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诏安国民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67
颗粒名称: 抗战时期的诏安国民教育
分类号: G639.29
页数: 3
页码: 25-2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抗战时期诏安国民教育的体制、教师配备、经费来源和师资来源。在体制方面,抗战时期的国民教育体制注意普及识字和军事教育,中心国民学校起到示范作用。
关键词: 国民教育 诏安县 抗战时期

内容

抗战时期的诏安国民教育,比战前略有不同,总的是:注意普及识字和军事教育。谨就所知,分述如下:
  一、体制
  抗战期间(以学年计算则是1937年8月至1945年7月)的国民教育体制,随着形势变化作了调整。首先是按行政区域,选定1所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称为该行政区的中心小学。任务是辅导该区辖内各完全小学和初级小学的行政和教学工作。当时全县设4个区署,分别设丹诏、西潭、官陂、东峤等中心小学。后来区署撤销,全县改为若干乡镇,每乡镇各设一至数个中心小学,后又改称中心国民学校。如中山镇设丹诏、西南、东北3所中心国民学校,奇湖镇则有东北、西南2所,思政乡有思政,宝桥,其余各乡如桥东(后改称遵化)、梅中、东湖、碧湖、白洋、岩溪、官陂、秀篆和梅林各为1所。碧湖中心国民学校曾一度改称诏安实验小学,不久改回原名。中心国民学校除辅导所属各高级国民学校(完小)、国民学校(初小)外,还要起示范作用,尤其是适应抗战时期的各项教学措施。因而,中心国民学校校长还兼任副乡(镇)长,看来是要使校长更好地行使权力,其实是徒具形式而已!
  抗战初期还办过一种短期小学,学制一年,教材偏重识字和战时常识。又增办一种简易小学(相当初小),结果,机构重复,生源不足,不久又分别裁并,仍恢复原来中心国民学校、高级国民学校、国民学校的体制。
  但无论那一级的学校,除招收小学生外,还必须增办成人班和妇女班。成人班招收当地壮丁,由乡(镇)队副或保队副协助,督促入学。妇女班招收成年妇女,由妇训员协助,督促入学。实际仍以学校为主。乡(镇)队副及保队副和妇训员,均由县国民兵团招考训练后任用,任务是向学生进行军事教育。
  全县战时教育,由县府教育科领导,增设1名民教指导员,专司成人教育之责。
  二、教师配备
  各级小学校长,由教育科委派。
  各小学教师,由校长聘任,报教育科核准。但普师、简师毕业生,包括其在服务期间(服务期间3年)则由教育科分配名额,由校长推荐。
  教师人数按编制是每班1.5人,但因经费限制,很难做到。特别是国民学校(包括简易小学和短期小学)多是集校长、教员、工友于一身。还须办复式班,教师包教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责无旁贷,不是多面手也是多面手。白天小学,中午妇女班,晚上成人班,任务繁重,薪水菲薄。
  三、经费来源
  学校的经费(包括教师薪水),除城关各校由县拨给外,各乡(镇)的中心国民学校、高级国民学校、国民学校和一个时期简易小学、短期小学等,都由乡(镇)自筹,县府补助。各校成立校董会,负责筹措学校经费,以付出校舍修建、校具添置、员工薪水、办公费用等。来源形形式式,多种多样,有油车(旧式榨油作坊)捐、蔗车(土糖寮)捐,还有戏捐、谷捐等等。也有的从村中公租抽出部分,或由保长按户摊派。后来统一规定,由各村划出一定数量的田地,其租谷作为学校经费,名曰“保公田”,多是有名无实,反正都在乡(镇)保长手里。校长要不断向保长催讨,或给或拖欠,要看他们的关系如何。虽说校长是由县府委派,但也和封建势力结下不解之缘。
  曾有一个时期,教师和公务人员每月由政府发给公米6斗,后又增至1石(10斗),大多渗砂混土、发霉变质,又不按月发放,拖欠甚多。
  还有“劳师米”一项,系学校直接向学生收取后分给教师,也可解决无米之炊。但贫苦学生家中乏粮,以至中途停学者有之。
  四、师资来源
  大部分师资是战前的延续,他们出身于省立师范、集美师范、福建师范,龙溪高级中学师范科、龙溪师范、诏安乡村师范等。但更多的是初级中学毕业生,他们任教时间长,有教学经验,当然也有不少质量较低,难以称职。
  抗战中陆续从永安、龙岩、南靖等师范及诏安简易师范毕业任教者日多,其中少数是艺术师范毕业生。
  抗战初期,曾举办过几种师资训练班,有龙溪专员公署义务教育师资训练班、诏安县短期小学师资训练班。结业后派充短期小学或简易小学的校长或教员,以补师资之不足。
  当时规定:各级国民学校教员(包括校长)的资格分高小级任教员(简称“小正”)和初小级任教员(简称“初正”)二级,其中又各分无试验核定(后称“登记”)与试验核定(后称“检定”)二类。凡是普通师范(包括艺术师范科)毕业生皆为“登记小正”,简易师范毕业生为“登记初正”,其他非师范学历的经试验合格,分别定为“检定小正”或“检定初正”。县府曾举办一次试验,但录取者寥寥无几。
  后来,代用教员因其年资长教学成绩好而由校长报请县府核准,分别定为“检定小正”或“检定初正”。
  1939年暑假,县府开办一次“诏安县战时国民教育师资训练班”,集中在职的简易小学校长和教员进行军事训练,学员都穿军装,打绑腿,课程主要是军事操练,结业后回各校向成人班和妇女班进行军事教育。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士超
责任者

相关机构

诏安完全小学
相关机构
诏安实验小学
相关机构
龙溪师范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