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诏安中学图书馆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61
颗粒名称: 文革前诏安中学图书馆概况
分类号: G639.28
页数: 3
页码: 15-1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文革前诏安中学图书馆的概况,包括图书馆的规模、图书种类、借阅方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同时,还介绍了图书馆在充实图书内容、满足师生需求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关键词: 诏安中学 图书馆 管理方式

内容

1950年初,上级通知我去接管解放前的诏中图书。
  当时,这些图书放置在考棚办公室楼上,大约3000多册。这批图书大部分因为内容不健康或不适应时代要求,而作封存处理。只有《辞源》、《动物大辞典》、《万有文库》(乙种本,未全)等一些工具书和文集还有参考价值。接管后,图书馆仍设在考棚楼上,东面房间为书库,大厅为借书处和阅览室。记得当时的图书费以每位学生每月1角8分计算,学生数少图书费也少,所以只能用这些有限的经费去购置一些价格便宜的连环画等图书,给阅览室添点热闹。而提供学生借阅的只有一些描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小说和民间故事,学生们也都看得津津有味。
  随着学生数的增加,楼上作为图书馆已不适应了。因为只有两道窄楼梯,上下不便,尤其是刚下课时,大家争着上图书馆,很是拥挤。所以,到1954年便搬到楼下,用大厅作阅览室,西面的房间作书库。
  起初,借书的方式是以“图书目录”给学生查选,然后根据指定的书到书架去找,这样,人少书少时还可以应付,到图书增多了,借书的人一多,就不顶用了。某一本书有没有借出都记不住,往往人要借一本书,我要跑二三次。所以借书办法非改革不可。怎样改呢?我把纸板切成一厘米半宽、八厘米长,按类别逐一将书码书目写在纸板上,做成小书目卡,然后在阅览室的墙上做了个“图书目录”版,先挂上分类卡,再把小书目卡按类别挂上,凡书架上有书的,目录板上就有书目卡。学生借书时先在目录板上找到需要的书目卡片;然后将该书卡取下,将书码书目填到借书证上,我就可找出该书交给借者。等书归还时,我再把卡片挂上去。
  1958年,良峰山麓的新校舍部分建成了,高年段先搬到新校舍去,低年段及图书馆仍留在旧校址。为照顾高年段学生读书的需要,我每两天要跑一趟新校舍,把他们要的书挑去,把归还的书挑回来。
  到1959年,新校舍落成,学校全部班级及图书馆都搬到那里去。由于班级逐年增加,每天借书人数也逐步增加,到1963年每日借书近一百人次。初中的小同学自动到馆帮忙,并于每星期六下午到馆修补图书。他们工作很认真,使图书的寿命得以延长。
  采用卡片借书,连用好几年都很顺利。到1962年左右,却发现书架上有书而目录板上没有书卡。查其原因,原来是个别同学把他喜爱的书目卡藏起来留作下次用,虽然是及时补上,但工作秩序打乱了。后来我们又想出开架借书的办法。这就是将原有的小书架拆去背面的木板,改装上铁丝网,将这些书架移到借书处,排成一列,所有书目都朝外,用木板作分类牌,然后按类分放图书。借书者在橱外可直接择其所需的图书,然后把书码书目填上自己的借书证,用手指一指该书,便立即为其取下。这样的借书,直接方便,很受欢迎。
  自1963年秋季以后,学生数逐年增加,图书经费也随之大增,并做到专款专用。在学校领导重视下,为配合教学工作,我们征求教师的意见,先后订了报纸杂志70左右种,各班级每日都分给一份《福建日报》,有关教研参考的杂志直接送到各教研组,其余的都放在阅览室供师生阅读。借书处则放有各类辞典,供同学查阅。
  为了充实图书内容,首先与新华书店联系,提出我们的要求,全面顾及教学参考图书和增加各方面的知识用书。新华书店对此十分支持,提供方便,新书一到就通知我们前去选购,还经常把新书目录送来,让教师选择预订。我们每购到一批新书也立即登记编目,并用一大黑板写新书介绍。对于一些优秀读物还作内容简介,使同学们及时掌握图书信息。我们还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在购书时尽量兼顾各学科参考和课外读物,满足他们的精神食粮,特别是一些中外名著,象鲁迅的全部作品(包括珍贵的鲁迅手抄日记)和各名家的文选文集以及文学理论等,都大力提供需要。
  要这样做,只凭在本地新华书店购进图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进一步利用老师外出的机会到其他城市物色,还委托在外地工作的校友帮忙购进。如沈锡麟同学在北京中华书局工作,就多次承其热情帮助,为学校购进不少质量较高的珍贵图书。这样,学校图书馆在学校领导重视和老师同学的爱护下,获得迅速发展。16年来共购进新书2万多册,如《中国古今图书集成》全部、《二十四史》3部、《资治通鉴》2部以及各种碑贴、画册数十本,还备有辞典、字典多种。到1959年下学期,领导又派一同志来馆帮助工作。这时,除日常事务外,我们可腾出较多的时间整理资料。例如将《人民日报》《福建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漳州报》等报纸,按月终合订成册,贴上标签分类存放,以便查阅。把《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文艺报》《民间文学》《时事手册》等杂志,按每季度合订成一册,也逐一标明书名时间。又将厚纸做成袋子,将《人民画报》《放军画报》《民族画报》,分别按每年(12本)装入一袋,每袋附上总目录,并标明名称和年份。
  图书馆发展了,图书逐步增加,原来的小书架容纳不下,1957年以后就逐步添置新型大书厨;1962年,阅览室还全部换上新型阅览椅。可是,当一个新型的学校图书馆正趋日臻完善时,十年动乱发生了,馆内的图书资料被糟蹋殆尽,十六年心血竟毁于一旦。每思及此,我总不禁老泪纵横,痛心难抑!现在经过拨乱反正,新的学校图书馆在一代新人的努力下又有了新的起色,并不断得到充实,这是值得庆幸的。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冠娥
责任者
鲁迅
相关人物
沈锡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新华书店
相关机构
北京中华书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