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大同事件”纪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26
颗粒名称:
“大同事件”纪略
分类号:
K295.7
页数:
3
页码:
295-29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大同事件”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和影响,以及国民党当局逮捕知识分子的原因。事件涉及到一个激进的报社“大同派报社”和一些进步人士,包括被捕的知识分子。这些进步人士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并导致了对他们的逮捕和镇压。
关键词:
诏安县
大同事件
内容
一
“大同事件”是我县三十年代国民党当局在城关地区制造的一次白色恐怖。“大同”,指“大同派报社”,附设在“大同皮鞋店”内。该鞋店约于1934年由许钓纶、郑觉先等(都是思想比较激进的小学教师)所办。店址在南门头水车街口。他们从南洋请来一位技工,开始手工业式的皮鞋制造业。开业后,常有一些青年教师在这里出入。
“大同派报社”是由沈桐浦和郑捷先(郑觉先的弟弟)于1935年创办的,因为是设在大同皮鞋店内,故名。并雇沈万五(即钟阿弟,后为中共云和诏县委副书记,1949年牺牲)专职送报。
派报社在当时的我县来说,还是一种新的行业。原先读者订阅报章杂志,都是邮购邮寄,诸多不便。有了派报社,读者就十分便利了,因此甚得公众的赞许。在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当时该社派送的报纸,有上海的《大公报》《申报》,厦门的《星光日报》,汕头的《星华日报》,香港的《循环日报》《大众日报》等。杂志有上海的《文学》《读书生活》《大众生活》《世界知识》等,都是进步的刊物,还有香港出版的《民族战线》①。
我中央红军取得了长征胜利后,党中央接着发表了“八一”宣言,指出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号召全国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拯救垂危的中华民族。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面前,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在全国掀起了广泛的爱国运动,新的革命风暴正将席卷全国。
二
当时,我县的革命风暴,也随着全国的形势而在酝酿着。自1932年4月我中央红军挥师东征解放漳州后,接着是我党在乌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革命斗争。1933年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楷)陈(铭枢)与国民党内李济琛等一部分反蒋势力,联合第三党等方面反蒋人士,在福建为反蒋抗日,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闽变”),我县政权也易新帜。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我党成立了闽粤边区特委,开展闽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所有这些,都给诏安的国民党当局以极大的冲击,也使广大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更进一步的认清形势,激起更高涨的革命热情。国民党各级政府面对这风起云涌的爱国运动,不是引导而是压制,如禁止出版和销售进步书刊,并四出搜捕和监禁进步文化人和青年,以及所谓“赤化分子”和“政治嫌疑犯”等等。这样一来,诏安县的“大同派报社”就首当其冲了。
1936年暑期的某一天,诏安县府出动保安大队的武装,分头搜查和逮捕了“大同派报社”的人员和与之往来的被列为有“政治嫌疑”的知识分子,造成诏安文化运动史上第一件大案。后来,人们把这次事件称为“大同事件”。情况纪略如下:
(一)首先是搜查派报社,将全部报章、杂志等逐本逐页检查,从下半夜到凌晨,长达约几个小时之久。随后拘走了当晚留守在店内的郑捷先(现尚健在)。
(二)同时有涂屏南、郭荫松和沈桐浦3人,都在各自的家中被拘捕,与郑捷先一起关禁在县看守所(现只郭荫松健在)。
(三)当军队到林士友家中进行拘捕时,恰好当晚因天热,他没有在家中安眠,所以得以幸免。隔天,他随即出走星洲(现仍客居星洲)。
(四)此外,闻还曾扣留过别的一些教师(姓名待查),但随后陆续释放。
三
诏安县国民党政府此次逮捕知识分子的恐怖行动,据笔者多方了解,认为有下列几个原因。
(一)由于“大同派报社”大量传播有关抗日救国的报章、杂志,沟通全国各地的抗日救国的消息,大大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觉醒。其中特别是香港出版的杂志,常登有对蒋政权不满的言论。所有这些,都使国民党人大为恐慌。而且大同皮鞋店的创办人许钓纶、郑觉先等都是“闽变”时诏安的风云人物,国民党早已恨之入骨。“闽变”火焰刚刚熄灭下去,那容死灰复燃?所以总是想要寻找机会报复②。
(二)被捕中的涂屏南(涂氏后参加新四军,1939年请假回诏安,隔年为国民党反动军队二十师所杀害,死难漳州),自20年代的“诏安新剧团”为县党部接收后,即被排挤离开剧团,逐渐倾向我党。30年代便在我党张敏同志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一些地下活动。1936年得香港郭荫棠③的介绍,到香港会晤“中国民权革命大同盟”(下简称“同盟”)所设立的“入闽指挥部”正副主任翁照垣、宣侠父(该“同盟”为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在我党领导下成立的)后,并带回《民族战线》和《救国报》(在法国巴黎出版,由吴玉章带来香港)等刊物。当时分水关驻有县沈东海部队,因涂与沈私交甚好,所以能畅行无阻。这时,正好大同派报社成立,上述进步书报,也就在该社寄售。这些活动难免露出一些风声,这也就特别引起当局的注意。至于郭荫松、郑捷先等都参加过“闽变”,又与涂屏南十分接近,思想倾向一致,国民党也早已注意之。还有林士友者,小学教师,他先在泉州市培元中学念书,思想也是比较左倾,常带一些新书报回来传阅,而且还是涂屏南的外甥,关系密切。所有这些人必然成为国民党的眼中钉,非清除这些隐患不可。
(三)当时一些思想倾向进步、不满现实的学生和教师,包括此次被捕的青年,都是靠近林景崇(仲姚)先生的,无形中成为“武馆”(林先生的住所)一派。他们出入武馆,阅读进步书刊,品评时政,愤世疾俗,耻与国民党人为伍。国民党当局对林景崇又恨又怕,但碍于种种关系,不能轻易动手,唯一办法,就只好拿与他有关的人来开刀。
正是由于有了上述几个原因,诏安县国民党当局为了执行“文化围剿”政策,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然要清除城关的激进知识分子,于是制造了这一空前的白色恐怖事件。
涂屏南等四人,大约被关押了半年之久。国民党对他们终查不出有任何反政府的证据,不得不予以释放,但人身的各项自由已被严重剥夺。
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完全是徒劳的,后来的事实正说明了这一点。从此以后,我县有更多的青年和知识分子,投身于抗日救亡的爱国洪流中,为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而献身。这是历史的必然,不是任何反动势力所能抵挡得住的。
附注
附注: ①《民族战线》系香港“中国民权革命大同盟”宣传部主办的刊物,由陈辛仁、郭荫棠主编。 ②“闽变”中,我县曾建立新政权,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林景崇被选为主席。许钓纶、郑觉先、涂屏南、郭荫棠、郑捷先等都参与是项政治运动。事变失败后,许钓纶、郑觉先出走星洲。国民党当局曾开列一份参加“闽变”活动者名单,约十余人,令县警察局予以逮捕。后经地方士绅从中斡旋而作罢。但国民党人终是怀恨在心,想方设法进行报复。 ③郭荫棠,本县人,郭荫松的长兄,在厦门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35年中共厦门中心县委通知他撤离,不久,失去联系。后去香港,与陈辛仁共同主持《民族战线》编务。现已离休,居漳州。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合订本,共五期,分为 第七期、八期、九期、十期、十一期,其中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特辑、光辉业绩、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海流
责任者
许钓纶
相关人物
郑觉先
相关人物
沈桐浦
相关人物
郑捷先
相关人物
沈万五
相关人物
李济琛
相关人物
涂屏南
相关人物
郭荫松
相关人物
郭荫棠
相关人物
翁照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汕头市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