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回忆抗战初期城东小学的战时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24
颗粒名称:
回忆抗战初期城东小学的战时教育
分类号:
G629.2
页数:
4
页码:
289-292
摘要:
本文回忆了在抗日战争初期加入城东小学的经历,描述了该校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和张源校长的领导,以及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
诏安县
城东小学
战时教育
内容
我永远怀念抗日战争初期的县城东小学。
几十年过去了,我已从一个充满朝气的青年,退化为两鬓苍苍的老人,多少记忆都随着岁月的推移而日趋淡薄;但三十年代后期的城东小学的面貌和内在的一切,却仍十分强烈地留在衰老的脑海中。
当时,抗日的烽火,燃毁了我的正常学习,民族解放的号角,召引了我走向斗争的前列。1937年暑假,我们一批从外地回乡的大、中专学生,团结本地一些教师,组织了“诏安县旅外回乡服务团”,开展了抗日救亡宣传工作。这时,虽然卢沟桥的炮声已开始回击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抗日救亡的呼声响遍了全国,但诏安国民党当局却依然纸迷金醉,沉睡未醒。他们不但不鼓励支持救亡运动的开展,反而时时进行无理的讽刺和打击。如当我们热情地在街头进行宣传,唱起《打回老家去》这首救亡歌曲时,就有国民党的某要人,老气横秋地大放厥词说:“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还要打到哪里去?”当然,我们的爱国行动,原是不能期待他们的恩准,也不怕他们压制的。所以我们以最大的热情,用“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工农商学兵,大家一条心”的歌声,唤醒全县人民,举起抗日救亡的大旗,和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一起前进。
在“回乡服务团”被迫停止活动①之后,该团领导人之一的张源(原是厦门大学学生,时任丹诏小学教师)为另辟一个新的救亡工作的基地,于1937年8月出任东垣小学(校址在城内沈公书院)校长,我被聘任教。隔年,1938年2月,东垣小学停办,张源改任县城东小学校长。
张源出任城东小学校长后,继续领导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对实施战时教育更是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我县的小学教育史上写下了鲜明的一页。
他首先是罗致人才共同办好学校。在他恳切礼聘下,不少知名人士和具有爱国热情的青年进入了城东小学,为办好我县的战时教育而努力。当时阵容中有长辈林景崇先生,大学生许瑞琏、沈锡平等②;此外还有沈家瑞、张棠、蔡碧莲、谢家群和我,都是年青热情、有活力者。
当时的城东小学,有六个班级,学生约300人左右。除按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授课外,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激起同学们的同仇敌忾,学校特别进行一些教学设计来充实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形式。
第一,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方面:
(一)增设时事课,专人负责。并通过朝会、夕会和周会等对学生进行抗日形势教育,宣传抗战必胜的信心。
(二)在国语、历史和地理等科目中,补充一些能激发儿童爱国情绪的教材,特别是前线官兵英勇杀敌的真人真事,后方广大人民的爱国义举和历代民族英雄的事迹,结合有关课文进行讲授。
第二,学校特别重视课外活动,丰富儿童智识领域,培养多种多样兴趣,发挥智慧和能力。中、高年级学生组织课外话动小组,有漫画组、戏剧组、歌咏队和手工劳动组等。每天下午正课结束后进行活动。
第三,全校组织“儿童救国团”。中、高年级的同学一律参加,每一班级为一队。并成立纠察队,协助教师维持秩序,检查卫生等。在星期日和节日,还经常联合城关地区的城南小学等友校开展抗日宣传。关于这,下面另有忆述。
除此之外,还经常举行演讲、作文、漫画等项比赛。学校特别注意美化环境,不论办公厅、礼堂、教室以及走廊、通道,都贴上有关宣传抗战的标语、漫画和宣传画,并定期更换。
战时教育的教育思想,是根源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使教育和现实,在当时说来就是抗日救亡的特定现实相结合,打破死读书、读书死的旧格局,走出社会和广大人民取得联系。在全校同仁的努力下,当时的城东小学办得朝气蓬勃,生动活泼,学习空气十分浓厚,师生关系很是融洽。
1938年,城东小学的教师中,有我地下党诏城支部党员2人(我和谢家群),逐步使学校成为我党在城关的一个重要活动据点。党员教师的任务是大力协助张源办好学校,在工作上取得张源的信任,从而推行战时教育和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这里应该提到的是,我于1938年春不告而离开学校,到龙岩白土我新四军第二支队后方留守处参军。几个月后,又奉命回县城活动,筹建城关地下党支部,并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真难得张源对此心照不宣,没有追问我这不辞而去的行踪,也不管社会上的流言蜚语,依然聘用我并信任我,使党的工作得到顺利开展。现就记忆所及记述于下:
一、响应汉口我党《新华日报》社的倡议,发起为抗日前线战士写慰问信和送慰问袋。我们是通过国语课和劳作课来进行的。自印信封、信纸(当时信封的格式和大小,报社都做了统一规定),自制慰问袋,把收集到的慰问信放在慰问袋里,成批寄往《新华日报》社集中寄前方将士。
二、响应党的号召,掀起“一元还债运动”高潮,支持政府抗日。1939年的元宵夜,在诏城支部的统一布置下,城关的中学和几个小学,组织宣传队到各神庙、祠堂向善男信女和各商家宣传抗日,进行劝捐,并做纸花举行义卖,情况很是热烈,情绪也很高涨。当时的漳州中心县委机关报《前哨报》对这次活动,曾经有过报导。
三、举行鲁迅先生逝世2周年纪念。由我绘一大幅鲁迅遗像,张校长题签挂在会场中央,并报告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和简介一些作品。
四、1939年10月间,诏安县第一次沦陷于日寇手中。我们大多数撤退到溪东一带。中共诏城社会支部和学校支部准备开展敌后工作。我和谢家群同志曾挑选十几个思想觉悟较高的同学,拟在溪东某地进行集训,并部署应付沦陷后的工作。此项工作虽因县城很快收复而没有进行,但在准备过程中,却给广大师生进行了一次对敌斗争的思想教育,大大提高了政治觉悟。
此外,还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我们学校出版铅印刊物《抗战》(只出两期即停),内登有林林、窦隐夫(延安作家)、白鹤(吴鹤琴)等人作品。在抗日战争周年纪念日,举行一次稍具规模的公演。在学校的正门外溪堤广场搭起大戏台,一连两个晚上演出话剧、舞蹈和歌咏等,许多“回乡服务团”的团友都参加活动。这期间,我们广泛传播了大量的救亡歌曲和儿童歌曲,如《松花江上》《救亡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少年先锋队》《生活教育歌》等几十种。还教唱《国际歌》和方言《示威歌》《送郎去当兵》《抗日当兵歌》等,这些都是当时流行于我革命根据地、由党组织输送下来的。我们还用本地的《洗佛歌》调配上歌词,改称《当兵歌》,使之更具地方特色,便于易懂、易记、易唱。现在,我手头还保存了一本当时学校印发的歌曲教材小册子,时时引起我的思念。
1939年开始,敌机不断对城关进行轰炸,城内外多次中弹。县城光复后,政府为了儿童的安全,于1940年春季着令城关各小学暂行停课。这样一来,城东小学的师生也就不得不暂时分手了。我也从此再没有回到这个学校工作。
以上所记,仅是城东小学在抗战头两年推行战时教育和宣传抗日的大略情况。虽然未够详尽,但也可以从中看到当时学校的基本面貌,而做为我县抗战时期小学教育的一鳞半爪记录下来。对此,我是久久地怀念着的,也希望能唤起当时在校的师生,特别是张源校长的回忆,珍惜这段不寻常的校史!
附注
注: ①“诏安县旅外回乡服务团”原不隶属任何部门。后来,县成立了官办的“抗敌后援会”,硬要将该团并归其所属,目的是要进行统制。我们未能同意,只好自行解散。 ②林景崇、字仲姚,诏安县文教界老前辈,解放后任县政协副主席,已故。许瑞琏,已故。沈锡平,尚健在。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合订本,共五期,分为 第七期、八期、九期、十期、十一期,其中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特辑、光辉业绩、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沙洛
责任者
张源
相关人物
林景崇
相关人物
许瑞琏
相关人物
沈锡平
相关人物
沈家瑞
相关人物
张棠
相关人物
蔡碧莲
相关人物
谢家群
相关人物
林林
相关人物
窦隐夫
相关人物
白鹤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