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立集英小学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70
颗粒名称: 诏安县立集英小学史略
分类号: G629.2
页数: 3
页码: 32-34
摘要: 本文介绍了诏安县立集英小学的创办历程、校名和校址的变迁,以及历任校长和教员对学校发展的贡献。文章还详细描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体育活动和抗日宣传活动等方面的情况。集英小学作为一所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学校,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诏安县 立集英小学 体育活动

内容

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创办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之后,为了发展闽南教育事业,在漳泉所属各县分设了一些小学,统称“公学”,集美学校特设置了一个称为“教育推广部”的机构,负责所属各县“公学”有关事宜。“诏安公学”创办于1926年秋,它经过了三改校名、四迁校址、七换校长的过程,最后在抗日烽火中被迫停办,历时13年,共毕业了11届学生。
  诏安公学开办时设一至四年级,两年后办到六年级。校址最初设在城内“宪伯第”3间祖祠,第二学期扩大到沈公书院。首任校长陈鸿猷是集美师范(旧制中学毕业后升学高师一年制)毕业生,其他教师多是集美来的,平化女校周庆云校长兼教我们一年级的唱游课。开办后,陈校长和胡应期(即胡游)老师一道往新加坡筹募开办费作为修建校舍、购置校具、教具之用。经费每年由集美拨给500元大洋补助。
  学校是由集美办的,教师是从集美毕业来的多,所以学校各方面都有集美的气息,如“公学”的圆形校徽、制服、制帽等都由集美学校统一制发,还有“幼童团”的组织,这些都是首创的。
  1927年秋,陈校长他就,由教员黄慕贞继任。其时,迁校于县“考棚”旧址和诏安中学共用:东边部份属中学,西边属小学;仅有的小操场中小学合用,因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时经常发生纠纷,诸多不便,又于1928年9月再次迁校于东门内许氏明德堂和方氏祖祠,但教室不适用,虽已办到六年级,却不得不暂时有4个年级编为两个复式班。
  1929年2月,校名改为“公立怀恩区丹集小学”。八月,吴崇继任校长。经费除由集美拨给外,县另给补助。此时,校舍扩充到前面的许氏继述堂,房舍多,教室充裕,仅留一个三、四年级的复式班,又有比较合适的办公厅和四间教师宿舍,并有专设的小礼堂和小学生图书馆等。继述堂前广埕还作为学生活动场所。小礼堂设在方氏祖祠的正厅,每星期一纪念周(纪念孙中山)吴校长经常讲时事、讲怎样打倒军阀吴佩孚、打倒孙传芳等等。最后,同学们举手高呼“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口号。
  1930年,驻漳四九师师长张贞因公来诏,得便到丹集小学视察。他对校中图书设备简要实用,校内各处整洁卫生以及学生秩序井然等颇为满意,当他发现学生课外活动器械尚付厥如时,遂慨助大洋200元交吴校长作添置该项设备用。于是,方氏祖祠广埕新建了单杆、双杆、滑梯、天桥、秋千等,学生课余开始有了器械活动。同时,利用继述堂前广场开展“朝操”(即早操),远在郊外的农村学生,冬天也不避寒风赶来参加,由此蔚成风气,带动其他学校也有了朝操一课的健身运动。丹集小学于1929年7月第一届毕业生10名,次年第二届20多名。第二届参加全县第一次小学生毕业会考,总评成绩名列第一。
  1931年2月到1933年7月,由李植三任校长,校舍又扩大,包括了毗邻的林氏祖祠。1932年秋,校名改为“县立集英小学”,经费全由县供给。李任期间改革拓展更多;首先是撤销复式班级,6个年级都单式编制,实行级任随班升级制。其二是,进一步充实学生图书馆,设美术、工艺成绩室,修筑礼堂戏台(可供开会和演戏之用)。图书馆除一般书报,如上海出版的《小朋友》《小学生》《儿童世界》《儿童画报》《小科学家》等周刊或半月刊以外,还有几百册一部的《小学生文库》。学校里的各种活动:读书会、故事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和文艺演出也有计划地开展。第三是,为了推动师生体育活动,又修建了篮球场、排球场和跳高、跳远沙坑等。于是篮球、排球以及大小皮球的活动和田径比赛也在不同年段热烈开展起来。而踢毽子、跳绳活动也随后遍及各年级。因此,1933年间,在全县小学毕业会考、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和全县中小学生书法、美术、工艺成绩展览会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33年8月,李校长辞职,许瑞璜继任。许接任不久患肺结核病,1935年春不治逝世,由教员黄慕熙继任校长。
  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中国,激起了全民抗敌怒潮。集英小学师生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歌唱《打回老家去》《松花江上》等救亡歌曲,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城区各中小学都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敌宣传活动。集英小学为了教育学生、鼓舞群众的抗日热情,坚定抗战必胜信心,还组织了师生“晨呼队”,于每天5时许集中上街歌唱救亡歌曲,高呼鼓舞人心的口号。为了增强学生爱国家爱民族的观念,每周星期六又组织各班学生演出和演唱以爱国主义为内容的剧目和歌曲。抗战初期,诏安剧团的大型潮剧《金山卫》和《芦花湾》的演出,从编剧、作曲、排练以至主要角色,大多数是集英小学师生担任的。
  1938年春,黄他调,沈慕池接任校长。次年,日机经常空袭县城,城关中小学疏散郊区上课。到秋季开学时,各校回到原校址上课,而集英小学因校舍已被县警察局强行占用而被迫停办。
  作者附记:本文内容笔者除亲身经历外,曾访问了我的老师、89高龄的吴崇校长和在集英小学毕业的老同学谢钊(家群)和许火木(咏民)等,他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对初稿做了核实。谨志。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钟杰
责任者
陈嘉庚
相关人物
陈鸿猷
相关人物
周庆云
相关人物
胡应期
相关人物
胡游
相关人物
黄慕贞
相关人物
吴崇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吴佩孚
相关人物
孙传芳
相关人物
张贞
相关人物
李植
相关人物
许瑞璜
相关人物
黄慕熙
相关人物
沈慕池
相关人物
吴崇
相关人物
谢钊
相关人物
许火木
相关人物
咏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厦门大学
相关机构
诏安县集美学校
相关机构
诏安公学
相关机构
沈公书院
相关机构
诏安县集美师范
相关机构
诏安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