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校“搭桥”抓好“基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59
颗粒名称: 两校“搭桥”抓好“基础
其他题名: 文革前一中与实小联手提高教学质量的追忆
分类号: G639.28
页数: 2
页码: 10-11
摘要: 本文介绍了诏安一中与诏安县实验小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合作,通过互相听课、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式,加强了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联系和沟通,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强调了教育科研和教育理论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关键词: 诏安一中 教学质量 教育

内容

1958年至文革前,我县一中学生参加高校升学考试,每年成绩都名列全省前茅;实小毕业生参加全县升学统考,每年的成绩也遥遥领先。一中每年按分数线所招的新生,总有一半左右是实小输入的。这里面确有一段耐人寻味的两校“搭桥”、联手抓好“基础”,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我当时在实小当教导主任,责无旁贷地参与了这一工作,现在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余味犹甘。
  中小学都是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既有区别,也有相同,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输入中学的学生素质。当时,一中陈源校长基于这种认识,主动登门来找实小校长沈清亮和我交换两校如何“搭桥”,加强联系,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的意见。他还不断深入教学实际,吃透学生情况以后,常来实小找学校行政或教毕业班的科任教师谈心。有一次,他直接与我和沈建宗老师座谈,说升入一中的实小毕业生,普遍自学能力较低,不习惯于自觉复习功课和完成作业。他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在小学阶段,老师布置作业具体,辅导细致,督促严格,到初中以后由于学科增加,复习功课和完成作业都得靠学生自身安排,因此,学生一时感到难度很大,无所适从。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初中一年要改进布置作业的方法,但也要求小学毕业班相应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学得主动,生活得生动、活泼。
  为了增进一中与实小的相互了解,交流教学经验,陈校长又倡导、组织两校教师分别深入课堂听课,举行座谈。我们校里担任毕业班教学的教师同我,便不时到一中去听课。记得有一次,我们听了沈庆生老师上语文《过秦论》一课,对其“文道结合”“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很欣赏。返校后进行传达,教师们也深受启发。陈校长有一次还亲自带了一中20多位教师来听沈建宗老师的课,课后座谈时,对老师的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尝试予以充分肯定,也提出一些应注意的问题。不仅如此,他还从繁忙的行政事务中抽出时间到实小参加教研活动。帮助学校改进教学工作。如他提出,学校教研组抓教材教法研究是必要的,因为它是主体;但要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扩大研究面,适当增加教育科研和教育理论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教育科研和具体教学的关系,用理论指导实践,探索教育规律,提高师资素质。这一意见,不但在当时富有指导作用,直到八十年代我到县教师进修学校担任副校长时,将它应用到工作中去,也同样吃到了甜头。还有一次,一中召开“改进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报告会,我和校长都应邀前去参加。这不仅增进了对一中几年来努力贯彻中央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的了解,而且对存在的一些认识片面的问题,如只注意升学教育,忽视目标培养;缺乏全面理解德智体的关系,忽视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等也有所认识。我同沈清亮校长听后,感到这些问题也切中实小时弊,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回来后,立即组织传达,结合学习文件,采取边学边查边改的方法,进一步改进了课堂教学,有效地减轻了学生负担,逐步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质疑问难,课外心情舒畅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使学校中增多了活泼、生动和主动学习的气氛,为初中输送更多的素质良好、身体健康的人才。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延嗣
责任者
陈源
相关人物
沈清亮
相关人物
沈建宗
相关人物
沈庆生
相关人物
副校长
相关人物
沈清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