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丹诏小学二、三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07
颗粒名称: 回忆丹诏小学二、三事
分类号: G629.285.7
页数: 2
页码: 245-246
摘要: 本文记录了丹诏小学的历史沿革、校名的更换、元璋楼的建成及校舍搬迁的经过。丹诏小学是诏安县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办学成绩最为显著的重点小学,海内外深有影响,声誉很高。
关键词: 诏安县 回忆 丹诏小学

内容

丹诏小学是我县一所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办学成绩最为显著的重点小学。学生毕业后,或在社会上工作,或继续升学深造,多能本其所能为人民作出贡献。海内外深有影响,声誉很高。
  我1949年就在丹诏小学任教,1950年春离开;1951年初调回丹诏小学任总务主任,1952年1月又离开;1954年再次调来丹诏任教导主任,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才调走。我在丹诏小学历经沈聪慧、沈金谷、许炉春、沈泽泰、许茂卿、许建家和沈清亮先后七任校长,在他们任内工作14年之久。现在我回忆起来,觉得尚有许多事情值得一记,特从建国后到“文革”前这段时间内,择要记录二、三事。
  校名的更换
  丹诏小学前身是丹诏书院,创办于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知县厉嘉修改丹诏书院为“官立丹诏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又改为“官立丹诏小学校”,不久再改为“县立丹诏小学校”。后随着县的乡(镇)行政区域的划分和乡(镇)名称的更改而更改。按当时规定,凡设立在该乡(镇)内的中心学校都应以乡(镇)名作为校名,以是丹诏小学的学校全名称虽屡有变更,但都保留着“丹诏”两字。迨至1945年定名为“中山镇丹诏中心国民学校”,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
  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丹诏后、命名为“丹诏中心小学”。建国后,该校规模不断扩大,学校越办越好。到1955年全省各县(市)开始设立实验小学,我县也决定将丹诏小学改称为“诏安县实验小学”。可是当改校名的消息一经传出,社会上各界人事,意见纷纷,都认为丹诏小学历史悠久,校友众多,人才辈出,海内外深有影响。历年来邑中绅耆,殷商富户,海外侨胞,出于对家乡教育的关心,对丹诏小学的热爱,多次纷纷解囊,集资为丹诏修建校舍,添置校、教具。因此,要求政府不要轻易抹去“丹诏”两字。后经县第一届人大常委林仲姚先生出面向政府协商,乃改为“诏安县丹诏实验小学”。这个特殊的校名,在当时全省各县(市)的实验小学中,可说绝无仅有。直到1958年,上级为了与全省实验小学的名称取得一致,再由专署行文、颁印,改为“诏安县实验小学”。
  元璋楼的建成
  马来西亚华侨徐元璋是丹诏小学的校友。当他知道母校丹诏小学在抗日战争期间,屡遭日机轰炸,校舍破烂,校、教具残缺,深感痛惜。他出于爱国爱乡,关心教育的热情,乃于1947年独力从南洋汇来国币×××元,做为修建丹诏校舍之用。是时,校长沈聪慧,总务李安世即将这笔款悉数存入县振成丰商行,择定与原校友楼毗连的左边空地,做为建楼基地,开始动工。学校只请了少数泥水工人负责指导,并发动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轮流挖地基、打墙、平整土地。这样既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又节省基建开支。学校逐月向振成丰商行提取存款利息,用来买赤土、壳灰和支付工人工资。
  到了1948年,该教室楼的土墙己略具规模,当时物价飞涨,国币眨值,沈校长意识到这笔存款己不能保值,乃向振成丰商行全部提出。然后分别向灰窑、砖瓦厂、木材厂预购建筑器材。不久,诏安解放,此事只好暂时搁下。
  1951年聪慧校长为了急于把教室楼建成,以慰海外赤子爱国爱乡之心,曾多次向预购建筑器材的商号催讨寄存的壳灰、砖瓦、木材等,不料这些商号摇摇欲坠,声明无法偿还。不得己,沈校长一面将情如实向县府反映,一面多次向有关的商号协议,折成收回。记得当时壳灰收回约70%,砖瓦收回80%左右,木材只收回55%。然后一一造表报县审核,经批准后即继续动工,至年底该楼才全部建成,名为“元璋楼”。
  校舍搬迁的经过
  1958年,在沈泽泰校长任内,县委会为了要建办公楼,曾派人多次向沈校长提出,要求丹诏小学校舍迁移到东城村九户祠堂。泽泰校长认为丹诏校舍如果一定要搬的话,政府应先在九户祠堂圈地基建,落成后才搬,以免影响学生学习,而县委派来的人则认为可以先搬,然后再基建。双方相持不下,情况反映到县委后,才暂作罢论后。沈校长调诏安一中,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1959年7月,丹诏校长由许茂卿接任。这年的上半年,诏安一中在良峰山的新校舍已基本建成,7月该校师生迁居新校舍。9月,县委宣传部召集诏安一中和县实验小学(这时丹诏小学已改为诏安县实验小学)两校校长和其他有关人员开会,会上宣传部长传达县委会议的决定,阐明县委为了扩建办公楼的需要,会议决定实小校舍迁入诏安一中原考棚的校舍,一中除商厝楼内的音乐室而外,所有祠堂、庙宇包括东斋、考棚、城北球场等全部原有校舍都移交实小使用。10月,实小校舍开始陆续搬迁,到1960年元月才全部搬光。从此,县实验小学离开了原丹诏书院的旧址。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合订本,共五期,分为 第七期、八期、九期、十期、十一期,其中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特辑、光辉业绩、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延嗣
责任者
沈聪慧
相关人物
沈金谷
相关人物
许炉春
相关人物
沈泽泰
相关人物
许茂卿
相关人物
许建家
相关人物
沈清亮
相关人物
林仲姚
相关人物
徐元璋
相关人物
李安世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