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生”号鞋厂的发展和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18
颗粒名称: “兰生”号鞋厂的发展和变迁
分类号: TS943
页数: 3
页码: 271-27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沈兰生在诏安县城关创办制鞋手工业的经历和创业过程。
关键词: 诏安县 沈兰生 制鞋业

内容

我,沈兰生,清光绪19年(1893年)农历十月二十二日出生于诏安县城关,在那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不少的风霜。自幼粗读诗书,青年时代便在本县四都林头圩开银铺子,从事打银首饰,干了12年,并在那里参加了基督教会。后成家生男育女,改行制鞋业,直至老休。今我已到垂暮之年,特把我的经历,叙述出来让后人以知创业维艰,谅不无一点历史价值吧?
  我在林头圩干打银业时,从耳闻目睹中感觉布鞋业生意颇好。它是人们生活必需品之一,但是当时诏安县的布鞋产品系各私营百货店、杂货店向广东省潮安县及闽南漳州进货,本县没有制鞋手工业。
  我心想如能自己生产经营,在家乡创办起制鞋手工业,岂不更有利于民生,售价也可便宜些。而且今后从现在的学徒可变为师傅,师傅再授徒,辗转相传,诏安的制鞋业既奠定了基础,又可向新的方面发展。
  为此,到1925年,我下了决心决定把打银业收歇,转行制鞋业。由平和县五寨乡一位基督教会牧师(惜今已忘其姓名)的介绍,到漳州学艺。那时民国成立已有10余年,因漳州接近厦门市,经济、文化较发达,有人开始制售皮鞋,穿起皮鞋了。我为家乡未来前途发展业务计,采取先学难,后学易的办法,先在马坪街(今称延安路)利源号厂主陈绵祥师傅处学习制皮鞋,后在府口街(今名台湾路)步远号厂主谢金水(漳州人)师傅处学习制布鞋。两位师傅均基督教徒。
  按当时手工业的学徒习艺制度一般是要学3年4个月,由于我年纪青,精力充沛,对新业有兴趣,勤学,多问,肯钻研,不辞劳苦,加上师傅认真教导,结果两处的学习合计只花年半的时间便学成了,成绩不比其他学徒差。陈、谢两师傅待我都很好,特别使我终身念念不忘的是己故的制皮鞋陈师傅,记得临别时他谆谆告诉我:“你的功夫已学成了,可以回家创业了,你我同是教会中人,不必给我报酬,只算生活费可矣。但业精于勤,回去后还要继续钻研,精益求精,切勿自满才是。”以后我的事业都是按师傅的话去做。
  1927年间,我艺成后,怀着无比喜悦和充满着希望的心情,告别师傅,回到家乡,经过了一年的辛苦筹备:筹集资金、租厂址、添置生产工具、购买原料、招收学徒等一系列工作,好不容易才于1928午3月间租下北门外护福街(今名妈庙后街)一间房屋,以我的名字办起兰生号鞋厂来。
  兰生号鞋厂的业务开始以制布鞋、皮鞋双管齐下,而以产乌布鞋为主。抗战后期皮鞋才有较多销售。鞋厂发展的过程是由小到大,制鞋工艺由较粗变较精,尽量适应时装。办厂的体会,大体上分作几方面来讲:
  一、生产的人员方面,最初是招收男学徒(除自己妻、媳外,不收女学徒)有沈士晋,徐平国等人,后来再吸收马金兰(妻,院前村人)、沈得助等为学徒,1929年聘请漳州一位名叫锡龙的制皮鞋工人来我厂协助制皮鞋,年余归去。以后随着业务的发展,续有增加,最多时工人10余人。抗战期间曾聘请广东省潮安县制布鞋工人5名来我厂做临时工。抗日胜利后,他们都回家乡去。
  后来事实发展正如我的预见,原来招来的学徒变工人,工人变师傅,再教学徒成工人,如此这般循环扩大,20多年来增加数10人。且有独自发展者,例如原我厂学徒出身的工人沈士晋,约1935年辞出,自己在今中山东路南诏镇卫生院地方,开设友谊号鞋厂。该厂也招收学徒数名。布鞋、皮鞋均有产销,直至1956年都走上合作化道路。
  二、资金方面:草创之初,是银元700元,以后略有增加。
  三、经营管理方面:起初一切厂务包括门市产品的推销、记帐、现金出纳、原料、工具的采购、保管、生产技术指导均由我一人包揽;儿子得助从旁协助。以后由于业务逐渐扩大发展,另聘会计、营业员、出纳、勤杂炊事,多至五人来协助业务,我当总经理。
  四、业务方面:起初是生产工场与产品销售,分而合之,工序分制鞋面、制鞋底两部份。销售地区以销本县为主,由各杂货店、百货店、货郎担(个别是专业鞋店)自由来购售,销区由城关发展至农村集镇、圩场。
  自从本县我厂生产布鞋以后(皮鞋则自抗战胜利后才有较多的销售,因成本较大,一般以销定产,避免产品积压过多,资金难以周转),由于质量逐渐提高,价钱比外货少一道运输费,所以成本低,同质、同规格的鞋,比外货便宜,且取货方便。因此,外货入境受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皮鞋方面自本县产售后,因与外货差价较大,外货自受淘汰,最后连原向漳州、潮安进货的云霄、漳浦等邻县杂货商店、百货商店后来也来我店采购。但销售量因我县毕竟系农村性的小邑,民多贫穷,农民居多,仍是布鞋多销,皮鞋销路较少。
  五、厂址1928年是在护福街(今名庙后街25号)产、销合在一起。约1936年公路有所发展,漳州、汕头来往较便利。我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乃改租桥头观音亭旧址为厂址(今中山东路7号,厝主李瑞轩)兼门市部。抗战末期因厝主李瑞轩先生自南洋归来索回房屋,改搬对面(今中山东路22号)经营。抗战胜利后我儿一度发展商业,在我厂附近开设兰生号商行,经营粮油。鞋厂仍由我独自经营,直至解放。
  以上所述,是兰生鞋厂之沿革也。
  解放以后在共产党领导下,重视手工业生产的方针政策的鼓励支持下,人们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鞋业生产大为发展,自不消细述。
  1956年1月在手工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我与家属也跟随手工业者群光荣走上合作化的社会主义大道。由张荣光同志当首届鞋业生产合作社主任,社址设在北门外。社员们不少是我的学徒或工人。组织之初,社员群众积极性很高,同心协力搞好生产,规模不小,当时销路大畅,不独销本县,且远销省内外,我心甚欣慰。我服从分配,安排我在基督教会门口独设鞋业修补站,专为广大劳动人民修补旧鞋、破鞋。至1961年以后领导叫我年老退休,退回入社股金,以后我则回家养老,闲坐此兰生轩。前几年还在礼拜堂门口设摊私自替人修修补补,直至89岁后才停歇。
  (此稿1988年8月口述,口述人于1989年1月12日病逝)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合订本,共五期,分为 第七期、八期、九期、十期、十一期,其中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特辑、光辉业绩、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兰生
责任者
谢淇
责任者
沈兰生
相关人物
陈绵祥
相关人物
谢金水
相关人物
沈士晋
相关人物
徐平国
相关人物
马金兰
相关人物
沈得助
相关人物
李瑞轩
相关人物
张荣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潮安县
相关地名
平和县
相关地名
五寨乡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