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一中教学工作片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57
颗粒名称: 诏安一中教学工作片断
分类号: G639.28
页数: 3
页码: 5-7
摘要: 本文介绍了诏安一中在五六十年代的教学工作片段,包括严谨的教风、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提高、对学生作业的认真批改等方面。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形象的概括,阐述了如何处理好“教”与“学”这一对矛盾,发挥领导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扩大教育和教学效果的经验。
关键词: 诏安一中 教学工作 教风

内容

“师道严虚以带实,良峰秀青出于蓝”。陈燕琼老师所撰写的这一幅对联,是对诏安一中五、六十年代那种严谨教风,以政治思想带动业务,教学相长,出成绩出人才的富于哲理的形象概括。的确,当时学校领导和教师总是以校为家,夜以继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他们白天上课,下班辅导,批改作业;晚上备课,搜集并学习有关教学资料,常常工作到深夜。每个夜晚,各个教研组的办公室都是灯火通明,座无虚席。老师们的工作精神,使学校领导深受感动,最后只能下令强要他们回宿舍休息(当时多数教师住宿校中)。更为人传诵的是连星期天,多数教师仍坚持工作,至少也用半天的时间去处理教学上还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此勤恳扎实,以校为家的工作精神,怎么不使人感动,怎么不出成绩呢?
  那时,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蔚然成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落实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去获得各科知识和掌握各种基本技能。这是教学工作的关键和核心。当学校领导着重要求教师应多下课堂听课时,很多教师除参加学校有计划有目的的公开观摩教学外,一有时间还纷纷到课堂去,彼此预约,互相听课,共同探讨如何落实“双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一时形成了课堂执教,课外三三两两在一起商讨教学那种不断探索进取,充满事业心的良好气氛。与此同时,学校领导又有意识地树立了几个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教学典型,其中包括教风严谨踏实,教学环节环环紧扣;讲练结合,留有余地;善于发掘教材内在思想性,有机地联系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善于启发引导,活跃思维;善于处理教材,突破难点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使教师看得见,学得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不断汲取先进经验,让这些经验在教师中较为广泛地加以实践、总结、提高。
  至于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老师们也很认真细致。各科均能做到详批细改,发还学生作业不超期、不过夜,真是“今日事今日毕”。语文教研组还采取许多兄弟学校所未能做到的共同批改一篇学生作文的作法,然后把各个教师对该文独自批改的文稿集中编成板报张挂出来,做为交流探讨如何批改好学生作文的途径。这样做,虽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通过观摩各人的批改方法和具体批语以及对该文章疏导文句的行文表达,经过讨论,就不难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加上辅之以日常教研组长对各班作文簿的抽阅,并持之以恒,便进一步调动了教师认真批改作文的积极性,掌握了切合实际的批改方法;通过讲、练、评紧密结合,反复训练,因而也更快地提高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和水平。
  语文教研组,在沈光老师和陈燕琼老师的带动下,成为一个团结而又一心扑在教学上的集体。直到今天,我们这些晚辈有时前往拜访沈、陈二老时,他们对那段有意义的教学生活,仍然津津乐道,记忆犹新。陈老偶尔还谈起批改作文一事。他说他每天都要批改一定数量的作文簿,不完成任务就放不下心。有时为了命好一道作文题目,总是反复思考,彻夜难眠。九十高龄的沈老,则说得更有趣,他说他直至今日,梦中还时常出现当年用心批改作文的情景。这虽为轶事,但也是对昔日那种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追忆与回味。
  不仅语文科如此,其他教研组也同样重视对学生作业的批改,特别是外语和数理化等科,老师们都及时批改,从不脱期发到学生手里。尤其是数学科要求更加严格。他们还制订了学生作业不符合要求者“四不改”的条文,即不符合行款格式者不改,任意涂抹不整洁者不改,书写不规范者不改,迟交者不改(实际上经过学生说明原因或接受教育并表示要改正的还是按时批改发还)。后来,这一要求在各科也推广了。这样,日复一日,久而久之,全校上下一致,齐抓共管,严加督促,使学生中那种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的好学风就更加浓厚了。经过好几年的努力,效果十分突出。如这一时期的每年中考后,各科有关教师集中到漳州评卷时,常常可以在评卷中听到其他兄弟学校的一些教师在私下议论说,只要看到卷面整洁,书写美观而成绩又好的考卷,就知道是诏安一中的考生的。这不能不说是那种严谨的教风结出的硕果,而又一时传为佳话的小插曲,它确实给人以鞭策,也使执教者聊以自慰。
  在此同时,学校领导又善于抓住学生中逐步形成的刻苦学习,艰苦奋斗,自强自励的治学精神,把涌现出来的一批典型事迹,加以总结提高,概括提出在学习上要“姑娘绣花”“精雕细刻”,要有“煤油灯精神”,用“时间加汗水”去搞好学习等,通过校会、班会、主题会,并联系班级实际,广为宣传推广,以学生教育学生。这种既有具体人、具体事,又有形象概括的语言,使大家学起来心中有了谱,奋发自觉的学风就更加浓烈。这是一个很好地处理好“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的主体积极性,又发挥了领导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扩大了教育和教学效果的好经验。
  上面所举的这些事例和所创造的良好局面,并不是一蹴而就、零敲碎打就能办到的,而是学校领导带动全体教师,既有长期通盘的计划,又有不断激人上进的奋斗目标,并善于发现调动师生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循循善诱,不断总结提高,及时表扬推广才取得的。当时校中所有行政领导人员均能以身作则,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学问题,抓好教学工作。行政人员做了具体分工,每人教一个学科,到一个教研组、一个年段组蹲点,并广泛开展各学科兴趣小组和课外各种活动,和师生打成一片,共同学习,共同研究,一起总结交流推广教学、工作经验。因此,诏安一中在县委和各级教育行政的领导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奋斗,高考成绩突出,且连年相继稳定,终于实现了“一马当先,跨过九龙江”(意即超过漳州一中)和“学莆中,渡乌龙”(意即超过莆田一中)的口号,得到省教育厅的表扬。《人民日报》《人民教育》和《福建日报》都刊登了专题文章,肯定这一办学经验。一时省内外好多兄弟学校组团来校参观交流的络绎不绝,一片热气腾腾,使人精神为之振奋。
  现在,事情虽然过去了20多年,但对那段团结、踏实、奋发、进取的校园生活的回忆,还是余味无穷,难以忘怀!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志贤
责任者
陈燕琼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诏安一中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