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诏中搬迁霞葛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62
颗粒名称: 抗战时诏中搬迁霞葛纪实
分类号: G639.28
页数: 1
页码: 18
摘要: 本文讲述了诏安中学在抗日战争期间因受日本帝国主义轰炸而进行搬迁到霞葛圩南陂村上课的经历。文章描述了当时的行军路线、路况以及在山区地带的学习生活条件,并强调了大部分同学与教师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精神。文章最后表达了作者对这段经历的深刻记忆和怀念。
关键词: 诏安中学 抗战时期 搬迁

内容

抗日战争期间,我县不断遭受日本帝国主义飞机的扫射和轰炸,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损失。在此情况下,为保证学校师生生命安全,学生功课不致荒废,诏安中学在1943年再度搬迁到距离县城较远的山区地带霞葛圩南陂村上课。我刚好是这一年秋季考入的新生,在八月间开学的第一天,就随同全校师生向山区转移。
  那一天的清早6点多钟,我们在屡受敌机轰炸的恐怖气氛下,象惊弓之鸟排队出发,每个人都背上被服,携带生活和学习用品,紧跟队伍前进,生怕掉队。这时,同我们一起行军的,我记得有校长黄慕周,教师沈光、许瑞琏、李乙桂、沈康等先生。
  从县城到南陂,要走52公里长的路程。当时,虽然国民党政府曾计划修通这段公路,而且也进行了路基测量,可就是迟迟未付诸实施。所以整条路面凹凸不平,崎岖难走,该铺的桥梁也是东倒西歪,不仅车辆不能通过,行人要走都得提心吊胆。就这样,我们磨磨蹭蹭地走到西潭,日已正午了。在西潭小学用过午餐,一刻也不敢停留,立即上路,经过湖洋美、江亩坑、龟头,爬过牛皮径,一直走到太平圩才稍事休息了一会儿。然后继续沿着七弯八拐的羊肠小道登上陈吊岭,再下新营、店下坪,足足步行了12多个小时,才于傍晚时分到达目的地霞葛圩。这时大家的脚都肿了,肩头也肿了。当天晚上,在草草用完晚餐后,很快就安置休息了。
  因为是战时搬迁,所以学校只能因陋就简地安排学习生活。我们一年级新生被安排在霞葛圩内。课室和宿舍都是利用圩里的旧民房,而且一室两用;睡觉是简易搭成的双层单人铺。这样,要集中听课很麻烦,又不得不在圩场周围找个稍平的大树下,采用席地而坐上课。教师还要站着讲课,而且要花大力气讲话,困难比我们更大。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有的同学坚持不下去,不几天就逃学回家,但绝大部份同学还是同老师一道,克服了一切困难,坚持在这里上了一学期的疏散课,直到1944年的春天才搬回县城来。
  这段抗战时期的学习生涯,虽然时间不长,而且已经过去了50个春秋,但它在我的记忆中却非常深刻,想起来还好象在昨天一样,是那么令人难以忘怀,令人回味。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乃松
责任者
黄慕周
相关人物
沈光
相关人物
许瑞琏
相关人物
李乙桂
相关人物
沈康
相关人物
陈吊岭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诏安中学
相关机构
西潭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