,农村也有。最盛时,全县有三四十家。除一家实验业余潮剧团(码头班)和二家汉剧团、一家铁线戏剧团在城关外,其余的都是农村业余潮剧团。这种群众性兴起办戏剧的格局,不单诏安如此,全省全国也一样。当时的文化行政部门对此抓得很紧,一再下达指示,要求各地在加紧进行戏改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强对业余剧团的领导。具体工作也落到文化馆身上。当时主要作了三项工作:一是实行全面登记,对号入座开展活动。不履行登记手续的,不准开台唱戏;二是审查上演剧目。不论发掘传统剧目,还是移植剧目,一律实行先审后演。对于一些严重歪曲历史,或是情节反动荒诞的剧目,及时责令停演,或修改,或禁演;三是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改方针,每年举办一次全县性汇演,检阅戏曲改革成果,组织联评,集体审查,共同切磋提高,有意提倡嘉奖表现当代人民斗争题材的现代剧目。在此基础上,还推荐比较优秀的剧目参加地区和省的调演或汇演。一时,全县业余剧团百花齐放,欣欣向荣,不断沿着正确的文艺方向发展。同时,也涌现出不少好的表演艺术人才。有的同志后来还被县海燕潮剧团吸收为专业演员,成为剧团的骨干力量。
  图书管理面向群众,办好阅览厅与巡回箱
  原来国民党政府办的县民教馆藏书是比较丰富的。解放后,文化馆虽然接管了这批藏书,但由于内容琐杂,储藏混乱,所以一时无法开放,只能根据上级的指示,暂时予以封存。尔后曾由文化界先辈林仲姚、沈次琬等先生进行过分类整理,妥为收藏。而当时列为阅览和出借的图书,都是解放后陆续添置的。
  对于这些提供读者出借阅览的图书,在管理上是采取室内开设阅览厅,室外搞图书巡回箱相结合的方法,想方设法让图书深入基层,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当时的阅览厅也是设在文昌宫大厅。东西两墙边设固定的杂志架,厅中间摆8只报纸、画报阅览架,新到的杂志、报纸都及时订在架上,每只架前都配备适中的长条背椅,供读者坐读;厅的外厢还加摆由四张球桌合并起来的阅览桌,供读者作笔记用。馆里藏书除实行凭借书证借阅外,还设10个图书巡回箱,每箱内装30本左右的通俗读物,先后巡回到事先建立关系的码头工会、理发工会、蜜饯厂、皮革厂、汽车公司以及一些街道的民兵队部,由该处的图书保管员负责管理。这样,就使一部分在生产工作岗位上较忙的同志能有看书的机会。以后,城关地区一些小学也有这一要求,我们又适当增添了4个图书巡回箱,将一些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刊输送到学校去。
  那个时候,新华书店和文化馆的共青团组织关系同属一个系列,店里的职工还曾通过图书巡回这个渠道“送货”上门,也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慕辉
责任者
刘白羽
相关人物
林仲姚
相关人物
沈次琬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诏安县文化馆
相关机构
诏安县宣传部
相关机构
福建省文化局
相关机构
新华书店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