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小学组建前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69
颗粒名称: 城南小学组建前后
分类号: G629.2
页数: 2
页码: 30-3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城南小学的组建过程和早期发展情况,包括学校的创办、经费筹集、课程设置、教员队伍等方面。城南小学最初是由南藩、震南、薰南三所公立学校合并而成,采用民办公助的形式。后来,学校转为县立,成为完全小学,并开展新文化运动教育。教员队伍中有一些进步青年,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城南小学 组建 发展

内容

1926年秋,县城南门外的南藩、震南、薰南3间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县立城南小学校,使南关有了一间比较象样的县立小学。
  辛亥革命(1911年)后,县城除了把丹诏书院改为丹诏小学外,新成立的学校都集中在城内,整个南关(包括现在的东城街、南关街和五一村)只有几位晚清童生设私塾在收徒授课,以“四书”“五经”为教材,同当时的时代精神不相适应。地方人士很是焦急,曾向县政府提出要求,都因经费支绌而无法筹办。因此,有关人士协商后,决定采用“民办公助”的形式,分散成立南藩、震南、薰南3间学校。
  南藩学校没于东城湖雅祖祠,首任校长是漳州府中学堂毕业生沈锡璋(字钻侯),后由其长子沈冠杰继任,有学生约70名,低年级采用复式二部制,高年级才单式教学,设国文、算术(包括珠算)、历史、地理、格物(类似后来的自然)、修身和体育课程。震南学校设于东城明宪祖祠,首任校长是书香门第的沈耀垣(其祖父沈士菁,父亲沈纲均系清末举人),学生额与课程同南藩类似。薰南小学设于东路墘南峰祖祠,首任校长是清末秀才沈少琼,后为沈照堂继任,学生约50-60名。
  当时因为政府的财政困难,3间学校的经费除在开办时向殷商富户募捐外,平时通过4条渠道筹集:一是设牛圩交易收管理费。牛圩初设在西关旷地(现公安局、法院附近),后向天主教堂租用其北面桃园(现南侨旅社后面,原粮食局附近),每逢农历二、五、八为圩期,每成交1头牛收费半元作教育经费,收费后发给单据缠在牛角上以资识别;二是委托总班(即守青队)收取田亩附加费。南关有上兴、中兴、南兴3间总班,各划分地段,在农作物将成熟时负责夜间巡逻保护,按亩向农户收取一定报酬,如作物被盗则需赔偿损失。学校委托各总班按亩向农户收取附加教育费,以维持办学开支,三是收取市场交易税。东城有榕仔脚草市场和朝天宫外草市场,买卖山草要收“量中费”,此费承包给“量中”(负责称秤者),作为学校办公费用的补充;四是实行义务施教。本村人在学校任教职的,每人要义务教课一定时数,这可节省支付一笔工资。
  这3间学校虽然办得不错,但它既不是县政府办的(即县立),也不是私人办的(即私立),而是民办公助,叫“公立”。到了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国民政府掌权时,就把这3间公立学校合并成为1间县立的城南小学校。
  新组建的城南小学校,办公厅设在南关东路墘的象山祖祠,教室则分布于附近的小岭、南峰、泉井等祖祠内,首任校长由毕业于五年制的省立第二师范的原南藩学校校长沈冠杰(字俊民)充任,教务主任是谢耀乾(字文光),训育主任李乙桂,事务主任沈让卿,体育教员涂屏南,美术教员沈照堂,音乐教员许培芳,其他教员还有林臻、徐华国、李安世、沈金藤等。合并后的城南小学,属完全小学,但因原3间学校无高小班,故初建校时只有高一班,翌年才有高二班。全校有六个班级、学生近二百名。学习的课本,初年级(一、二年)有《国文》《算术》《常识》,中年级(三、四年)有《国文》《算术》《社会》《自然》,高年级(五、六年)有《国文》《算术》(加学珠算)、《历史》《地理》《自然》《英语》《党义》,此外还有技能科的体育、图画(美术)、手工(劳作)、音乐等。
  城南小学建立时,正值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的高潮,进步的政治气氛比较浓厚,校内的教员有不少是受“五四”运动影响的进步青年,在学校中开展新文化运动的教育。校长沈冠杰与教员涂屏南、张泳沂是当时我县进步文化组织“新剧团”的积极参与者。涂屏南后来同乌山游击队取得联系,是一名地下革命工作者。教员沈让卿也有明显的进步倾向,后来因支持十九路军策动的“闽变”,参加1933年的“诏安县人民政府”工作,而受到国民党政府的通缉。音乐教员许培芳则积极导演文明戏。在这些进步青年的教育影响下,有些学生后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许辉星(“月港事件”牺牲的烈士之一)、沈耀琨(即沈柔坚)、沈作人、沈家祥等。
  1929年,国民党政府修筑从漳州到汕头的公路,诏安属龙(溪)诏(安)路段,要穿过县城(即中山路),城南小学的办公厅象山祖祠被全部拆掉。因此,学校只好搬迁到东城飨保堂祠堂(即“九户祠堂”)和后门房祖祠(第四届学生就是在“九户祠堂”毕业的)。后来,认为城南小学既是全南关子弟就读的学校,设在“九户祠堂”太偏西,东半部(即现在的南关街)的学生就读不便,于是又在1931年下学期,将校舍迁移到原象山祖祠北面的林姓五常祖祠。这校址比较适中,一直到1949年解放时,城南小学都设这这里。后来,因为县公安局设在沈保池的洋楼,1950年初,经过协商,城南小学迁移到城内原集英小学的校舍(即现址),而把林姓五常祖祠附近的校舍,划归县公安局。
  1934年,校长沈冠杰外出工作,由沈冠娥代理了一个学期后,县教育部门改派谢丰年(有秋)接任。以后又有沈光(照亭)、林林(季云)、沈绍发、沈光辉等相继担任过城南小学校长,教员队伍也不断变动,这是后话,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大文
责任者
沈锡璋
相关人物
沈耀垣
相关人物
沈士菁
相关人物
沈纲
相关人物
沈少琼
相关人物
沈照堂
相关人物
谢耀乾
相关人物
李乙桂
相关人物
沈让卿
相关人物
涂屏南
相关人物
许培芳
相关人物
林臻
相关人物
徐华
相关人物
李安世
相关人物
沈金藤
相关人物
张泳沂
相关人物
沈耀琨
相关人物
沈柔坚
相关人物
沈家祥
相关人物
沈保池
相关人物
沈冠娥
相关人物
谢丰年
相关人物
沈绍发
相关人物
沈光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诏安县城南小学
相关机构
诏安县薰南小学
相关机构
诏安县政府办
相关机构
诏安县城南小学
相关机构
诏安县完全小学
相关机构
诏安县公安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