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略记我县五十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31
颗粒名称:
略记我县五十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
分类号:
R193.3
页数:
2
页码:
314-315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诏安县的卫生状况极其恶劣,各种传染病流行,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建国后,诏安县政府开始重视卫生防疫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接种牛痘、除四害、清洁环境等,有效地遏制了传染病的流行,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
诏安县
五十年代
爱国卫生运动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诏安县的卫生状况极其恶劣,沟渠淤塞,蚊蝇丛生,鼠雀肆虐,瘟疫流行,鼠疫、霍乱、天花等恶性传染病一直摧残着人民群众,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据有人调查,20世纪的前50年,诏安县共发生鼠疫、霍乱、天花3种恶性病疫69次,平均每年1.4次。当时几乎年年有瘟疫,有时是一年内两种瘟疫并发,春季天花流行,夏秋则鼠疫、霍乱爆发。1938至1943年(民国32年)夏季都发生霍乱,轻则在县内局部地区流行,重则波及全县。老年人谈虎色变的民国32年霍乱,把诏安人民折磨得惨不尽言。据查当年冬季诏安县政会议各乡镇长汇报纪录案卷,每个乡镇因霍乱而死者少则数十人,多则逾百人,全县死亡近3000人。有的全家死绝,有的早上帮抬疫尸出葬,晚上自己也染疫死亡。许多村庄午后就关门闭户,路上行人稀少,特别是夜阑人静之时,悲哀号哭之声更不堪入耳,凄凉恐怖笼罩着大地。
这几种可怖的恶性传染病一直延续到建国初的1950年。当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不卫生的环境一时难以改变。1950年3月,天花病在我县六区(官陂)一带流行,短时间内患天花者有:下庵保93人,死亡18人;新塘保7人,死亡4人;官陂保30人,死亡10人。发生疫情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立即派县卫生院代院长陈寿三率队,携带药品前往疫区防治,并电请龙溪专员公署派遣医疗队前来协助扑灭,使疫情得到控制,未酿成大祸。
1950年12月,召开解放后第一次防疫会议,卫生防疫工作列入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参加这次防疫会议的有城关区各机关、学校代表,各街、村领导及全县医务界代表。会议部署在全县开展接种牛痘。从12月底至1951年春共完成种痘8.28万多人,占全县人口40%以上。接着,1951年扩大防疫种类,全面开展预防天花、鼠疫、霍乱三种疫病的注射工作,有效地制止了这三种疫病的发生和蔓延。
1952年4月7日,县防疫委员会成立,由县长兼任主任委员,设副主任委员2人,委员21人。委员会下辖办公室及宣教、研究、检查、训练4个组。全县9个区也相继成立防疫分会,各乡成立防疫小组,各行政村也成立防疫站。在各级防疫组织的领导下,1952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全县人民坚决拥护中央关于反对美帝国主义进行细菌战争的声明,开展大规模的以除四害(鼠、雀、蚊、蝇)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突击月,共组织174个宣传队,通过印发防疫小册,涂写墙头标语,出刊黑板报和组织幻灯巡回放映,广泛进行卫生防疫宣传教育。一边宣传教育,一边组织行动,在全县范围内清除垃圾,疏通沟渠,清扫牛栏、猪圈,改良水井,并实施水井,厕所加盖,动员千万户消灭老鼠、苍蝇、蚊子和蚤虱。同时开展预防种接种,注射四联菌苗、鼠疫活菌苗和种痘。通过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不仅深入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防病也取得明显效果。1952年鼠疫、霍乱均未发现,天花、伤寒也分别从1951年的32例和153例下降为1例和29例(只死1例),肺炎、赤痢的发病率大大下降。
1953年3月,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由县委书记任主任,下设以县卫生科长为主任的办公室,统一领导全县的爱国卫生运动。此后,每年的重大节日和传染病流行季节,都有领导的掀起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特别是1958年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更是搞得有声有色。
这一年的1月11日,县召开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各区委书记,乡支部书记、街长,学校、卫协等单位领导及积极分子参加。会议通过表彰先进,交流经验,动员进一步在全县掀起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接着,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于1月18日发出《关于动员全民开展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的联合指示》,并进一步调整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领导成员。县由县委书记任主任,县长、宣传部长为副主任,各有关部门领导任委员;区、乡由区委第一书记、乡支部书记任主任,区长、乡长、团支部书记任副主任,吸收宣传、文教、妇联、学校等有关部门人员参加;各机关、学校还成立了3至5人的爱国卫生小组。此后,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又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全县人民广泛深入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采取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的方法,一环扣紧一环,把运动步步推向高潮,使全县卫生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基本实现群众屋内屋外都干净。
总之,我县五十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尽管后阶段的“大跃进”时期,所提的要求有些过高,有的作法也不切实际,但广大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所迸发出来的干劲,是应当加以肯定的,成绩也是突出的。我们这里略记下当年的大概情况,作为建国后我县历史进程中不可磨灭的一页。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合订本,共五期,分为 第七期、八期、九期、十期、十一期,其中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特辑、光辉业绩、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柳德
责任者
陈寿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